李云輝 楊滋惠
像巴合扎提這樣的繡娘,如今,在木壘縣有5000余名,占到全縣哈薩克族婦女勞動力的65%以上,年創造產值8000萬元以上。
全縣六成半的哈薩克族婦女都在刺繡
新疆木壘縣有5000名繡娘,幾乎每一個繡娘手頭都有一本《哈薩克圖案藝術》的刺繡教科書。教科書的作者是木壘縣經信委副主任古麗娜孜,她5歲就隨母親學習刺繡,上個世紀90年代曾擔任木壘縣刺繡廠廠長。刺繡廠后來倒閉了,但刺繡廠培養出的技術工人卻成了以后木壘縣刺繡業蓬勃發展的燎原星火,如今,木壘縣30多家刺繡合作社和公司的帶頭人以及技術骨干大多數都是當時的刺繡廠培養出來的。
美熱瓦提民族刺繡專業合作社負責刺繡技術的扎伊木汗就是原來縣刺繡廠的工人,1990年,她辭職在農貿市場開了一個刺繡店,當時只有三名員工,2008年,她和丈夫一起發起成立美熱瓦提民族刺繡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數百名工人,2012年產值達到400多萬元,40%的產品銷往哈薩克斯坦。
努爾巴合依也是原來縣刺繡廠的工人,2000年,她和丈夫雙雙下崗,生活異常艱難,于是就和丈夫靠刺繡維生,經過艱苦創業,到了2005年,她的刺繡廠已經有了上百人的規模。2008年,又發起成立刺繡專業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營業收入達到350萬元。
塞開爾不是刺繡廠的工人,但她和扎伊木汗、努爾巴合依一樣經歷了破繭化蝶的歷程。1994年,塞開爾和丈夫都從木壘縣毛紡織廠下崗,兩人賣掉自己的房子作為啟動資金,租住別人已經廢棄的兩間伙房進行創業,2006年,塞開爾成立了木壘縣哈依娜爾民族手工藝品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她擔任總經理。如今,公司年產值500多萬元,平時有400多名工人,冬季有800多名工人。
住在木壘縣城郊的巴合扎提沒有塞開爾等人那么輝煌,但自從2012年有了“繡娘”的身份,開始從事刺繡后,她同樣活出了精彩。之前,她還過著游牧生活,每天照顧著丈夫和一對兒女的飲食起居,日子過得單調而忙碌,如今,她每天在繡案前至少要工作6小時以上,每月可以賺近3000元,超過了丈夫飼養牛羊的收入。
像巴合扎提這樣的繡娘,如今,在木壘縣有5000余名,占到全縣哈薩克族婦女勞動力的65%以上,年創造產值8000萬元以上。
繡娘們在家飛針走線, “繡哥”們奔走四方搞銷售
如今,阿扎提基本不需要提著包挨家挨戶去推銷產品了,因為木壘的刺繡業已經有了規模,有了名氣,他們在烏魯木齊以及各旅游景點都建立了銷售批發點,甚至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設立了分公司。近幾年,木壘縣相繼建設木壘鎮民族刺繡一條街、木壘縣哈薩克民族刺繡文化產業園,許多客商紛至沓來。
阿扎提如今是美熱瓦提民族刺繡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1990年,當妻子扎伊木汗辭職開刺繡店時,他在縣政府車隊工作。1994年,妻子的刺繡店生意逐漸有了起色,阿扎提看到了哈薩克刺繡的前景,毅然辭去了“鐵飯碗”一般的工作。妻子負責技術,他負責推銷。1997年,他走出國門,到哈薩克斯坦推銷刺繡產品,當地商戶有疑慮,他就將刺繡產品先賒給他們,最終打開了市場。
“那時推銷刺繡產品太難了,白天在牧區四處推銷,晚上要住在哪里都不知道。”阿扎提對當初創業的情形記憶猶新。2002年9月的一天,他騎一輛摩托車到那拉提的山上推銷刺繡產品,晚上9點從山上返回,途中突然下雨,他在一個四面透風的草棚中熬了一晚上。就這樣,風里雨里,他跑了七八年銷售。
阿扎提說,當時在外四處推銷木壘刺繡的哈薩克男人有一百多人。繡娘們在家飛針走線,“繡哥”們奔走四方搞銷售。創業伊始,幾乎每一個成功繡娘的背后,都有他們的丈夫、兄弟做堅強的靠山。
塞開爾在木壘的刺繡風生水起時,丈夫到富蘊縣開辟新天地,生產管理、市場開拓……兩人配合得真可謂珠聯璧合。
努爾巴哈依是木壘縣努爾珠力都孜民族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原來是刺繡廠的工人,丈夫阿德里別克是木壘縣毛紡廠的推銷員,2000年,夫妻雙雙下崗后,妻子在家刺繡,丈夫出門推銷,刺繡生意越來越紅火。2008年,他們成立了刺繡合作社。
中國“哈薩克民族刺繡第一縣” 在山城迅速崛起
2013年夏,再次見到塞開爾時,她正在辦出國手續,蒙古國邀請她去表演哈薩克刺繡,進行文化交流。
2012年,初次采訪塞開爾時,她創辦的哈依娜爾公司租賃一個已經破產的企業院子作為生產廠地,當時的大型刺繡機器只有兩臺。2012年12月,公司搬進了木壘縣哈薩克民族刺繡文化產業園,有470多平方米的場地,大型機器增加到了4臺。她說對面二期工程正在建設,建成后她還要了一間大房子。實際上這些場地遠遠不夠哈依娜爾公司的生產、銷售所需,我們在車間只看到30多名刺繡工人,還有數百名工人正在“無形車間”——各家各戶忙碌,生意好的時候,全縣8個鄉鎮上千名繡娘在為她的公司加工刺繡產品。
如今,除了哈依娜爾民族手工藝品公司外,美熱瓦提民族刺繡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木壘縣佳藝勞民族手工刺繡有限責任公司等都相繼搬遷到了木壘縣哈薩克民族刺繡文化產業園。
木壘縣哈薩克民族刺繡文化產業園于2011年9月動工,占地40畝,預算總投資5587萬元,已被昌吉州黨委列為重大文化項目,屬于昌吉州建設的三大文化產業園之一。刺繡文化產業園三期全部建成后集刺繡品加工、展示、銷售、培訓和旅游購物、特色餐飲及民族特色文化演藝于一體,通過創意、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帶動刺繡文化產業發展,將刺繡文化產業園打造成全縣刺繡旅游紀念品交易中心和新疆重要的刺繡品集散地,成為木壘縣的游客集散中心和刺繡產業孵化中心,可就地解決全縣3000名少數民族農牧民就業。
建設哈薩克民族刺繡文化產業園是木壘縣打造中國“哈薩克民族刺繡第一縣”的一項重要舉措。2009年,木壘縣十屆縣委將“發展哈薩克刺繡產業”作為農牧民增收的五大舉措之一大力扶持。2011年,木壘縣十一屆縣委提出了打造“刺繡之都”的目標。木壘縣哈薩克刺繡業已被自治區確定為新疆重點支持發展的6個民生工業示范基地之一,已被昌吉州確定為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該縣還制定了《2012年-2015年木壘哈薩克刺繡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大規模地培訓繡娘,并編印了統一的培訓教材—《哈薩克刺繡圖案》。如今,木壘縣擁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繡娘已達到2480名。到2015年,木壘縣刺繡業產值要達到1.5億元。
哈薩克刺繡“內外兼修”, 正在實現華麗轉身
吉文勤是一位典型的江南女子,如今,她已經在天山北麓的木壘山城呆了三四年,她已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地方。
吉文勤是木壘縣從江蘇蘇州聘請的蘇繡師傅。在短短的幾年內,她的徒弟已經遍布木壘縣各鄉鎮。在她及其徒弟的努力下,木壘縣的刺繡產品在哈薩克民族刺繡的基礎上,吸收了蘇繡的細膩手法,創造出了獨特的“胡楊繡”,使木壘的刺繡產品具有了更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第一次高潮,到現在的全面崛起,木壘刺繡在一次次變革的同時,繡娘們也在經歷著一次次蛻變。
木壘縣黨委經濟辦主任兼刺繡辦主任香成文介紹說,木壘縣刺繡產業正經歷著副業向主業、家庭向車間、手工向機器、分散向聯合、隨意向標準的綜合轉變。
在木壘縣刺繡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創新成為制約刺繡業進一步發展的一個瓶頸。對此,香成文在一篇文章中分析道:傳統的哈薩克刺繡面料價格低廉,主要以黑色和紅色為主。刺繡圖案以花草紋和犄角紋為主,缺乏變化和創意。刺繡技法以鉤針為主,線條粗,缺乏細膩和精美。產品中絕大多數屬家庭實用品,且尺寸大,攜帶困難。
直接生產和銷售刺繡產品的阿扎提對此更有切身的感受。他說,現在掛毯那樣大尺寸的產品生產少了,針對游客的小巧的刺繡工藝品生產多了。他說,哈薩克刺繡產品的銷售對象不能只在本民族范圍內銷售,要面向更大的市場。
阿扎提的女兒大學畢業后,又到浙江學習3個月的電腦設計,之后還要到青島培訓一年。阿扎提說:“現在刺繡合作社最需要的是設計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