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輝
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絕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經任何處理,便被施工單位運往郊外或鄉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
春夏之際,正是建筑工地開工復工加緊工期進度的時節,渣土撒漏揚塵、帶泥上路、亂拉亂倒等現象悄然“回潮”。為有效解決城區車輛帶泥上路問題,確保城市道路整潔、市容秩序良好,昌吉市環衛局積極謀劃,做好帶泥上路監管工作。
聚焦建筑垃圾現狀
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絕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經任何處理,便被施工單位運往郊外或鄉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費、垃圾清運等建設經費,同時,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粉塵、灰砂飛揚等問題又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城市發展步伐加快的昌吉市也未能躲過此“劫”。如何處理和排放建筑垃圾已經成為建筑施工企業和環衛等相關部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建筑垃圾大多為固體廢棄物,一般是在建設過程中或舊建筑物維修、拆除過程中產生的。不同結構類型的建筑所產生的垃圾成分含量雖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漿和混凝土、剔鑿產生的磚石和混凝土碎塊、打樁截下的鋼筋混凝土樁頭、金屬、竹木材、裝飾裝修產生的廢料、各種包裝材料和其他廢棄物等組成。
據有關資料介紹,經對磚混結構、全現澆結構和框架結構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損耗的粗略統計,在每萬平方米建筑的施工過程中,僅建筑廢渣就會產生500~600 噸。若按此測算,我國每年僅施工建設所產生和排出的建筑廢渣就有4000萬噸。
為確保建筑工地規范、文明施工,昌吉市環保局建筑垃圾辦公室與清運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的單位及個人簽訂責任書,要求昌吉市所有開工或復工的工地,都必須到建筑垃圾辦公室辦理開工或復工手續,僅2012年,共辦理開工和復工手續35個,全年共簽訂責任書1637份。
祁老板的“造地工程”
在另一個建筑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十來個頭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一鏟一鏟往兩輛雙橋大翻斗車上裝建筑垃圾。施工監理劉先生說:“建筑工地的垃圾如不及時清理,一刮風灰塵粉塵對周邊環境空氣污染太嚴重,建筑單位理應合理處理。”
古時有精衛填海的傳說,今有昌吉市祁老板“垃圾造地”。
祁老板承包經營了昌吉市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建筑工業垃圾填埋場”。6月28日正午時分,高溫35度,祁老板哼著歌兒帶記者來看他的“造地工程”。
在昌吉市西外環農優種子交易市場斜對面的一個大土坡上,立了塊牌子“昌吉市建筑垃圾填埋場”,很多人打此經過可能都不會留意到,也不知道這是做什么的。沿著土坡直上,途經100多米坎坷顛簸的土路,記者眼前一亮:大大小小幾個50米深的大坑連成一片,站在占地約200余畝大坑邊上,心中不禁一陣發憷,仿佛置身災難片中的劫后余生。
放眼望去,視野開闊。五公里外,新落成的昌吉州公務員小區、傳媒大廈、體育館等建筑林立。這里曾經是一個砂石場,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與擴容,砂石場退出了今日城市次中心原址,搬到更遠的郊外。砂石場留下了一片280畝的“天坑”,為垃圾填埋提供了最佳的地理環境。
建筑垃圾隨意傾倒,私人填埋在過去司空見慣。一些砂石場利用自己挖過土后形成的大坑私自接收建筑垃圾填埋,暗中收費現象也時有發生。
2012年5月,昌吉市環衛局協調市水利局等部門,建立起了昌吉市第一個正規的建筑垃圾填埋場。
2013年4月1日,祁老板接手此地,成就了昌吉市第一個政府批準的建筑工業垃圾填埋場。4、5、6、7連續幾個月來,進出垃圾填埋場的大車不斷。尤其是5月份,一個月就有約2萬車次進出。填埋場3個多月來,已經將40多畝大坑填滿,臨近地面2米處左右墊上黃土,又用機動車將“新地”壓平整。
祁老板樂得合不攏嘴。他說:“建筑垃圾么,都是些石頭瓦塊、鋼筋玻璃的,對人傷害很大,規范的填埋非常有必要!”
渣土整治,劍指揚塵污染
記者從昌吉市環衛局建筑垃圾辦公室獲悉,昌吉市就建筑工業垃圾整治,重拳出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理和處罰方案。
重視宣傳引導與事前防范相結合。通過辦理“紅、綠、藍”三色清運證,強化渣土、商砼砂石和建筑垃圾清運的管理,規范清運路線、時間和傾倒地點。及時查看運輸車輛安全性能、攜帶篷布情況,并組織執法人員深入施工現場,廣泛宣傳文明施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與施工企業簽訂《昌吉市建筑單位施工情況及清運車輛清運證市容環境衛生責任書》,督促施工單位嚴格落實文明施工管理相關要求,明確施工圍擋設置標準、工地出入口硬化情況和設置清洗裝備等相關事宜,從源頭上有效地預防了帶泥上路現象的發生。
采取動態巡查與定點蹲守相結合。市環衛局建筑垃圾辦公室實行白班夜班倒班制,對建筑工地實施動態跟蹤監管,加大了巡查力度,增加了巡查頻次。為落實好此項工作,昌吉市環衛局建筑垃圾辦公室1輛車和市容監察大隊6輛車,晝夜巡查在各條城市街道。
注重柔性執法與硬性懲處相結合。建立施工企業違章記錄臺賬,對行車證、聯系方式等進行備案,只要發現車輛帶泥上路和道路遺撒現象,依法實施嚴管重罰。加大行政處罰力度治理建筑垃圾拋灑行為,4月份共處理違章35起,處罰金額7000余元。
通過一系列整治,建筑工地的偷、拉、亂倒現象明顯減少,揚塵污染減輕,成效初見。
建筑垃圾不容忽視
在城市現代化進程高速發展的今天,建筑垃圾是個不容忽視的課題,今天城市發展忽視它,明天它將會以自己的方式報復發展中的城市。
垃圾填埋固然是目前較為適用的、普遍的處理方式,但是也并非最佳方式。資源是祖先留給后人們的一筆財富,面對資源,誰也不能為所欲為,為后世子孫留有余地,這才是我們面對資源的正確方式。資源再生與可持續循環利用,變廢為寶才是真正最科學的手段。
在日本,建筑垃圾資源化率達到98%,上世紀70年代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的應用指南,日本科技廳已經把再生利用技術定為未來30年十大最新興技術之一。歐盟國家建筑垃圾平均綜合利用率已經超過了70%,而在我國,這個數據卻羞于面世。
好在2005年建設部頒發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要求對建筑垃圾進行強制管理,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國家鼓勵建筑垃圾綜合利用,鼓勵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優先采用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產品”,這些規定對我國綜合利用建筑垃圾提供了政策基石。
隨著昌吉市近年來城市不斷擴建、擴容,必然要改變傳統經濟“資源——產品——污染排放”,這種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模式,充分嘗試、發揮與實現循環經濟的“資源——產品——再生資源——新產品”的反饋式流程。這既是對大自然的尊重,也是對子孫后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