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婷
一方是承載數千年傳統文化的民俗,另一方則是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大學生,這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青島有這樣一個大學生群體,對他們而言,民俗不僅切切實實地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幫助他們邁開了創業的第一步。
在素以民俗特色著稱的青島市四方區海云庵民俗文化街上,如今可看到一處醒目的招牌:海云庵民俗文化街大學生創業基地。
走進這一基地,一股有別于傳統印象的民俗文化氣息迎面而來:以往躍然于年畫和剪紙上的十二生肖,如今成為手工皂的可愛造型、原創的精美陶瓷吊墜、《愛蓮說》詩畫相映成趣的陶藝筆筒……這些產品時尚卻不失韻味,令人驚訝的是,年輕的大學生店主們對民俗文化有著獨特的解讀。
據四方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主任李偉佳介紹,該創業基地正式成立于2月18日,這一天是農歷正月十六,也是已有500余年歷史的青島糖球會開幕之日,目前已有13個創業項目入駐該創業基地。
入駐前,這些創業項目無一不經過嚴格的篩選:申請者要求是在校學生或畢業5年以內的大中專高校畢業生,創業項目突出與民俗文化、藝術、設計等主題相關的文化產品、民俗工藝、創意手工坊、創意飾品、民俗文化培訓等內容。同時,要求申請人提交5年發展規劃,以此判斷該項目的發展潛力。最后,共有13個項目在幾十個申請項目中脫穎而出。
“之所以將大學生創業群體引入糖球會等民俗節日,是期望他們的新鮮創意和激情能讓古老的民俗文化煥發生機;此外,民俗創業項目門檻較低,希望能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一塊‘創業試驗田。”李偉佳說。
25歲的小兮是順利入駐的創業基地成員之一。2009年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后,小兮進入青島某單位從事行政工作。熱愛陶瓷設計的小兮一直渴望能夠有再次從事專業設計的機會,“創業基地的成立給了我難得的創業平臺”。
科班出身的小兮選擇了制作陶瓷飾品作為創業項目,她提交的5年發展規劃包括陶瓷教學、工藝品和創意陶瓷的設計以及適當的商業展演,令李偉佳印象深刻。
小兮設計的每一件作品無不綜合了民俗元素,從捏形、晾干、著色、燒制再到搭配鏈繩,每件作品需要兩到三天時間。她坦言,直至正式開業前一天,自己心里一點兒底都沒有,“青島沒有一家專營陶瓷飾品的店面,我很擔心自己的東西能不能得到大家認可”。結果大大出乎意料,不僅產品十分暢銷,她開辦的軟陶體驗屋還吸引了很多小朋友。
創業基地受市民歡迎的程度同樣令李偉佳意外,據她統計,糖球會期間,創業基地的一個經營陶藝的店面日銷售額竟達3500元。
對這群年輕的大學生而言,這里的創業氛圍非常融洽。制作手工皂的張君告訴記者,這里感受不到創業初期的“孤獨感”,因為大家非常團結,在李偉佳的主持下,已召開3次會議,全體成員共商創業基地如何擴大影響的發展之計。
目前,創業基地尚處于為期一個半月的試運營階段,其間,這些大學生經營者入駐的攤位是免費的。李偉佳介紹,基地正式運營后,將按照相關政策規定,對這些大學生創業者給予房租優惠、小額貸款、孵化幫助等更多扶持。
李偉佳并不避諱目前創業基地急需解決的發展瓶頸:“從實際效果看,糖球會期間較大的客流量直接帶動了創業基地初步的發展,但糖球會結束后,近些天創業基地客流量大減,如何吸引更多客戶確實令這些創業大學生感到困惑?!毕乱徊綄⒖紤]讓創業基地成員自主管理,通過組團進校園、創辦海云街民俗網站、制作特色禮品盒等方式,擴大該創業基地的影響力,“讓創業基地不僅成為大學生創意的舞臺,同時成為教育和培訓的基地?!崩顐ゼ颜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