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仁滿都呼+姚中云+趙國偉+李春學+張瑞軍


翁牛特旗橋頭鎮太平莊村,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談起李克強總理到太平莊村調研時的情景,正在與村“三委”班子商討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橋頭鎮黨委書記林虎仍然激動不已:“總理心系群眾,囑托我們要把群眾反映的問題落到實處。我們牢記總理的囑托,一定把太平莊村的事情辦好!”
2014年3月27日,李克強總理來到太平莊村與村民代表和老黨員親切交談。針對村民代表提出的新農村建設亟需解決的6個方面問題,李克強總理非常重視,特別叮囑同行而來的各級領導,一定要把這些問題解決好。
“牢記總理的囑托,把太平莊村的事情辦好!”這是翁牛特旗、橋頭鎮、太平莊村黨員和群眾的共同心聲。
合民心: 風清氣正
加快新農村建設對太平莊村“三委”班子來說是個全新的命題,也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村黨支部著眼于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對班子成員加強了以政治理論、法制觀念、集體主義、適用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四項”教育。他們組織全體黨員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和先進典型,不斷把先進適用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使班子成員和黨員服務群眾、引領發展致富的能力得到不斷增強。除病殘和外出黨員外,全村26名黨員有18名有包扶能力的黨員都有自己的包扶戶,他們在產業結構調整、建合作社、發展高效節水農業中起到了先鋒模范作用。大溝沿村民組老黨員盧漢彬,針對群眾對發展膜下滴灌高效節水農業持懷疑和觀望態度的實際,自己帶領子女率先種植,為群眾作出示范;小溝沿村民組黨員桂紅軍率先購買了甜菜播種機,帶頭種植甜菜。太平莊村黨支部書記朱云升介紹說,為進一步激發村“三委”班子干事創業熱情,村黨支部創造性地建立實施了“3432”村干部監督管理機制。“三委承諾”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監督委員會主任分別向全體黨員村民做出承諾;“四步監督” 即事前、事中、事后和即時監督。村監委會事前監督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在項目工程實施和事項決策上是否履行了“四議”、“三公開”、“兩報告”議事規程,事項評估和決策是否合理,事中監督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工程質量是否符合規定標準,事后監督村委會對承諾事項的結果是否及時向群眾公開、公示,即時監督是對不在承諾事項中的鎮黨委政府下達的臨時工作項目,實行全程監督; “三方考評”即對村“三委”班子實行“百分考評制”,鎮黨委考評、村全體黨員測評和村民代表評議; “兩次退出” 即村“三委”班子一次考評達不到60分的,實行黃牌警告,對主要負責人進行誡免談話,并實行限期整改,連續兩次達不到60分的,對村黨支部成員免職退出,對村委會和監委會依法啟動罷免程序或職務終止退出。
稱民心: 知百姓冷暖
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是太平莊村黨員干部的最大心愿。
2013年,太平莊村采取群眾投工投勞方式,累計投入資金90萬元,修建了從太平莊連接元寶山洼9公里循環鄉間油路;借助危房改造和移民搬遷的契機,爭取資金近100萬元,采取危房改建+移民搬遷+溫室大棚模式,對70戶舊危房貧困戶實施移民搬遷工程。
2014年,在現有基礎上將鋪設29公里貫通全村各組環柏油路、環林果基地油路;在旗農電局的幫助下實現低壓整改280戶,完成大、小溝沿全村最后兩個村民組3個臺區157戶低壓整改;在旗水利局的支持下為小溝沿村民組修建自來水工程一處,使這個祖祖輩輩吃水難的小山溝60多戶200多名村民吃上了清澈的自來水;打造居民小區一處,將全村大部分居民集中移居,現選址工作已經開始;在元寶山洼籌建養老院一處,設置240個床位,解決農民老有所養問題;為方便群眾辦事和學習科技文化,重新修葺村級文化活動場所,設置“農民學吧”、棋牌娛樂室、“農民致富之友”大講堂,購置各種圖書1萬多冊;建設文化娛樂廣場,購置健身器材,使村民學有書室、娛有場所……
今年41歲的小溝沿村民田艷紅,是“農民學吧”的常客。她說:“到這里來,能了解到新的農牧業科技動態”。
聚眾心: 產業富民
在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人往哪里去、錢從何處來、地要怎么辦?這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村“三委”班子從發展產業入手,抓住土地流轉和產業富民這個“牛鼻子”,圍繞產業做大文章,讓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當老板。
太平莊村原來只有水澆地2500畝,人均1畝多,基本上是“靠天吃飯”。近年來,村黨支部組織群眾發展高效節水農業,通過多方籌資、上級撥款、投工投勞等方式平整坡耕地3000畝,新打機電井14眼,地埋爬管1.8萬延長米,發展膜下滴灌1.3萬畝,使太平莊村成為名副其實的“萬畝膜下滴灌村”。僅此一項,使每位村民年增收2000元。2011年,自治區四個千萬畝節水工程暨玉米膜下滴灌啟動儀式在太平莊村項目區啟動,2014年,村黨支部以成立種植合作社的形式,在對梁上、梁下兩個組8000畝耕地成功實現土地流轉后,把其中4000畝整體承租給赤峰市沐禾節水公司進行地埋滴灌試驗,其余4000畝由合作社購進大型種植機械,采取統一打破地界、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分紅,對耕地進行大面積機械化作業,祖祖輩輩種地的農民由此變成了“股民”。除入股分紅外,農民還可離土不離鄉,為合作社打工,就近賺錢。
2009年,村黨支部以前瞻的眼光,率先在全鎮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建日光溫室大棚。一開始村民沒經驗、怕賠本,不愿建。黨員李仕秀、溫樹廷率先在項目區建起了12個大棚,樹起了示范標桿,引領群眾當年建起45個大棚。現在太平莊村溫室大棚已發展到1500畝,全村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太平莊村梁上村民組黨員李仕友說:“我家有4口人,子女都在外地務工,我們夫妻倆經營3個大棚,今年又新建5個大棚,每個棚年純收入在2.5萬元左右。退休老干部段樹春、大溝沿村民組老黨員孟顯文發起成立了元寶山洼“綠色寶山種養殖合作社”,治理荒坡林地2200畝,經濟效益逐年增加。預計幾年之內,一個集旅游、休閑、采摘、度假、養老為一體的旅游山莊將呈現在人們眼前。
太平莊村現已與內蒙古山路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達成意向性協議:合作建設高科技產業小區。小區建成后,全體村民就可以在農村享受城里人的生活,高科技產業就可以為太平莊村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
“把太平莊村的事情辦好!”這是總理的囑托,也是太平莊村黨組織對村民的鄭重承諾! ☆
(作者單位: 翁牛特旗委組織部、宣傳部)
(本欄編輯/孫東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