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配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在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后,內蒙古黨委實踐雜志社聯合內蒙古社會科學聯合會、包頭市委組織部和內蒙古社情民意調研中心,組織了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群眾有何期待的大型調研活動,并在今年第二期《實踐》黨的教育版刊發了“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您有何期待”的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得到了內蒙古黨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大力支持和廣大讀者的積極響應。調查顯示,群眾所迫切期待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對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的期待
針對干部作風問題,群眾希望在思想上徹底解決“四風”問題。在8個選項中,有14.3%的人選擇了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有12.6%的人選擇了奢靡之風,有12.5%的人選擇了享樂主義。群眾希望在干部作風建設方面作出一些明確規定,尤其是對鋪張浪費和文山會海,分別有7.8%和15.9%的人選擇反感。同時,群眾期待干部的工作作風有具體的改進,比如推諉扯皮,不敢擔當;吃拿卡要,弄虛作假;獨斷專行,不講民主;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好大喜功,不注重可持續發展。群眾希望通過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樹立為民務實清廉觀念,弘揚求真務實作風。另外,群眾希望解決當前影響干群關系的一些問題,比如群眾觀念淡化,官僚主義嚴重;與民爭利,以權謀私;解決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工作能力差,不能帶領群眾致富;工作方法簡單,甚至粗暴等。
二、對民生方面的期待
民生問題主要集中在醫、食、住、就業、養老等方面。在就醫方面,群眾希望提升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改善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加強醫療人員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保報銷比例,擴大大病醫保范圍,大力培育社區全科醫生,多關注貧困人口的醫療問題,加大對邊遠地區的醫療衛生投入。
在食品和水資源安全方面,群眾希望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和《水資源保護法》,加大對食品和水資源犯罪的懲罰力度,加強對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管,嚴把食品生產準入關,強化飲用水源保護,消除飲用水源環境安全隱患,加強對流通環節和市場的監管。
在解決住房問題方面,群眾希望遏制房價的快速增長,關注并解決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加大對城市棚戶區改造力度,把城市流動人口納入保障房分配范圍。在居住環境方面,群眾希望建設環境友好型居住環境,加大配套設施建設,改善居住條件,加強大氣污染治理,加強對農村環境的治理。另外在節能改造工程方面,使用綠色建材,提高工程質量,防止浪費,擴大改造范圍。
在解決就業問題方面,群眾希望拓展就業渠道,扶持民營企業吸納更多就業人員,出臺鼓勵創業政策,創造全民創業條件,激發全民創業激情,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安排好進城務工農牧民的就業問題,切實解決殘疾人的就業問題。
在教育方面,群眾希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合理分配優質教育資源,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解決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入學難問題,解決貧困人口子女入學(輟學)問題,擴大公辦幼兒園規模,提高義務教育年限。
在養老問題方面,群眾希望加大公益性養老機構的建設,完善公助民辦養老制度建設,加快以居家養老服務為重點的福利體系建設步伐,鼓勵民資進入社會養老領域,提倡儲蓄養老,鼓勵以房養老,同時擴大社保統籌范圍,提高社保水平,為社會邊緣群體提供基本社保,提高農村牧區群眾的參保率。
三、對窗口服務行業的期待
在金融服務業方面,群眾希望簡化辦事手續,為創業者提供金融支持,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幫助,增強服務觀念,為農牧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大力扶持民生領域企業。
在行政執法方面,群眾希望文明執法,規范執法,提高執法者素質,人性化執法,增強服務意識,懲戒行政不作為和推諉扯皮,反對官僚主義,以社會和諧為執法理念。
在公共服務行業方面,群眾希望增強服務意識,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提高責任心,樹立文明形象,簡化辦事程序,提供一站式服務和個性化服務。
四、對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期待
在經濟發展方面,群眾希望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發展,避免出現經濟大起大落現象,經濟發展成果能夠惠及更多人群,地區經濟均衡發展,要有科學的發展戰略,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改變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同時,企業要注重環境保護,減少廢氣、廢水、廢物排放,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提高全民環境保護意識,實行環評一票否決,嚴禁對環境惡劣地區的開發,嚴格執行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政策。
在收入增長方面,群眾希望能夠與經濟增長同步,解決社會階層固化、社會不公、收入差距過大等問題,職工收入增長要與企業發展同步,拓寬公民收入增長渠道,改善公民收入增長結構,要有制度性增長,形成具體的增長機制,實現藏富于民。
在城市和農村(牧區)建設方面,群眾希望發展現代化農牧業,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以工促農,以城補鄉,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要加大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突出農村特色,弘揚傳統文化,保障村民自治和農牧民利益,方便農牧民生產生活,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要多渠道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為經濟社會進步打好基礎。
在解決資源型地區發展存在的問題方面,群眾希望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產業轉型步伐,開發資源再利用產業,大力扶持服務業,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引入民間資本。
五、對社會管理方面的期待
在社會發展方面,群眾希望創造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能夠讓全體公民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社會平穩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安定、平穩、和諧是群眾對社會發展的期待方向。
在社會治理方面,群眾希望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公共管理服務,加強對社會治理者的能力和素質培訓,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大力發展社區組織,加強社會救助管理,壯大自愿者隊伍,嘗試放開民間自治管理。
在社會風氣方面,群眾希望在全社會提倡公平正義,打擊歪風邪氣,弘揚法治精神,凈化網絡空間,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在社區管理方面,群眾希望實行社區網格化管理,提供人性化服務,實行社區信息化管理,提倡義工服務,提供多層次服務選擇,建設自愿互助服務體系,建立適應老年社會的治理體系。
在城管執法方面,群眾希望提高執法者素質,嚴格依法執法,文明執法,加強監督管理,規范執法,杜絕野蠻執法,明確執法權限。
六、對公平正義方面的期待
在司法行政執法方面,群眾希望公平執法,嚴格執法,堅決杜絕野蠻執法、關系執法、人情執法,規范司法行政執法責任落實機制,建立激勵考核機制,強化司法行政執法責任制。
在公平社會建設方面,群眾希望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保障社會公平,完善促進社會公平機制,妥善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在解決民眾訴求方面,群眾希望高度重視民眾反映的問題,主動聽取群眾訴求,拓寬民眾訴求渠道,公共政策在制定過程中要充分聽取民意,民眾訴求要理性。
在社會救助方面,群眾希望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設立社會救助基金,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社會救助行業,制定社會救助法,形成低保自然增長機制,提高低收入人群的補貼額度。
在解決城市流動人口問題方面,群眾希望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為城市流動人口提供更多更實用的就業培訓,改革戶籍制度,改變“農民工”這一歧視性稱呼,為城市流動人口融入城市提供政策性幫助,讓戶籍與社會福利脫鉤。
本次調查的內容,主要依據《中共中央關于在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安排的有關內容,以及實踐雜志社專題調研組前期在烏海市和阿拉善盟進行調研所收集的意見為基礎而設定的。
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046份,在受訪者中,中共黨員為1486人,占72.5%;民主黨派人士為78人,占3.8%;共青團員為91人,占4.4%;一般群眾為391人,占19.1%。調查面比較廣泛,基本上包括了社會各政治成分的公民。從年齡構成來看,20-30歲人士為169人,占8.2%;30-40歲人士為820人,占40%;40-50歲人士為876人,占42.8%;50-60歲人士為178人,占8.7%;60歲以上人士為4人,占0.2%。基本上覆蓋了社會各年齡段成員,保證了調查的涵蓋面和客觀性。就所從事的職業來看,行政單位人士為291人,占14.2%;事業單位人士為1107人,占54%;企業人士為569人,占27.8%;鄉鎮人士為56人,占2.7%;農村牧區人士為25人,占1.2%。基本涵蓋了從事各種職業的人員,但來自農村牧區人員所占比例較小。
調查采取在《實踐》黨的教育版刊登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以每一個答題者為一個受訪對象,以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ATI)進行問卷數據輸入、輸出、結果分析。調查數據處理與分析采用CATI系統特定的SPSS13.0統計軟件,確保了結果的科學準確和客觀真實。☆
(調研組成員:安建洛、王德勝、張濱艷、胡利平
執筆:胡利平)
(編輯/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