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居霞

走進阿榮旗音河達斡爾鄂溫克民族鄉富吉村,令記者眼前一亮:幾十幢統一制式的黃色別墅排成長列構成村子的主街,別墅后邊幾棟居民樓構成村子的又一條街道。這是記者在走基層中看到的最漂亮的新農村之一。村黨支部書記謝玉君快人快語、精明干練,他邊帶記者參觀邊喜人人地介紹情況:
富吉村有1046戶、3400多人口。你看,這一片是我們的白瓜子產業園區,每座別墅176平方米再加一個360平方米的庫房和2000平方米的套院就是一個收購戶,目前這樣的大戶有38戶,其中特農惠公司是最大的一個,由我村合作社與自治區和阿榮旗供銷社聯合組建,年生產加工白瓜子6000噸。整個園區以白瓜子收購為主,現在又擴展了雜糧市場,目前這里是嶺東地區最大的白瓜子交易市場,每年白瓜子流量達5萬噸。后面那幾棟居民樓大部分住的是年輕人,水電暖齊全,歲數大點不愿上樓的,那邊有一片平房區……
發憤圖強拔窮根
富吉村如同她的名字,美麗、和諧、富足、幸福。可誰能想到,十幾年前這里卻是遠近聞名的窮村。2000年,謝玉君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農民人均收入只有650元。記者與幾位村民拉起家常,他們爭先恐后講起謝玉君當村黨支部書記前后的變化。
“謝書記當支書前,咱村別提多窮了,小伙子說不上媳婦,姑娘嫁不出去,鄰村人見我們都瞧不起、躲著走,怕和他們借錢。”
“那時,一提是富吉村的,信用社也不給咱貸款哪。”
“幸虧謝書記當了支書,領著咱把窮根給拔了!”
謝玉君6歲時跟父母闖北大荒來到富吉村,可日子卻不像這村的名字,貧困像大山一樣壓得他一家以及鄉親們喘不上氣來。他當過民辦教師,又當過生產隊會計。他遇事愛琢磨,忙完一天活計,總愛到音河邊走一走、坐一坐,思謀如何能搬掉貧窮這座大山。他拼命干活,養豬、養雞、做豆腐,蓋起了村里第一座磚瓦房。
看到謝玉君日子好過了,鄉親們常常找上門來借錢,他有求必應,解囊相助。但時間一長,靠他個人資助已是杯水車薪。看到鄉親們艱難度日,謝玉君常常輾轉反側,一個聲音總在耳邊回響:自己富了還不行,必須想辦法讓大家都富起來。2000年,他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謝玉君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外出考察。在華南農村他看到一些地方種倭瓜,倭瓜子3.6元一斤。聯想自己村多年來一直沿襲種黃豆和玉米,算算賬,一晌黃豆不如半晌倭瓜的效益。于是,他背回些種子試種,大獲成功。鄉親們紛紛上門求助,把迫切期望的目光投向謝玉君。
然而,積貧積弱的鄉親們,想要改變現狀談何容易。以前種黃豆自己留些當種子就能下種,可要種倭瓜,連買籽種、化肥的錢都沒有,這啟動資金就是一座搬不動的大山哪。村民何廣生永遠也忘不了,正在他一籌莫展之時,謝玉君給他送來救命的本錢。他激動地對記者說:“要不是謝書記給我們找路子、送本錢,我們哪能這么快就脫貧致富呢!”
謝玉君把幾年來創業的家底都押在為村民借貸的保單上。2001年,全村白瓜子種植面積達到6000多畝,第二年有了好收成,基本還上了貸款,在信用社有了信譽,每年貸款都能滿足。從此,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
筑巢引鳳大思路
謝玉君重點扶持幾個示范戶,將全村大多數村民引到白瓜子產業上,好年景時,種倭瓜的效益是種黃豆的3倍。看著一望無際、長勢旺盛的瓜秧,謝玉君松了口氣。可沒輕松幾天,村民紛紛氣哼哼找上門來:
“老謝,我們說不種瓜你非讓我們種,現在秧子瘋長,光開花不結瓜,咋辦?”
“血本無歸了,你給賠吧……”
謝玉君顧不上和村民爭辯,風風火火跑進城,找專家、查病根。專家一語點破:可能是開花后不能及時授粉……
謝玉君一拍腦門,又風風火火跑回村。以前有養蜂的,因為蟄人不讓人家來,還幫群眾打官司和人家要錢。現在他動員大家,四處求養蜂人來村里,免費供菜供水。
小小蜜蜂為富吉村傳送著豐收的喜悅,謝玉君從中悟出新道理:咱農民缺乏的不僅僅是資金,更缺乏科技素質和與現代市場對接的大胸懷。于是,老謝結合遠程教育、科學富民等工程,建起全旗第一個農民信科服務社,學科技、拓眼界,黨員帶頭學習示范,指導農民運用操作,利用圖書和短信,及時為村民傳授技術和信息,建立了富吉金橋網,參與全國信息交流互動,向國內外大市場推介富吉村的白瓜子。
白瓜子的產量越來越高,但謝玉君發現村民的收入卻沒提高太多,分析原因得出結論:自己沒有市場,小商小販來村收購壓等壓價。謝玉君想出新對策:成立白瓜子協會,興建大市場,把客商引進來,統一收購銷售。只有引進能人、技術和資金才能帶動發展,近親繁殖永遠發展不起來。對引進的收購、加工、營銷大戶,村里協助落戶,提供各種方便。
2008年,謝玉君帶領村民籌資建了3萬多平方米的市場,2009年,又建了15萬平方米的二期工程.一座座別墅式的收購大院、炒貨廠等深加工企業相繼落成,本村的、鄰村的、南方江浙等地的大小老板紛紛入駐,富吉村孵化出第一批企業和企業家。村民徐學凱,過去因為窮夫妻經常吵鬧,謝玉君幫他們辦起家庭公司,他高興地對記者說:“現在我們是3條腿走路奔富路,以前朝不保夕,見面講吃喝,現在是交流致富經驗,我們現在就到小康了。”
更上層樓繪藍圖
徐學凱說的3條腿走路,是謝玉君琢磨的循環產業鏈:白瓜子和土豆種植、養奶牛和深加工與物流。種莊稼不管種啥都不能連續種,謝玉君用種土豆來調茬,保證瓜子和土豆都高產。白瓜子經炒制升值,輻射東北和南方各省;土豆加工成粉條增效,吉字號商標的粉條越來越顯示其品牌效應,遠銷韓國、河北、山東等地,每年增收350余萬元。同時,瓜和瓜秧養奶牛,出奶量高。全鄉8個村有6個村的村民加入了富吉村的奶牛協會,村里還幫助會員貸款買牛蓋房子,全村3400人80%都進入了這個循環產業鏈。
富吉村的交易市場逐漸成為嶺東最大的白瓜子和雜糧集散中心,交易額在1.2億元以上,人均收入保守說也得2.6萬元,物流加工園區的人均收入超過5萬元。謝玉君說:“2009年,我以為咱村發展到最高點了,怕槍打出頭鳥,不想再發展了。參加了呼倫貝爾市委組織部組織的百萬農牧民創業先導團培訓學習后,尤其是參觀了華西村,使我反思,作為共產黨員、黨支部書記,必須破除小農思想,要有更高的理想信念,責無旁貸地帶動村民把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近期,謝玉君從自治區有關部門跑來500萬元專項資金,修建了村里連通外界的公路。他描繪著富吉村的新藍圖:近期著力打造新農村,美化村容村貌,再發展規模化大棚種植,發展農業觀光旅游、采摘、農家樂等。在產業發展上,他與黑龍江農大、科研所等單位合作,建立科研基地,改良品種,在新疆建立繁育基地,與浙江等地客商合作,更新設備,引進美國更先進的加工機械,提高產品質量,將產品品牌打得更硬更響。讓富吉村和富吉村的鄉親們更富更美更幸福。☆
(本欄編輯/霞光)
抗大辦學的好經驗
人才興則事業興
“人才興則事業興。”通過辦院校來培養人才,是最有效的途徑。抗大成立后,毛澤東親自擔任教育委員會主席,直接過問抗大工作,親自審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并多次給抗大講課,經常參加抗大活動。毛澤東說:“增加抗戰力量的工作和方法很多,然而其中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辦學校,培養抗日干部。”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抗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為戰爭需要服務的原則,把戰場融入課堂,把戰例作為教材,探索出了一條邊打仗邊辦學、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人才培養路子。國防大學中共黨史黨建教研室主任秦利說,這是抗大的經驗,也是抗大的創新。
艱難困苦中的鍛造
抗大校舍一般為土墻草屋,教室墻上涂塊墨漆做黑板,座位大都為土磚,課桌也是在兩座土臺上搭塊木板。對于抗大的辦學條件,毛澤東用“四個沒有”做了概括:“我們這里要教員,沒有;要房子,沒有;要教材,沒有;要經費,沒有。怎么辦?就是要我們艱苦奮斗。”
“在我軍歷史上,我們之所以在劣勢條件下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艱苦奮斗和犧牲精神是一大法寶,即使我們的對手也不得不承認。”秦利說,我們今天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加強作風建設,弘揚抗大精神,傳承抗大校風,把抗大精神和作風一代代地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摘自《黨建文匯》 文/周洪雙 羅金沐)
(本欄編輯/賀振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