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梅
閆鳳華是奈曼旗義隆永鎮團山村的“羊老大”。從養豬起步,養過牛,最終定位在養羊上,成了全村第一個發羊財的女人。
閆鳳華年輕時就癡迷養殖業,村子里20歲左右的女孩除了讀書外,大多數都找婆家嫁人。而到了婚嫁年齡的閆鳳華,根本就不考慮婚姻大事,一門心思搞養殖,還經常托在外地讀書的同學給她買養殖方面的書籍。22歲時,閆鳳華與本村小伙白向利確立了戀愛關系。白向利和她一樣也想趁年輕做一番事業,兩個志同道合的伴侶在一起談論最多的是如何養殖致富,有些想法常常不謀而合。
1990年豬價格上漲。未過門的閆鳳華與男朋友商量養豬,拿著從親戚朋友處借的20萬元錢,建起一個規模化養豬場,從北京引進了27頭種豬和30多頭仔豬,當年收入5萬余元,閆鳳華一舉成名。嘗到甜頭的閆鳳華更加堅定信念,在他們準備結婚時,婆婆給了2000元錢買電視,可小兩口卻搬回來一臺打飼料用的粉碎機,為此婆婆“埋怨”了很長時間。
1998年秋,閆鳳華剛剛購進百余頭母豬和育肥豬,豬市價格大幅下跌,災難像暴風雨一樣席卷而來,造成經濟損失20萬元。“那一年100元錢都借不到,別人怕我還不起,要賬的不到年關都不離家門。”閆鳳華眼含熱淚回憶道。
困難打不倒信念堅定的人。一身債務的閆鳳華不放過任何一個掙錢的機會。在陸續養羊的同時,閆鳳華和丈夫建起了木材加工廠,和丈夫一起破木頭,攢夠3方、4方就出售一批,賺得的錢一部分還債,一部分買羊,精打細算地維持著生計。1999年春,恰逢國家對養牛有扶持政策,閆鳳華爭取到1.8萬元貸款支持,花3萬元買了20頭牦牛和3頭母牛,到秋季時,牛價格翻倍增長,1頭牦牛由1100元猛漲到3500元,閆鳳華迎來養殖的第二個春天。她沒有急于擴大養牛規模,而是采取既養羊又養牛的保守方法,來規避市場風險。
漸漸地,在養殖業摸爬滾打的閆鳳華琢磨出門道來。“要術業有專攻,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成大事業的。”閆鳳華衡量養牛、養羊的效益、成本、出欄周期等一系列因素后,決定集中資金專門養羊。養羊方式開始多樣化,除養殖、出售種公羊、母羊外,還育肥羊,養羊技術和銷售渠道不斷成熟。2010年聯合村內4個養羊大戶成立了“利華養羊合作社”,已發展會員8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40%,年出欄羊近10000只,產值近500萬元。
“我打算籌建一處冷庫存儲羊肉,在北京、沈陽等省會城市發展自己的銷售網點。給每只羊打上二維碼,記錄從每一只羊出生、養殖、屠宰、銷售的每一環節,讓客戶通過視頻了解每一只羊的實際情況,實現點單購買……” 說起未來,閆鳳華信心滿懷。☆
(作者單位: 通遼日報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