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江蘇海門市中醫院婦產科,江蘇海門 226100)
子宮縱隔在子宮發育畸形中較為常見,是先天發育過程中雙副中腎管融合受阻所致,易導致宮腔的對稱形態發生改變,從而干擾正常的生育功能,引起自發性不孕或難治性不孕癥。子宮縱隔患者臨床多無癥狀,部分患者有月經量增多,多數患者有反復流產、不育、早產及胎位異常的病史,常在剖宮產或人工流產術中被發現。子宮縱隔的診斷依據主要為B超、子宮輸卵管造影及宮腔鏡。宮腔鏡下治療子宮縱隔的常用方法包括微剪、電切割或YAG激光。近年來,我院采用宮腔鏡下微剪法與電切割法治療子宮縱隔58例,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經B超、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宮腔鏡檢查確診的子宮縱隔患者58例,年齡25~45歲;其中有自然流產史者42例,原發不孕史者16例。子宮縱隔患者中,28例行宮腔鏡微剪法治療(微剪組),30例行電切術治療(電切割組)。
1.2 手術方法
1.2.1 微剪法 手術時間選在月經干凈后3~7 d(月經周期第11天以內)。采用氣管插管全麻,手術選用220宮腔鏡,配有微型剪刀,Storz電切鏡外鞘直徑8 mm。術中持續灌流,B超或腹腔鏡監護。用5%葡萄糖液作膨宮液,膨宮壓力110~150 mm-Hg。膨宮液流量150~200 mL/min。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碘附消毒后鋪消毒巾,探針探查兩宮角深度。Hegar棒擴張宮頸至6號,置入宮腔鏡,按顯示器持續膨宮,清晰顯示子宮縱隔,以進一步明確診斷。根據子宮縱隔類型選擇手術方法。不完全型子宮縱隔手術:經操作孔置入外徑2 mm微型剪刀,以兩側輸卵管開口連線水平為剪開縱隔的中線,逐步剪開縱隔,直至兩側輸卵管開口清晰可見,宮腔形態正常或基本正常;B超監護者,測量縱隔最頂點處子宮漿膜層的距離約1.5 cm;腹腔鏡監護者,經腹腔鏡觀察,宮腔鏡光源在宮底部,與兩側宮角的透亮度均勻一致。完全型縱隔手術:用普通剪刀自宮頸外口至切口方向剪開宮頸管縱隔直至宮頸內口,置入宮腔鏡,經操作孔置入微型剪刀,按照不完全縱隔手術法剪開縱隔。術后常規置金屬"圓弓形”環防粘連,并口服戊酸雌二醇及黃體酮膠丸治療2周期。
1.2.2 電切法 術前常規清潔灌腸,睡前給予米索前列醇200 μg,置于陰道后穹窿以軟化宮頸。術中擴張宮頸至8號,置入電切鏡,清晰顯示縱隔長度、厚度,從宮頸向底部縱形推切縱隔;至縱隔最上端稍向宮腔內突起、稍低于兩側宮角,且雙側輸卵管開口同時可見,停止手術。單極電切功率50~80 W,電凝功率50~60 W。術中如有出血,適當增大電凝功率即可達到止血目的。B超或腹腔鏡監護方法同微剪法。兩組術后均留置導尿管6 h,麻醉清醒后進普食,常規用抗生素3 d,術后3~5 d出院。術后陰道流血較多者,酌情予以縮宮素或垂體后葉素靜脈滴注。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微剪組和電切割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年齡、子宮縱隔類型、子宮縱隔長度以及監護方法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微剪組和電切割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手術時間、膨宮液吸收量及妊娠結果比較微剪組患者中,25例手術一次完成,3例因縱隔厚而于術后1個月行二次手術;一次手術成功率89.2%。微剪組手術時間(50.6 ±8.1)min,膨宮液用量(1500±500)mL,術中術后出血小于50 mL。電切割組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術,一次手術成功率100%;手術時間(48.8 ± 8.4)min,膨宮液用量(1500±500)mL,術中術后出血小于30 mL。兩組手術時間、膨宮液吸收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術后隨訪 微剪組患者術中無子宮穿孔、水中毒等嚴重并發癥;25例一次成功手術者術后24個月宮腔鏡檢查取出節育環,宮腔形態良好,無宮腔粘連,雙側輸卵管口清晰;隨訪6~36個月,21例妊娠(9例足月分娩,2例早產,7例妊娠中,3例孕齡小于3個月時自然流產),7例未孕,妊娠成功率75.0%;術后6~12個月行宮腹腔鏡聯合檢查,7例未孕者中5例單側或雙側輸卵管不同程度粘連,粘連松解后予以通水治療,有望受孕;余2例雙側輸卵管完全堵塞,準備行體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電切割組患者術中均無子宮穿孔、水中毒等嚴重并發癥;術后2個月宮腔鏡檢查取出節育環,宮腔形態良好,無宮腔粘連,雙側輸卵管口清晰;隨訪6~36個月,22例妊娠(8例足月分娩,3例早產,9例妊娠中,2例孕齡小于3個月時自然流產),8例未孕,妊娠成功率73.3%,見表2。術后6~12個月行宮腹腔鏡聯合檢查,8例未孕者中5例單側或雙側輸卵管不同程度粘連,粘連松解后予以通水治療,有望受孕;余3例雙側輸卵管完全堵塞,準備行IVF。
表2 兩組手術時間、膨宮液吸收量及妊娠結果比較()

表2 兩組手術時間、膨宮液吸收量及妊娠結果比較()
子宮縱隔患者大多因不孕或多次自然流產時行B超、子宮輸卵管造影、宮腹腔鏡檢查或剖宮產時發現[1-2]。子宮輸卵管造影檢查時,子宮縱隔難以與雙角子宮相鑒別。B超,尤其是三維、四維彩超,能清楚觀察子宮輪廓,并可發現雙宮腔。宮腔鏡則更能直觀、準確地診斷、分型。在宮腔鏡手術問世前,縱隔子宮大多采用經陰道式經腹手術治療。經陰道手術的可靠性尚有爭議,因陰道手術時肉眼看不見手術野,具有盲目性,且宮腔空隙小,手術操作困難,縱隔不易被完全切除,止血困難,術后有可能出血較多。
宮腔鏡下子宮縱隔切除術具有手術野清晰、手術中出血量少、時間短、創傷小、恢復快、盆腔粘連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低、可保存子宮壁的完整性等優點,且術后不需長時間避孕,3個月后即可妊娠,也不增加分娩并發癥及剖宮產率。本研究結果表明,微剪組與電切割組手術時間、一次性手術成功率、膨宮液吸收量、妊娠成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電切雖速度快,電凝止血效果好,但操作有一定風險,特別是切割環自宮頸向宮底推切縱隔時,要非常小心,電切功率不應過大,一般50~80 W,功率過大、速度過快時,有發生子宮穿孔、腸損傷的風險。與電切割相比,微剪組手術器械簡單,手術操作比較易行,容易掌握,患者費用低,手術前準備簡單。
[1]馮武奇,成森.B超診斷不全縱膈子宮、雙角子宮32例[J].廣西醫學,2007,29(1):101-102.
[2]林秀玲,王銳,孫亞芬.四種檢查方法在不孕癥診斷中價值的探討[J].廣西醫學,2002,24(6):89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