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一如,顏 瓊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三科,南昌 330006)
Orem自理理論共分為三部分:自理理論、自理缺陷、護理系統理論,并根據患者的自理狀態規劃為3個護理系統,即完全補償系統、部分補償系統和支持-教育系統。在護理系統理論中,它明確了護理人員和患者應承擔的角色和功能[1]。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臟起搏和傳導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安置術后可能會出現一些并發癥[2],這是患者最擔心又最缺乏相關知識的部分。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三科在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的術后護理中引入美國護理學Orem博士的“自我照顧”護理系統,為患者提供自我護理,有效地減少了并發癥,并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選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本科住院安裝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患者164例,其中男93例,女71例,年齡37~75歲;病態竇房結綜合征54例,持續性心房顫動伴3 s以上的長間歇23例,二度二型房室傳導阻滯41例,三度房室傳導阻滯45例,尖端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1例。起搏器由圣猶達公司生產,其中植入單腔起搏(VVI)122例,雙腔起搏(DDD)41例,自動除顫器(ICD)1例。將其按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n=82)和研究組(n=82),2 組患者年齡分布、性別構成比例、文化程度、職業類別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組患者在安裝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前均接受常規治療、護理和健康教育。術后: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首先應用Orem自理理論對于患者自理能力和家屬照顧能力進行評估,然后采取不同的護理系統及健康教育讓患者和家屬共同參與護理活動,滿足患者的層次需要。
1.2.1 完全補償系統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72 h易出現嚴重并發癥如電極脫位、囊袋積血與血腫、囊袋感染等[3]。根據馬洛斯人的基本需要層次論,評估患者時需絕對臥床休息、床上大小便、床上洗漱,這時要滿足患者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遵循Orem自理理論為患者提供“完全補償系統護理”,責任護士實施專科護理:心電監護觀察患者心率和心律、血壓、脈搏、呼吸,持續低流量吸氧,切口外沙袋壓迫,觀察切口外出血的情況,切口外換藥,滿足患者安全需要;因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責任護士需做好口腔護理,每天2次預防口腔異味和感染,皮膚護理防壓瘡,協助患者更換臥位防腰背部酸痛,安排含高蛋白、高維生素、粗纖維的營養餐,指導患者少量多餐、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發生尿潴留和便秘。教會家屬正確使用便盆,防止患者皮膚刮傷和床單位的污染。
1.2.2 部分補償系統
在此系統中,責任護士、患者和家屬共同承擔患者的自理活動,在滿足自理需要方面起主要作用。起搏器植入72 h后無并發癥的患者可以下床活動,責任護士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相關的衛生宣傳教育,一起制定康復計劃:責任護士需指導患者術側肩關節如何活動及活動幅度的大小,教會患者及家屬自測脈搏、保持切口外敷料干燥,不宜抓撓切口。此外責任護士還應注意患者情緒的變化,通過心理安慰、系統護理增加患者安全感,滿足患者“愛與歸屬、自尊”更高層次的需要。
1.2.3 支持-教育系統
至拆線出院前每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知識缺乏,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礙,因此將支持-教育系統貫穿于患者的護理全過程,將患者的被動接受護理變為主動參與,讓患者反饋注意事項,例如安裝永久起搏器后需遠離磁場強的地方如核磁共振室;避免把手機放在靠近起搏器的上衣口袋內,在對側耳朵使用移動電話,最好使用耳機通話;洗澡時避免用力搓洗安裝起搏器部位的皮膚,可以用手護住起搏器部位擦洗周圍皮膚;若發生劇烈咳嗽時,可以用手按住起搏器的部位;外出乘坐飛機時隨身攜帶醫學證明和起搏器程控卡。告知患者定期在起搏器門診復診,要求最初半年每個月1次,半年后每3個月1次,若出現心悸、胸悶、黑朦、脈搏低于固有起搏器頻率或節律不齊時應立即就診。出院當天發放醫學證明、起搏器程控卡,并讓患者填寫對護士滿意度調查表,滿足患者自我實現的需要。
1.2.4 評價指標
比較2組患者起搏器植入72 h內并發癥發生率。2組患者在出院當天填寫醫院制定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術后72 h內電極脫位、囊袋出血、尿潴留、便秘、腰酸痛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2組患者術后72 h內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在住院期間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2組患者住院期間對護士滿意度的比較
運用Orem自理理論對起搏器植入術后的患者實施護理能有效地幫助患者評估自理缺陷,闡明個體在什么時候需要護理,可以幫助患者制定個體化的護理計劃,滿足植入起搏器后不同時期患者的基本需要層次,適時地實施專科護理和疾病知識的宣教,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與疾病知識掌握情況,顯著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加快了康復過程,并為患者回歸家庭、社會及提高生活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4]。
患者和護士的聯系增多,特別強調護理是幫助性服務,而不是替代性服務,增強患者及家屬的主動參與意識,體現自我價值,特別是術后72 h內患者和護士接觸增多,護士能主動幫助患者解除病痛,從而提高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
在運用Orem自理理論護理時,護士經常會遇到患者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要使患者得到滿意的答復就必須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并且還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出不同的護理計劃,如果護士自己對疾病都缺乏認識或是不能制定出詳細而周密的護理計劃會直接影響和患者的溝通效果,降低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所以這對護士的工作水平是一個很大的考驗。Orem自理理論能讓繁重的護理工作層次分明、有條不紊,是護士和患者雙贏的選擇。
[1]殷磊.護理學基礎[M].3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0-41.
[2]芮世寶,王勁風,蔚有權.心臟起搏器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0,19(3):193-195.
[3]蒙凱鳳.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常見并發癥護理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2013,6(3):173-174.
[4]程吉英.Orem自理理論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行為康復的影響[J].南昌大 學學報:醫學版,2013,53(7):46-4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