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緒嫻
(山西財經大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我國經濟社會雙重轉型等因素的影響,非常規突發事件逐漸突顯,對社會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提出了挑戰,成為當前應急管理學界討論的熱點之一。2009年,由于考慮到國家應急管理的重大戰略需求和應急管理重大科學前沿中的基礎科學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啟動了“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的重大研究計劃,其中將非常規突發事件定義為前兆不充分,具有明顯的復雜性特征和潛在的次生衍生危害,而且破壞性嚴重,采用常規管理方式難以有效應對的突發事件。之后,大量學者從內容和研究方法方面擴展了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領域,同時,相關思想和技術的創新也進一步充實了理論的研究,相關的期刊論文和學術論文量也在連年大幅增長,這些文章信息量大、內容新穎、專業性強、學術價值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發展特點與動態。
本文選擇共詞分析和聚類分析法對文獻中提取出的高頻關鍵詞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共詞分析和聚類分析法對于研究熱點之間的結構關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期望今后為此類問題的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
共詞分析法(Co-term Analysis)于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由法國文獻計量學家最早提出,它是文獻計量學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內容分析中十分常見。為了更好的揭示出各關鍵詞之間的親疏關系,這種方法通過將某一學科領域研究主題或研究方向的專業術語(如關鍵詞)在文獻中共同出現的次數進行統計,并以此為基礎,將這些詞進行聚類分析,進而將其所代表的學科和主題的結構變化歸類呈現。一般認為,兩個關鍵詞的親密關系可以通過其在文獻中出現的次數體現,次數越多,關系越緊密。
運用共詞分析法進行文獻分析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六個步驟:(1)確定分析的問題;(2)確定分析的詞匯單元;(3)篩選出高頻詞;(4)確定詞匯對共現的頻率,構建共詞矩陣;(5)運用聚類分析、因子分析等現代統計技術方法,分析了共詞矩陣的相應信息;(6)根據共詞分析結果,對該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現狀進行進一步分析。
本文選取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的文章作為數據來源,以“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為檢索詞,截至2013年1月9日,共檢索到了111條記錄。
將檢索出的結果按照“中文關鍵詞”進行分組,將題錄數據導入Excel數據表,用Excel的數據分列功能將關鍵詞分列為一列一列的數據,使每一個詞單獨呈現,同時將目標、流程、構建、能力等對反應主題沒有實際意義的關鍵詞進行剔除,然后選擇詞頻數大于等于2的高頻關鍵詞,最后得到35個高頻關鍵詞(表1)。
1.構建矩陣
(1)構建共詞矩陣
表1中統計出的是在論文中出現頻次較高并且能夠反映當前該領域研究熱點的關鍵詞,但是,一方面,對關鍵詞的把握在不同學者的研究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另一方面,這一研究熱點可能與其他相關熱點有交叉,因此,為了進一步反映這些關鍵詞之間的關系,需要對得到的高頻關鍵詞進行預處理。

表1: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高頻關鍵詞列表
根據表1的統計數據,將兩兩統計的關鍵詞頻次制成35×35的矩陣,鑒于篇幅所限,只列出部分矩陣(表2)。
共詞矩陣一般通過對稱矩陣的形式列示,高頻關鍵詞與其自身的出現頻次列在主對角線上;兩個不同高頻關鍵詞之間的共現頻次列在非主對角線上,如 “非常規突發事件”這一關鍵詞共出現了56次,它與“應急管理”的共詞頻次為17,即表明上述兩個關鍵詞在17篇論文的關鍵詞中同時出現。

表2:共詞矩陣(部分)
(2)構造相關矩陣
為了統計分析的方便,消除關鍵詞詞頻懸殊造成的影響,通常是在共詞矩陣的基礎上構造相關矩陣,主要利用的是Ochiai相關系數的方法,將共詞矩陣中的每個數字均除以與其相關的兩個詞總頻次開方的乘積,可以表示為:

其中,等值系數Eij的值在0~1之間,表示關鍵詞A和B共同出現的概率;Cij表示關鍵詞A和B在文獻中共同出現的頻次;Ci表示關鍵詞A在文獻中出現的頻次;Cj表示關鍵詞B在文獻中出現的頻次。
依此類推,得到相關矩陣,鑒于篇幅所限,只列出部分相關矩陣(表3)。
在相關矩陣中,兩個關鍵詞之間距離的遠近通過數值的大小來表現,數值越大說明關鍵詞之間的距離越近,相關程度就越大;數值越小則說明關鍵詞之間的距離越遠,相關程度就越小。
2.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根據事物本身的特征,按其性質上的親疏程度在沒有任何先驗知識的情況下對研究個體進行自動分類。在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領域中,運用聚類分析法將相關程度較大的關鍵詞聚成不同的類,來反映這一研究領域的發展現狀。
運用SPSS17.0對表3所示的相關矩陣進行“組間平均鏈鎖(between-groups linkage)距離”聚類分析,得到的聚類分析的樹狀圖,如圖1所示。
1.交通領域的研究
交通領域的研究,包括關鍵詞12、27和32,即交通組織、元胞傳輸模型和區域路網。元胞傳輸模型(CTM)在區域路網疏散能力評估和交通組織設計方面的應用,為制定相應的交通組織方案、民眾庇護方案,甚至總體應急預案提供了相應的理論支持,進一步推動了交通服務系統的優化。[6]
2.旅游文化領域的研究
旅游文化領域的研究,包括關鍵詞15和30,即旅游和文化。其中旅游分為旅游城市和旅游危機兩個方面。相關文章圍繞非常規突發事件對旅游城市的文化影響以及城市文化重建的戰略路徑,討論了旅游危機的作用機理,進而探討旅游需求與旅游供給在突發性危機情境下的相互關系。[7]
3.資源調度領域的研究
資源調度領域的研究,包括關鍵詞18、28和31,即資源、蟻群算法和影響路徑。其中資源還包括資源布局、資源協調和資源調度。越來越多的學者和管理者從應急資源調度的影響路徑、時間、費用的角度入手,建立多目標規劃模型,并利用改進的蟻群算法來求解模型的最優解。[8]
4.生產能力儲備方面的研究
生產能力儲備方面的研究,包括關鍵詞14、19、23,即規劃、生產能力和政府。其中,政府又包括政府信息公開和政府補貼,規劃包括重大研究計劃、不確定規劃、智能規劃、投資規劃。相關文章把行政手段與市場手段結合在一起,構建了企業剩余生產能力的應急生產動員規劃模型。[9]
5.應急指揮體系的研究
應急指揮體系的研究,包括關鍵詞7、13、29。即突發事件、信息、應急指揮體系。信息主要包括信息共享和在線信息處理。3G網絡、衛星通信、Web-GIS等現代技術被應用于現場應急救援指揮平臺的建設,這在軍民一體化應急指揮體系中有所體現。[10]
6.應急物流領域的研究
應急物流領域的研究包括關鍵詞5和17,即應急物流和風險管理。其中應急物流又包括物流、物流能力、應急物流能力、物流中心。相關學者提出用風險管理方法去處理各類物流非常規突發事件,并將其處理方法分為五個步驟——企業物流非常規事件的識別、估計、評價、應對和監控。[11]
7.網絡輿情方面的研究
網絡輿情方面的研究,包括關鍵詞8和26,即網絡輿情和指標體系。其中網絡輿情包括網絡輿情態勢和網絡輿情熱度。建立網絡輿情態勢評估模型和網絡輿情熱度評價指標體系是該領域研究的兩大熱點。[12][13]
8.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相關研究
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相關研究,包括關鍵詞2、4、9、10、20、21、34、35。 即應急管理、情景、系統、網絡、耦合、仿真模擬、預警、案例推理。有些文獻將貝葉斯網絡、仿真模擬的方法應用到非常規突發事件情景分析網絡與推演模型的構建中,還有部分學者尋求多網耦合的結構異動 (情景)與決策行為變化(權變)之間的交互機理,進一步豐富和擴展了非常規突發事件發生機理與預警方法的研究。[14][15]
9.非常規突發事件中運用的方法和模型的研究
非常規突發事件中運用的方法和模型的研究,包括關鍵詞 1、3、6、11、16、24、25、33, 即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決策、模型、演化、知識元、分析方法、模糊理論、機理。應急決策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應急決策所蘊涵的全過程動態評估、研判與決策分析方法及相關模型,并探討了各應急決策子系統之間是如何進行相互耦合及動態調整的,從而提出相應的應急決策系統優化模式。其中,由于知識元具有利于存儲、查詢以及共享等特性,這就使在構建非常規突發事件情景演化過程模型中引入知識元理論有了必要性。而模糊邏輯與多屬性決策、層次分析法的結合所產生的決策模型,則被運用在非常規突發事件下的高速公路環境風險評價過程中。[16][17]
10.非常規突發事件特征的研究
非常規突發事件特征的研究,包括關鍵詞22,即特征。特征又具體包括本真特征、特征刻畫和約束特征。相關學者指出了非常規突發事件的七個典型特征:多因素、多主體、多階段、多目標、復雜性、動態性和不確定性。還有部分學者從系統觀點的角度將非常規突發事件的復雜特性分為兩類——本真特征和約束特征。[18][19]
本文在提煉出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領域35個高頻關鍵詞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共詞聚類分析的方法把這些研究熱點之間的結構關系很好地反映出來。分析結果表明:
1.綜觀國內關于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文獻,不僅探討了非常規突發事件的內涵和特征,而且從各方面研究了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并將之運用于實踐。
2.現有文獻還存在一些不足。
(1)在應急管理方法的應用方面,現有的文獻只是將其情境考慮在應急管理之中,但是鮮有對情境進行詳細的分析,關于情境具備什么特征,情境該如何獲取等問題相關專家學者都研究較少,在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方面都顯不足,缺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情境分析方法,而且具體的關鍵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創新。
(2)在應急決策方面,一部分學者在進行系統研究時,沒有考慮到因決策者和情境因素而產生的決策偏差;還有一部分學者雖考慮到了最優化模型存在的缺陷,但是仍然沒有突破最優化思路,使得現實決策與理想最優之間的差距問題陷入了“瓶頸”。
(3)在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發生機理與預警方法、應急決策與管理模式的實現等方面還處于起步的階段,有價值的理論成果相對較少,相關文獻僅通過部分模型對一些特定領域事件的成因進行了描述和解釋,但是仍缺乏在實際中通用的預警方法與分析模型。
(4)在應急物資儲備方面,現有的物資儲備研究主要是從實物儲備的結構、布局、規模和調運等方面展開來的,而缺乏對于其他儲備方式的必要研究。目前的研究都較少考慮非常規突發事件發生以后,如何針對非常規突發事件發生及演化快速構建資源協調決策支持系統的問題。
[1]趙曙明.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研究現狀分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27(01):15-20.
[2]李長玲,翟雪梅.我國情報學碩士學位論文的共詞聚類分析[J].情報科學,2008,(01):73-76.
[3]張勤,徐緒松.定性定量結合的分析方法——共詞分析法[J].技術經濟,2010,29(06):20-24.
[4]儲節旺,郭春俠.共詞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 EXCEL實現[J].情報科學,2011,29(06):931-934.
[5]孫曉寧,儲節旺.近十年知識管理領域碩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熱點分析——以共詞分析為方法 [J].情報雜志,2012,31(06):85-90.
[6]王永明,周磊山,劉鐵民.非常規突發事件中的區域路網疏散能力評估與交通組織方案設計[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1,31(8):1608-1606.
[7]姜科,程勵,李仕明,楊再惠.非常規突發事件對旅游城市的文化影響及其重建[J].管理世界,2009,(12):7-10.
[8]高升,莊亞明.基于多目標的非常規突發事件資源布局模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01):8-13.
[9]張自立.面向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生產能力儲備模型研究[D].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10]康青春,鄭儒欣.非常規突發事件現場應急指揮平臺設計與實現[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0,20(03):161-165.
[11]王林,慶峰.物流非常規事件的分類與解決方法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7(3):26-28.
[12]張一文,齊佳音,方濱興,李欲曉.基于貝葉斯網絡建模的非常規危機事件網絡輿情預警研究 [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02):76-81.
[13]張一文,齊佳音,方濱興,李欲曉.非常規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熱度評價體系研究[J].情報科學,2011,29(9):1418-1424.
[14]袁曉芳.基于情景分析與 CBR的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決策關鍵技術研究[D].陜西:西安科技大學,2011.
[15]楊保華,方志耕,劉思峰,胡明禮.基于GERTS網絡的非常規突發事件情景推演共力藕合模型 [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2,32(5):963-970.
[16]鐘永光,毛中根,翁文國,楊列勛.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進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2,32(05):911-918.
[17]仲秋雁,郭艷敏,王寧等.基于知識元的非常規突發事件情景模型研究[J].情報科學,2012,30(01):115-120.
[18]華國偉,余樂安,汪壽陽.非常規突發事件特征刻畫與應急決策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13(2):33-36.
[19]劉霞,嚴曉,劉世宏.非常規突發事件的性質和特征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03):13-17.
[20]宇傳華.SPSS與統計分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49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