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楊志成,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博士,副研究員。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學教師、副校長,北京市原崇文區教委主任、東城區教委主任,北京奧組委奧林匹克教育處處長,北京市教委基礎教育一處處長等。主要研究領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學校管理、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學校德育、奧林匹克教育。
任何好的教育理念最終都需要學校教師的實踐落實。一所優秀的品牌學校應是在實踐中落實優秀教育理念的典范。而這些教育理念的落實需要學校關注學生成長的每一個細節,落實在每一個教育環節之中。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把育人比作樹木,崇尚“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用精耕細作的“幸福教育”去孕育每一名學生,成就了一所優秀的品牌學校。
學校之精細源于教育之根本
精細的學校教育品牌源于對教育根本的理解和認識。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的思想理念。教育的思想理念決定著教育的方向和結果。教育者對教育價值本源的認知是影響其教育理念的重要因素。教育價值具有多元取向,如有人認為教育的價值就是培養政治的工具,有人認為教育的價值就是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是人力資源開發的工具,應該說這些對教育價值的認識都沒有問題,因為教育確實具有多元的價值取向,關鍵是教育者在學校教育中把怎樣的教育價值取向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性價值取向。筆者認為,教育的價值是基于人的哲學價值的再生性價值。人的哲學價值依次是人的元價值,即人的生命價值;人的工具性價值,即人的生產勞動價值;人的消費性價值,即人的社會生活價值。教育的價值就是對人的哲學價值的發展價值,依次是教育的元價值,即對人的生命發展的價值;教育的工具性價值,即對人的生產勞動價值的發展價值;教育的消費性價值,即對人的社會生活價值的發展價值。由此可見,在教育的多元價值中,生命的發展價值是教育的元價值,是實現其他教育價值和人的價值的基礎。因此可以說,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發展,這就是教育的元價值。當教育理念和行為從教育的生命發展價值出發時,我們可以認為這樣的教育回歸了教育的本真,源于教育的根本。
朝陽區實驗小學把“幸福教育”作為學校的教育理念,體現了對教育元價值的追求,是回歸教育根本的教育。在確定這樣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標后,學校對“幸福教育”進行了精細化的目標分解:“幸福教育”就是在學校教育中讓學生獲得幸福的感受,擁有獲取幸福的能力,把幸福作為核心和終極價值理念的教育;“幸福教育”的育人目標是“幸福人生從健康起航,幸福人生讓道德引航,幸福人生用習慣護航,幸福人生乘能力遠航”。學校從四個維度把握人的生命成長與發展中的核心素質:身心健康、道德引領、習慣培養、能力發展。這種精細化的目標分析,成為學校教育的邏輯起點,為精細化的“幸福教育”實踐奠定了理論基礎,使學校的教育實踐始終圍繞教育的根本展開。
學校之精細成于潛心作科研
如果說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學校辦學方向之根本,那么,學校辦學實踐的根本就是在辦學理念的引領下不斷開展的教育研究。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任何教育的實踐都要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有效的教育研究,形成有效的教育實踐,并不斷形成獨具特色的有效教育模式。朝陽區實驗小學“幸福教育”理念的實踐,就是在多年來潛心教育科研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的,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幸福教育”實踐體系和模式。
學校前任校長馬芯蘭老師,是全國小學數學教育專家。她提出將“現代”與“實驗”作為學校可持續性發展的核心元素。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學校始終秉承實驗性的辦學特色,開展了大量的教育實踐性科學研究,為“幸福教育”不斷輸送著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學校在北京教育學院老院長溫寒江教授的指導下,開展了20多年的“兒童雙思維協同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形成了基于兒童雙腦協同發展的學習與思維課程和教學改進策略,尤其是在數學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小學數學教學法,在全國小學數學教育領域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學校還基于“幸福教育”的育人目標,從健康、道德、習慣、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課程體系研究,形成了幸福課程體系。健康是“幸福教育”的目標起點,這所學校是我所見到的對學生健康教育關注到極致的學校。參觀學校的時候,陳校長告訴我,為了保護好孩子的牙齒,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學校自主研制了鹽水漱口系統,要求孩子在學校用餐后用鹽水漱口。這樣的教育細節體現了學校教育和管理的精細化程度,這樣的教育既源于以人為本的“幸福教育”理念,更源于學校不斷開展的精細化教育研究。在此基礎上,學校專門開設身體素質訓練課程,納入了“力量、耐力、柔韌”等訓練項目,使孩子每天在校的鍛煉時間達到2小時左右,真正將健康的生活理念帶給學生。學校還成立了“愛眼工作室”,引進健康儀,監控學生的視力及肥胖問題。學校為“小胖墩兒”準備了運動訓練的專業教室,制定特別鍛煉計劃,購置鍛煉器材,開具運動處方,協同家庭教育,還定期監測學生血壓、體重及身高的變化,并對他們的飲食進行合理的干預,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在道德教育方面,學校構建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校長小助理”體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與管理;數字化校園系統中的“班級博客活動日志”,培養學生愛的情感及信息交流能力;建設“童年成長銀行”,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兌現承諾;發放表揚卡進行積分兌換,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各學科都開展由教師“框架設計”,學生自愿報名、組織管理的星光小舞臺活動,為每一個有特長的學生提供表演和展示的機會。
在學科知識教育方面,學校制定了從知到智的能力培養目標。學校對國家課程進行深度細化、高度整合,形成了行知數學、雅趣語文、典范英語、魅力科學等基礎類課程,道德素養、規劃應用、生活技能、社會實踐等拓展類課程,“數理·國學·修養”“藝術·科技·生命”等特色類課程,逐步構建起“幸福教育”的課程體系。學校精細研究各類課程的授課特點,在課時長度上進行合理調配。對音樂、美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采取“課時聯排、集中設置”的方式,對階梯閱讀、書法練習等校本課程,借助“整體設計、零散實施”的方式,以期達成教學目標。在課程內容上,既有課內的教學內容,又有個性化的拓展學習,各學科把培養興趣、提升能力與個性化教育結合起來,加之特色校本課程與學生文化社團的建設,使得課程實施更加行之有效。精細的教育研究使學校課程有效而靈動,學生熱愛學習、積極探索,學習成為學生的趣事、樂事。
學校之精細立于持續之發展
任何優秀的學校都會止步于固步自封。因此,品牌學校需要不斷的持續發展和與時俱進的精細研究。當代教育在知識爆發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中承受著新的時代挑戰,教育史中形成的各類教育理論都需要在新的教育革命中重整。朝陽區實驗小學秉承的“現代”與“實驗”的教育核心理念,正是針對教育的時代挑戰所做的精細化和持續性應對。
信息化是這所學校應對時代挑戰的鮮明特色。走進學校,處處可以感受到信息化的細節:從覆蓋學校所有師生的數字化校園一卡通和無線網絡系統,到走進每一個教室的門禁系統,再到家長通過手機二維碼識別的家校信息溝通系統,學校的信息化應用幾乎覆蓋了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然而在這所學校,這些只是信息化與教育結合的外在形式。學校信息化發展的精細內涵在于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緊密整合。學校于2003年在全市率先組建了電腦教學實驗班,2004年普及安裝和應用了交互式電子白板,2008年構建了以提升教學質量為核心的數字化校園系統,合力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數字化校園”。“數字化校園”不僅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分析,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學習能力的發展,而且讓學生具備較強的信息技術能力及意識,能從容面對信息程度很高的社會,時刻把握未來發展的動向。例如,“數字化校園”中的“投票器”及時幫助教師掌握學生作答的信息,立即分析出學生對此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便于教師調控后續的教學進程。這樣既能面向全體,也能關注個別,切實提高教學實效;“數字化校園”中的作業跟蹤系統能夠把學生在小學階段各學科的錯題積累起來,形成一個具有個性、特點鮮明、針對性強的錯題數據庫,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數字化校園”還能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一天的學習情況,做到家校即時有效互動。“數字化校園”在改變著學校,切實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擁有幸福的童年,讓每一個人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教育如耕種。豐足的收成必然源于春天的精耕細作,教育亦然。朝陽區實驗小學作為一所優秀的品牌學校,其“幸福教育”的成就正是因為他們不懈的精耕細作。
編輯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