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良
對“讀書能開拓人生之路”這句話,我深有感觸。我是“文革”那年進的小學,在“四人幫”被粉碎的那一年高中畢業。十年里,學工、學農、學軍,沒有正常上過課,學校生活給我的知識太少了。回鄉務農后,寂寞的農村生活使我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后來,我當上了大隊“赤腳醫生”,不管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在出診路上,甚至在山高林密的采藥途中,我的手幾乎沒有離開過書本。
1977年那年首次恢復高考,只考語文、數學、政治、理化等幾門課程,而語文學科只考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我寫了自己讀書寫作的經歷,寫了《深山紅醫》《社員的禮物》等一年中發表的6首詩歌的創作過程。1978年3月,當我剛滿20歲的時候,在全鄉300多名考生中,成為全鄉高考“狀元”,被懷柔師范文科班錄取,兩年后登上了中學的講壇。
工作后,因為自己的知識少得可憐,我深感更要讀書了。是啊,兩年的師范學習怎能彌補十年荒廢的光陰呢?因而我更加努力讀書,政治、歷史、文學……各學科的書都讀,常常讀到深夜。
從1983年秋開始,我參加北京電大中文專業的自學考試。那時每次考試都只有一次機會,全是“背水一戰”,每次進入考場我卻都很坦然。中國通史考試中,有一道30分的論述題我沒有復習到,正在“山窮水盡”之際,倏然想起在圖書室里見過有關的資料,便從容地答上了。這樣的“柳暗花明”是考試時常常遇到的。我只用兩年時間就學完了三年的電大課程,獲得了畢業證書。也正是由于多讀書,自己講課時也感到很輕松,教學成績較好,多次被評為縣級先進工作者,1988年被上級破格提拔為七道河中學副校長,1990年又被提拔為八道河中小學聯校校長,成為全縣最年輕的中學校長。
八道河中小學聯校是一所山區基礎薄弱校,文化落后,學校一直慘淡經營,毫無生氣,及格率、優秀率、升學率一直處于全縣低谷。我這位全縣最年輕的校長,帶領的是全縣最年輕的教師隊伍。學校中學部21名教師平均年齡只有27歲,5年以下教齡的占80%。我清醒地認識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首先提高青年教師的素質。
我用自己靠刻苦讀書“跳農門”、學電大、當名師、當校長的經歷,激勵青年教師追求理想、認真讀書、努力工作。并身體力行和青年教師們一塊兒參加成人高考輔導,僅用兩年時間就取得大學本科學歷,令同行和學校教師們稱贊不已,給教師們樹立了榜樣,學校迅速形成了文化進修熱、業務學習熱。有耕耘就會有收獲。1991年,學校中考及格率達到了100%,24名考生有6人考取了轉戶口的中專,山村沸騰了,破天荒被縣委縣政府評為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老教育家韓作黎參觀學校后欣然提筆寫下:“山鄉教育一枝花”。
1994年10月,本人因辦學成績顯著被調任平原大校橋梓中學任校長,2000年8月,又調任縣直屬中學第三中學任校長,2008年任懷柔區教科研中心主任(北京教育學院懷柔分院院長)。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管理難度的提高,我感到更需要不斷讀書學習。1999年,我參加了北京市教育工委舉辦的北京市中學校長高研班學習,2002年,參加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管理碩士研究生班學習,2004年,又參加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經濟管理博士課程班學習,系統學習了教育教學管理理論,撰寫了讀書筆記20萬字,撰寫論文18萬字。先后在多家報刊發表論文30余篇,并多次在國家、市、區級論文評比中獲獎。曾參加北京市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工作,主編、出版個人專著《階梯教育操作指南》《沿梯而上永攀高峰》《寫作與人生》等。
系統的讀書,理性的寫作,使我的文化素養、管理能力不斷提升。2003年懷柔三中復招初中后首次參加中考,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升學率四項指標全區折桂,2003年至2008年6次中考中出現了5名區中考狀元,改寫了過去學生和家長以入三中為恥的歷史。學校先后5次被區委、區政府評為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北京市文明禮儀示范校、北京市科研工作先進校、北京市綠色學校等。我本人也先后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首都學習之星等,還榮幸地被北京教育學院聘為校長管理培訓導師。
學無止進,研無止境。本人現在工作的教科研中心,是保障懷柔區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專業服務機構。現有特級教師2名,市學科帶頭人、市級骨干教師38名,中學高級教師52名,是懷柔區教育學術高地、人才聚集地。我堅持“文化治院”的辦院思想,實施建設文化分院、書香分院工程,雖已過“知天命”之年,但仍讀書不止,筆耕不輟,引領教科研員們“讓讀書成為習慣,讓工作變為研究”,學習、工作、生活一體化,譜寫自己和教科研中心絢爛文化、智慧的歷史篇章。
編輯 吳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