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寧

人物簡介
李冬梅
李冬梅,女,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助理、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技術學科主任。信息技術特級教師,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先進工作者。國家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信息技術指導專家。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北京教育學院外聘教授。
從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30余年,教學成果“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整體教學模式的研究開發與實踐”2010年獲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三等獎。多年從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研究,輔導江曉曄同學于1990年為我國摘取了第一塊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金牌。著作10余部,主編教材多套,發表論文30余篇。
在相當多的學校里,信息技術是一門不折不扣的邊緣課程。往往是上課鈴一響,學生一哄而入機房,熱熱鬧鬧45分鐘,下課鈴一響,學生一散,一堂信息技術課就結束了。學生可以把信息技術課當做游戲課、娛樂課、休閑課,唯獨不相信信息技術課還能學到什么有用的知識。領導、同事則把信息技術教師看做勤雜工、救火隊員。久而久之,在一些學校里,信息技術課可以隨便占,信息技術老師可以隨便召喚。但偏偏有這么一位信息技術老師,她教的學生,別的老師要不走課;她上課的時候,沒有一個學生玩游戲。她就是北大附中信息技術特級教師李冬梅。
曾有一些教師偷偷問李老師的學生,為什么不在信息技術課上玩游戲,是不是老師采取了什么限制措施,得到的回答卻是:“玩游戲有意思嗎?我覺得我現在正在做的東西比玩游戲更有意思呀!”果然,放眼望去,全班同學有的在埋頭創作作品,有的正在調試程序,有的正在欣賞往屆同學的優秀作品,希望找到創作靈感,還有好幾位正高高舉著手等李老師來解答編程中遇到的問題……
在很多學校,學生也喜歡信息技術課,但并不是喜歡信息技術課的內容,而是喜歡這個課的休閑、隨意。李老師卻認為,這恰恰是課程的大忌。她說:“怎樣才能讓學科發展壯大?那就是必須思考我們所教學科的價值是什么,我這門課程能給學生什么終身受益的東西,一句話,就是讓學生覺得上這門課值。”
讓學生增強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
李老師認為,要給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就必須讓他們能利用當堂課所學的知識解決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她的做法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每節課的教學主線,創設學生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術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將教學內容巧妙地“嵌入”一個個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并且這些實際問題大多數是開放的主題。這樣長期下來,學生的信息意識就會逐漸增強,信息能力就會不斷提升。
2003年,新課標剛剛制定完成,“多媒體信息加工與表達”這一內容首次進入信息技術課。怎么才能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李老師用了四個月的時間苦思冥想,構思出了“我的校園我的同學”一課。她讓學生在自己最熟悉的校園生活中去經歷信息采集、存儲、加工、表達、交流與評價的全過程。李老師說,盡管這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但學生們創作圖像、動畫、視頻作品時專注的神情還歷歷在目。如今,大量優秀的學生作品保留了下來,成為師生共同的珍貴回憶。
讓學生“在深水池游泳”
教技術的老師總有一種“技術情結”,對概念、理論一類的知識常常模糊而過。在他們眼中,信息技術課講好技術就夠了,理論不講又何妨?但李老師的信息技術課從不輕視理論,她認為,理論知識帶給學生的思考更能使他們終身受益。
她重視對核心概念的學習與引導,提出的問題常常是一串串的。比如,為了講“什么是信息”,從“信息從哪里來”“信息是事物的什么”到“信息長什么樣”,一個個問題引來學生充分的討論;講“信息技術”,從“技術”“工具”“科學技術”再到“信息技術”,一個個易于混淆的概念在刨根問底、循循善誘的引導中得以明確。看似不經意的問題,其實是建構在李老師對課標、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深刻理解上,一環環的逐步深入帶給學生深入的思考。
李老師說:“我要讓孩子們在深水池里游泳。”比如,網絡信息檢索這個內容,設計了“撰寫搜索研究報告”這個“深水池”。對搜索引擎的歷史、發展、工作原理、分類、比較、搜索技巧等方面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撰寫一篇有關搜索引擎的研究報告。具體要求有:①研究搜索引擎的歷史與發展。寫出至少6個你在研究中的發現。②研究搜索引擎的分類及其工作原理。列出每種分類的名稱,并以圖的方式畫出每種類型的工作原理。③研究搜索策略與搜索技巧,寫出至少10條你認為最重要的搜索策略和技巧,并將它們按策略和技巧分類列出。④研究評價搜索引擎的標準,寫出至少3項關鍵評價指標,解釋其含義,并說明,在評價一個具體搜索引擎時,如何獲得各項評價指標。課堂上,沒有教師的講解,沒有熱鬧的活動,只有在教師指引下,學生長達4節課的深入探究。
不難看出,相比學會了幾個具體的操作,這些需要深入思考、理解、探究的問題教會學生的是方法,是思維,更能使學生受益終生。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不僅學習了相關知識與技能,更錘煉了能力和意志。每完成這樣一個作業,學生就像在“深水池”中游了一次泳,痛快淋漓。
讓游戲成為一種教學方式
信息技術課上的游戲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保守”些的老師為了避免學生分心,干脆把學生電腦里的游戲統統刪掉,讓學生在一個“干凈”的環境下專心上課;稍微大膽一些的老師會有選擇地在電腦上安裝一些小游戲,作為對學生完成任務的獎賞,誰的作品完成了誰可以玩游戲。不難看出,在一般信息技術教師眼里,往好處說,游戲的價值也不過是增加學生的興趣,弄不好還會成了負面的因素。而在李老師的課上,游戲成為了一種教學方式。
比如在講授偽隨機函數的含義以及“Randomize Timer語句”的作用時,李老師就精心設計了“猜數游戲程序”:首先讓計算機給出一個1~100之間的自然數,學生來猜。計算機對每次猜測的結果給出“大了”“小了”或“對了”的提示,要求7次猜中。學生通過分析,不禁產生了疑問,計算機是如何產生一個隨機數的?李老師告訴學生,有一個隨機函數RND,它可以產生(0,1)上的隨機數。學生編出程序后非常得意,就玩了起來,在一次次猜測后,他們發現只要第一次猜中計算機出的那個數,下次還猜這個數一定是百猜百中,在多次檢查程序后他們向老師提出問題:計算機中的隨機函數為什么每次都給出同一個數?這時,李老師讓學生在程序的最前面添加“Randomize Timer”語句,結果變了,計算機每次給的隨機數不同了。李老師再講偽隨機函數和“Randomize Timer”的作用,學生們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噢,原來是這么回事!”
教技術,更教做人
在絕大多數信息技術教師眼里,信息技術課就是一門技術課程,教學生技術操作乃是天經地義,但和技術無關的內容就可一帶而過,不必深究。李老師卻不這樣認為。在李老師眼中,教學生技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學好了技術能受益一時,而學好做人才能受益終身。但是,李老師從來不照本宣科,不用說教的方式講大道理,她隨時隨地捕捉著學生的思想和行動,抓住每一個機會完成一次漂亮的教育,讓學生銘記終生。
有一次,李老師批改作業一直到凌晨2點。她打開補交作業文件夾,發現里面有學生甲的名字,李老師難掩興奮,因為學生甲平時隔三差五才交一次作業。突然,意外出現了!正當李老師打開甲的作業文件夾,雙擊其中的文件時,機器上出現一個窗口,上面顯示:“請輸入用戶名、密碼,您只有5次機會!”李老師趕緊調任務管理器,已經無法打開;按Ctrl+Alt+Delete,沒有反應;嘗試鍵盤上其他可以操作的控制鍵,無效!李老師點了“關機”按鈕,重啟系統,不料,重啟后還是相同的界面,要求輸入用戶名和密碼。這時,李老師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她停下手中的操作,大腦飛速地轉著,最后決定與計算機比一比速度,在系統重啟的過程中,迅速打開任務管理器,看到進程的一瞬間,選中,按下Delete鍵,成功了!
李老師終于生氣了,但只一剎那,她就冷靜了下來。對著評價量規,一一客觀評價了學生甲作業的各個項目,給出了分數。與此同時,她也決定,把第二天的教學內容臨時調整為“我應該用所學的技術做什么”。她要讓學生知道,學會技術以后,要做有意義的、遵守信息法律法規、遵循信息倫理的事。
第二天的課上,學生陸續進入機房,學生甲把頭縮得低低的,不時怯怯地偷偷瞄一眼李老師。李老師看了他一會兒,笑笑,在他肩上拍了拍,什么也沒說,轉身開始上課了。在學生甲作業中“老師的話”一欄里,李老師寫道:“破解你的程序用了20多分鐘。第一時間打開作業文檔查看,還好,沒有損失一個同學的信息。其實,你可以把聰明才智用來編寫有意義的程序。”
讓學生真正熱愛計算機
信息技術學科競賽在大多數人眼里意味著金牌和成績,但在李老師眼里,金牌、成績不過是競賽的附屬品。一個學生,在競賽的道路上會歷經各種磨難,從課外小組、培訓到比賽,付出了那么多的汗水,如果只是得到了比賽的名次,而沒能留下終身受益的東西,這段人生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因此,與金牌、成績相比,李老師更看重的是通過競賽的磨礪,讓學生真正熱愛計算機,在計算機研究領域有所發明創造,為計算機的發展做出貢獻。在這樣的理念下,李老師首先會選擇那些真的熱愛計算機并希望學到更多知識的學生參加競賽,而不是那些只為了取得金牌和好成績的學生。
在李老師的“競賽歲月”里,江曉曄同學獲得我國第一枚國際奧林匹克信息學競賽金牌,5名同學獲全國中學生信息學競賽一等獎,13名同學獲北京市青少年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一等獎。但是,與這些一時一地的成績相比,她更看重的是下面這些讓學生受益終身的收獲:7名學生在中學期間出版了有關計算機普及教育方面的個人專著,其中一人所寫的Windows95發行近八萬冊。來自杭州的管雷,畢業后保送到北大數學系,2007年在方正工作期間,因數字化音視頻控制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張欣研在2004年因開發出國內首個P2P視頻流媒體播放軟件CoolStreaming,并完成論述P2P流媒體技術論文《數據驅動的覆蓋網組播技術》,從而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她的學生中更是有多人考入北大、清華計算機系,成為學校計算機協會的活躍分子、大學校園里的電腦專家。
李老師有一個“外號”——“哈哈老師”。這是因為無論學生多么調皮,多么不聽話,甚至惡作劇,李老師總是“哈哈”一笑,對不聽話的學生也不過輕拍兩下肩膀。在課堂上,李老師總是快樂的,看她上課,真是一刻不得閑,兩節課連堂,大部分時間她都是在學生身邊奔忙,不是幫助這個學生解決問題,就是指出那個學生的錯誤,捎帶著把發現的問題匯總,活像個消防隊長。學生們不禁都希望李老師能有孫悟空的本事,來個分身術。“哈哈老師”的背后,是李老師真心的期望,期望通過自己的奔忙,教給每個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更讓信息技術課找到自己長久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