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宏寬
六月一日,清晨。革命公墓院內古木參天,松柏蒼翠。甬道上,一隊少先隊員在星星火炬隊旗的引導下,靜靜地走來。這是來自北京市京源學校初二年級的少先隊員, 他們將在這里參加學校少先隊大隊為他們舉行的離隊儀式。
初二的孩子們正當十四歲。十四歲是一個人走向青春的年齡,是孩子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此時的孩子們極易產生英雄情結。各種英雄人物、各路明星,甚至科幻作品中的角色都可能成為其崇拜追逐的對象。因此,建校十幾年來,京源學校少先隊大隊堅持為超齡隊員組織離隊儀式,并不斷改進和優化儀式的設計與實施,使其莊嚴、隆重、儀式感強烈,努力撥動每一個孩子的心弦,激發他們昂揚向上,學習英雄報效祖國的積極情感。
這個離隊儀式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使離隊儀式成為孩子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告訴孩子們:少年時代已經過去,時光飛逝,要抓住今天,創造未來。二是使離隊儀式成為孩子們的青春起跑線,提示孩子們:你已步入青年,更多的責任等著你去承擔,你應該用自己青春的瓔珞去編織人生的壯麗畫卷。離隊儀式還是孩子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個路標,指示孩子們的前進方向,引導他們走向自己人生的目的地。
在儀式舉行之前的一段時間里,少先隊大隊和各中隊以“最后一次以少先隊員的名義”為主題,開展多種活動。同學們選擇自己崇拜的英雄,用英雄的名字為班級命名;在英雄旗幟引領下,最后一次以少先隊員的名義參加各種公益活動;親手設計自己的離隊紀念證,表達自己對少先隊的深深留戀。
離隊儀式上,他們高高舉起手臂,最后一次敬上一個少先隊員的崇高隊禮,讓“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扎根心底;他們緊握拳頭,高呼少先隊呼號:“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他們高聲唱響自己的隊歌:“愛祖國、愛人民、時刻準備,建立功勛,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這一串串紅色基因,在這一時刻寫進他們的青春圖譜。
八寶山革命公墓,這一離隊儀式地點的選擇,顯示了京源學校教育工作者們的教育情懷和獨具匠心。走進革命公墓,就如同翻開了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現代史,長眠在這里的有翟秋白、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有戰功卓著的開國元帥、將軍聶榮臻、羅榮桓、楊得志、楊勇、楊成武;有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王荷波等十八位烈士;有知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張瀾、聞一多;有“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有人民藝術家老舍、著名畫家徐悲鴻;有一代才女建筑學家林徽因,還有許多國際友人,如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愛波斯坦、馬海德等……這里的一座座墓碑就是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講述著一段段蕩氣回腸的英雄故事,它在告訴后來人,什么是有意義的人生!
在孩子們步入人生的春天,開始思考生命價值和人生目標的時刻,這里對于他們是何等的貼切,何等的重要,又將有何等啟發?看著一雙雙凝視著墓碑的眼晴、一個個凝神沉思的面龐、一只只高高舉起的手臂,聽著那一聲聲響亮的誓言,我們是何等欣慰,又是何等心潮澎湃!孩子們告慰著長眠在這里的先驅者們,告慰著當初決定在這里建造革命公墓的周總理——我們的中華民族,我們偉大的人民共和國會千秋萬代生生不息。
十七年過去了,京源學校每屆初二年級的少先隊員都要在這里告別少先隊,又在這里加入共青團,當他們依依不舍地摘下紅領巾,把它收入珍藏封的時候,同時收進心底的除了對少年時代的留戀,一定還有來自先輩們的光榮傳統;當他們把閃閃發光的團徽戴在胸前的時候,除了那份驕傲和自豪,壓在他們肩頭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
在特定的時間里,在特定的環境中,創造一種特殊的情感氛圍,讓早在入隊時就埋進孩子們心田里的那顆種子,萌發出青春的幼芽,破土而出,去接受陽光雨露的滋潤和生活風雨的洗禮,期待著有一天他們會長成參天的大樹。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