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靜
【摘要】為了提高學生的聽說綜合能力,教師在聽力教學中可采取互動聽力教學模式,將聽說互動融入到聽力教學中。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任務型教學法,筆者設計了互動教學的三個實施步驟以及相應的考核方式供高校英語教師們參考。
【關鍵詞】互動教學 英語聽力 考核
聽和說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很好的聽力理解能力就無法與他人進行良好的交流,反之,如果能聽懂對方的話語,卻不能表達出來,也達不到交流的意圖。筆者統計了湖北省20所全日制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的培養計劃,發現80%的院校將分別開設了聽力和口語課,只有4所學校將兩門課整合為聽說或者視聽說課程。傳統的聽力課堂是教師播放聽力材料,對學生進行語言輸入,學生在聽后做練習對答案,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很少,聽力提高不明顯。教師有必要采取互動型聽力教學,將學生的聽力和口語有效地結合起來,在聽中說,在說中聽,聽與說能力得到同步訓練與提高。
一、互動聽力教學
互動聽力(Interactive Listening)是指在對話中進行的聽力訓練。該教學方式主張將互動融入到聽力教學當中以提高學生的聽說綜合能力。根據聽者是否參與,可把聽力分為交互性聽力(reciprocal listening)和非交互性聽力,在真實語言環境中都是交互性聽力,而課堂的聽力教學多為非交互性聽力(陳樹坤,2011)。理想的課堂應該讓聽者參與互動(Nunan, 2002)。學生除了做單向交際外(傳統的聽力訓練),應在課堂中或課堂外進行雙向交際,學習者可在其中進行聽說輪換(Morley, 1999)。
二、互動聽力教學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即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動的信息構建者。基于此,Hiedert (1996)等學者提出了“在問題解決中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讓學生就學科內容形成問題,具有對知識的好奇,學生想知道“事情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就會去探索,去尋找答案,解決自己認識上的沖突,通過這種活動來使學生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基于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是近年來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中,教師首先向學生呈現一些精心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為了解決問題,學習者要分頭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問題學習,既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又培養了有效的問題解決技能,還能強化學習的內部動機(溫鵬年,2002)。
2.任務型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發展起來的,為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廣泛認可和接受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法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習為中心”,以任務組織教學,以參與、體驗、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任務型教學法的課堂教學任務應至少包括目標、內容、程序、輸入材料、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以及情景六個要素(賈志高,2005)。在互動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任務型教學法可應用在聽力教學中,依據不同的聽力材料布置不同的聽力任務,任務貫穿聽力教學的各個階段,學生在完成各項任務的同時逐漸提高自己的聽力理解能力。
三、互動聽力教學的實施步驟
1.課前準備階段。在采取互動教學前,教師要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在正式開課前通過學習委員、QQ群或電子郵件告知學生課程教學方法、實施步驟以及學習任務等。以《現代大學英語聽力1》第一單元University Life為例,可以布置以下三項任務:1) 口語任務: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university life? How does a teacher introduce him/ herself and the course in the first class? Introduce the library in your university. 2)閱讀任務:美國的SAT;日本的入學考試。3)詞匯任務:熟悉并記住單詞表中的單詞。口語任務要求學生課堂上與老師或其他學生互動交流信息,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和聽力理解。閱讀任務是為了豐富學生相關的背景知識,儲備圖示信息,這樣在聽相關材料的過程中能夠激發大腦的圖示知識,增強聽力理解。詞匯任務是為了擴大學生的詞匯量,
2.課堂教學階段。有了課前準備,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方式檢查學生的口語任務準備情況。閱讀任務和詞匯任務在聽力過程中加以檢驗。這個過程要聽說相結合,布置任務,提出問題,施行全面互動模式。除了聽力教材上附帶的練習題,還應增加一些口語練習,如詢問主旨類的問題“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此外,根據聽力文章的內容可以設計一些細節性的問題,如“What is the name of the speaker?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 in this passage?”等。聽音頻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停頓播放,與學生互動,以此檢驗學生是否聽懂。比如《現代大學英語聽2》第三單元的Task 5,到學生聽到“Families must divide their garbage into six categories”時,教師按下暫停鍵,問學生“What are these six categories?”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來猜測垃圾分為哪六類。這項互動過后,學生在聽垃圾分類時認真做筆記,聽完后再讓學生結合筆記復述聽到的內容。整個文章聽完后,教師還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環保的垃圾處理方式。除了教師直接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小組活動或雙人作業。Rost (1994)認為在互動聽力中,學生的聽力理解和交際產出應該通過小組活動或雙人作業完成某個人物而獲得。在聽力理解遇到困難時,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討論。endprint
課堂教學階段,教師應側重聽力技巧的訓練,如筆記技巧、推理和猜測能力的訓練,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主題句。可以用以下方式處理聽力錄音,具體播放次數依據材料的難易度以及學生的掌握度進行調整:
第一遍錄音:要求學生不看書上的練習題,盲聽,主要聽大意,記筆記。
第二遍錄音:學生瀏覽習題之后播放錄音。聽完后檢查習題完成情況。
第三遍錄音:鞏固聽力,聽完后教師可以問習題之外的細節性的問題,也可以進行相關話題討論。
3.課后鞏固階段。課堂聽力的時間畢竟有限,學生得花大量的課外聽力練習才能夠真正地提高聽力的理解能力。為了避免學生盲目的聽,教師可以結合聽力課堂所講解的聽力技巧和聽力專題,給學生布置相關的聽力任務加以鞏固。
聽力任務分精聽和泛聽兩種形式。精聽可以通過聽寫的方式來完成,除了布置短文聽寫(TEM4考題)的任務之外,還可以實行人機互動方式達到練習聽力的目的,學生登錄http://www.kekenet.com網站進入聽寫訓練界面,里面有很多專題,如VOA,BBC,CNN,CRI,走遍美國,新概念等,每個專題分為很多2分鐘左右的主題音頻,學生聽寫完后可以在線對照答案,聽寫錯誤的地方可以及時更正。泛聽任務主要要求學生了解outline, 聽懂main idea. 這項練習要結合課堂的聽力訓練,比如《現代大學聽力2》第四單元是文學專題,聽力材料涉及到馬克吐溫的生活軼事及作品、惠特曼的介紹及羅伯特·彭斯的A Red Red Rose等,課后的聽力任務可以圍繞著這些作家及詩人的其他作品,如果聽力難度較大,也可以結合閱讀的方式加以鞏固。
四、互動聽力教學的考核方式
常規聽力教學的考核主要以期末卷面考試為主,平時成績為輔的方式,通常是期末60%+平時40%,或期末70%+平時30%。互動教學的評估方式要打破這種模式,提高平時成績的總分比例到50%或60%,將學生課前任務準備情況和課后任務的落實情況納入到考核范圍,這樣一來,學生就會重視平時成績,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和學生反饋意見,制定了以下平時成績考核方式。
從表4-1可以看出,聽力教學的課前準備、課堂互動和課后作業三個階段都納入到了平時成績的考核范圍,每個階段分5次記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前和課后的任務完成度及互動情況給分,課前準備和課堂互動給分范圍是1-6分,課后作業的給分范圍是1-8分,未參與任務、互動或做作業記0分。
五、結語
互動式聽力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培養應用能力強的綜合英語人才,但在互動聽力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角色非常重要,集設計者、引導者、實施者、監督者于一身,哪一個環節的角色不到位,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為互動教學設計的評估考核方式中的平時成績部分,教師如何給學生評分會有很大的主觀性,不同的老師評分標準會有所不同,如何統一量化標準是今后的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Morley,J.Current Perspectives on Improving Aural Comprehension [J]. ESL Magazine 1999(1):16-19.
[2]Rost, M. Introducing Listening [M]. London: Penguin, 1994.
[3]陳樹坤.互動聽力的三元關系與四種教學模式[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1(1):118-120.
[4]賈志高.有關任務型教學法的幾個核心問題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5(1):51-55.
[5]溫彭年,賈國英.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5):17-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