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俊+祝輝

吳煥先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的創始人之一。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被中宣部、中組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雙百”人物(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早在1926年,他就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11月,參與領導了黃(安)麻(城)武裝起義。他還曾任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等職。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后,吳煥先留在根據地堅持游擊斗爭,紅二十五軍重建后,任軍政治委員,是紅二十五軍公認的領袖,為創建和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1934年11月,吳煥先與程子華、徐海東等率部長征,并于1935年9月15日率先到達陜北。
1907年7月31日,吳煥先生于湖北省黃安縣四角曹門村(今屬河南省新縣)。他的父輩有兄弟3人,靠耕種祖輩傳下的一點兒土地并兼營一家雜貨店過活。吳煥先兄弟5人,童年的吳煥先刻苦好學,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器重。1923年,吳煥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麻城蠶業學校,在共產黨員、麻城縣教育局局長王幼安的影響下,麻城蠶業學校成了傳播馬列主義最活躍的地點之一,吳煥先在這里初步接受了馬列主義教育。1924年寒假,他特地購買一幅馬克思像帶回家。過年時,他把馬克思像恭恭敬敬地貼在供桌上方,父親不知他什么用意,申斥他說:“這是敬祖宗的地方,你貼個大胡子老頭干什么?”吳煥先說:“你要知道,這大胡子老頭可是個好老頭啊,他名叫馬克思。是我們窮人鬧革命的導師,按照他的辦法干,我們就會創造出一個新社會來。”在武漢中學讀書的共產黨員戴季倫,是吳煥先的好友,在他的幫助下,吳煥先進一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主張,立志投身革命。1925年,吳煥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5年夏,吳煥先從麻城蠶業學校畢業。父親讓他出門謀事,他說:“我做事要做大事,絕不做貪官污吏,落個臭名聲。”他利用參加勞動的機會向群眾揭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以及統治階級賣國求榮,鎮壓人民革命的罪行,他說:“現在帝國主義侵略我們,中國有亡國的危險。我們不起來衛國自己就出不了頭,當長工的人就要受一輩子苦。”有人問他:“國家無主,民不聊生,怎樣愛國?”他說:“將來我們自己當家作主,不靠皇帝。宣統3歲繼位,有什么用?”他還把本村的青少年組織起來,編成一個排,下分3個班,為他們做了軍帽、木槍、木刀,利用夜晚時間習操練武,指導他們學習打仗,培養他們團結互助的精神和機智勇敢的性格。在吳煥先的發動、組織和帶領下,青少年們喊著“一二一、一二一”的口令進行操練,四角曹門村熱鬧起來了。一些思想保守的老人嚷道:“你們造反了!要練,到河灘上練去!”吳煥先說:“我們就要造反,不造反我們子子孫孫都要當奴隸。”1925年五卅運動以后,在武漢讀書的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戴克敏、戴季倫、曹學楷、陳定侯、鄭位三等人暑假回到家鄉。他們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傳播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軍閥的革命思想,并準備發展一批優秀工農分子和革命知識分子入黨。吳煥先和戴克敏、戴季倫是姑表兄弟,互相了解,志同道合,成了他們發展黨員的首批對象。他們經過秘密串聯,以“歇伏”為名,挑著干糧,到天臺山開會,暢談革命理想。吳煥先看到奇峰突兀、氣勢壯觀的天臺山,心情非常激動,滿懷豪情吟詩一首:
四望眾山低,
昂然獨出奇,
白云分左右,
獨與占一齊。
他借歌頌山勢的雄偉抒發自己崇高的感情。1926年初,由戴克敏、戴季倫介紹,吳煥先在黃安七里坪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上級黨組織派他以讀書的名義到武漢工人運動研究所學習革命理論。1926年夏季結業后,吳煥先同曹學楷、陳定侯、戴克敏等,回到箭廠河一帶進行革命活動。他回到家鄉四角曹門以后,剃光了頭,腳穿草鞋,身著長衫,深入到貧苦農民中間,與他們促膝談心,宣傳革命道理,秘密串聯發動,為在箭廠河一帶建立、發展黨組織,成立農民協會,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1926年夏,湖南、廣東兩省的農民運動風起云涌,如火如荼,在此形勢下,大別山區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十分高漲。吳煥先不失時機地在四角曹門建立了箭廠河鄉第一個農民協會。在他的帶領下,至1926年底,僅箭廠河一個鄉,農協組織就發展到49個,擁有會員3430人。吳煥先任箭廠河地區農民協會的總負責人。與此同時,吳煥先開始在優秀的知識分子和農協會員骨干中發展黨員。1926年下半年,他先后發展了吳先籌、詹以賢、周業臣等十幾名黨員。1927年1月,他在四角曹門建立起當地第一個黨支部。吳煥先任支部書記,不久又任紫云區委書記。
吳煥先的革命活動,遭到了土豪劣紳的極端仇視。1926年冬天,惡霸地主吳惠存勾結土匪武裝,殺害了吳煥先的父親、哥哥、嫂子等5口人。吳煥先聞訊回家后,看見母親和弟弟在親人的遺體旁痛哭,不禁熱淚長流。他扶起母親,對她說:“這血海深仇我們一定要報!只有打倒地主階級,咱們才會有家,才會有活路!”吳煥先利用“紅槍會”這一群眾武裝形式,分別在四角曹門、詹家灣、鄭家邊創辦起三堂革命紅學,并擔任三堂紅學的總負責人。隨后,他又組建箭廠河農民義勇隊,使箭廠河的農民武裝迅速發展到3000多人。這支農民武裝成為鄂豫皖邊區早期武裝斗爭的骨干力量,也是紅四方面軍的最初來源。
1927年11月,著名的黃麻起義爆發。吳煥先是起義的領導人之一。他指揮的箭廠河革命紅學和義勇隊又是攻城的主力,擔任攻打黃安城北門的任務。戰斗中,他率領攻城突擊隊攻入北門后,直搗縣府,生擒了反動縣長賀守忠,接著又打開監獄,釋放了被捕群眾。11月18日,黃安工農民主政府和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宣告成立。12月,反動武裝進行瘋狂反撲。黃安城失守后,吳煥先為表達革命到底的決心,寫下兩首詩:“深山密林是我房,沙灘石板是我床。盡管敵人逞兇殘,堅決斗爭不投降。”“赤膽忠心為工農,氣壯山河志不移。何懼今日艱苦多,堅持斗爭定勝利!”1928年春,吳煥先等轉移到光山南部的柴山保一帶活動。8月,第七軍進駐柴山保,隨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柴山保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
1929年7月1日,在鄂東特委領導下,吳煥先率領箭廠河的農民武裝,同柴山保、官堰保的農民一起,在紅三十一師的配合下,一舉攻占白沙關。第二天,在白沙關召開了有萬人參加的暴動大會。吳煥先、曹學楷、徐向前等出席了大會。白沙關暴動的勝利,使柴山保革命根據地向北推進了幾十公里。1929年12月,鄂豫邊首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在今新縣陳店召開,產生了鄂豫邊最高革命政權領導機關——鄂豫邊革命委員會。曹學楷當選為主席,吳煥先當選為土地委員會主席。
吳煥先在任土地委員會主席期間,和徐朋人等一起,主持制定了《臨時土地政綱》和《鄂豫邊革命委員會土地政綱實施細則》。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又親筆起草了貫徹《細則》的計劃。1930年,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吳煥先任特委委員。
1931年4月,正當鄂豫皖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進一步發展鞏固之際,張國燾來到鄂豫皖蘇區。根據中央指示,撤銷鄂豫皖特委,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11月,紅四方面軍成立,吳煥先擔任紅二十五軍政委,不久,調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鄂豫皖省委成立后,他又當選為省委常委。
在此期間,吳煥先著力加強了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他的主持領導下,部隊宣傳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地方工作、戰前動員、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效果。部隊每到一地,他都要求將打土豪得到的東西,除軍需品交部隊外,其余均分給貧苦農民。吳煥先隨時了解情況,選拔積極分子,發展黨員,幫助新區建立政權機構。他讓宣傳隊幫助戰士學文化,要求會認、會讀、會寫。他十分注意群眾紀律,在部隊出發前夕,都要檢查各部隊執行紀律情況,發現鋪草沒有打掃,東西沒有還,都要求部隊清掃以后再走。
吳煥先與徐向前、徐朋人、曹學楷、陳定侯等同張國燾在軍事、政治、經濟路線上作過多次斗爭。張國燾一到鄂豫皖,就主張“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并在新集召開強令貫徹他的土地分配政策的會議。吳煥先參加了這次會議。他說:“地主不分田,叫他們搞什么?”回到箭廠河以后,他沒有貫徹這一錯誤政策。在肅反問題上,他堅持實事求是的方針和慎重的態度,堅決反對“肅反”擴大化。有一次,在部隊突圍的途中,他發現一個被繩子綁著的紅軍戰士跟著部隊從敵人的包圍圈中沖了出來。當他得知這人是前幾天“肅反”抓出來的“反革命”時,氣憤地質問:“哪有這樣的反革命?”立即親自給這位同志松了綁。曾擔任過鄂豫皖省委組織部長和皖西北特委書記的郭述申,因為反對殺害兩個師級干部,被張國燾定為“右傾”,撤了職,接著又被打成“反革命”,并將要遭到處決。這時,負責“肅反”的人找到吳煥先,逼他表態,他當即給頂了回去。在他和徐海東的堅決反對之下,郭述申才幸免于難。
1932年6月,蔣介石向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反革命軍事“圍剿”。10月,張國燾率領紅四方面軍主力向西轉移,后至川陜。鄂豫皖根據地遭到敵人的殘酷“清剿”。在此嚴重的形勢下,鄂豫皖地區急需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急需有一支強大有力的紅軍堅持斗爭。正擔任鄂東北游擊司令的吳煥先挺身而出,他找到鄂豫皖省委書記沈澤民,建議省委把留在根據地的5個主力團盡快集中起來,重新組建一支主力紅軍,獨立堅持武裝斗爭。
沈澤民立即采納了這一建議,表示“應當重新組建一支堅強有力的主力紅軍”。吳煥先說:“敵人四處造謠,說紅二十五軍被他們消滅了。因此,我們有必要將紅二十五軍的番號恢復起來,把紅二十五軍的旗幟重新打出來。”沈澤民說:“組建紅二十五軍,最重要的還是軍長。所以得從省委成員中選一個。你不是任過七十三師的第一任政委嗎?我看這軍長的人選,非你莫屬。”
沈澤民提議吳煥先任軍長,是由于吳煥先是打游擊出身的,雖未學過軍事,但領兵打仗多年,有實戰經驗。在當時省委的領導成員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吳煥先在任鄂東北游擊司令的兩個多月里,表現出了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
1932年10月初,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根據地時,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的吳煥先留在鄂豫皖根據地堅持斗爭,被任命為鄂東北游擊司令。他號召根據地軍民“不靠天,不靠地,全靠自己救自己”。同時,著手健全各級黨政組織,整頓地方武裝。鄂東北游擊司令部成立后,吳煥先命令將所有埋藏的武器彈藥拿出來武裝各縣、區、鄉的赤衛隊,在鄂東北包括豫南地區先后組建了兩個獨立師、六路游擊師,地方武裝很快就發展到5000多人,從而使全地區的斗爭局勢變得穩定而向前發展,對以后紅二十五軍堅持根據地斗爭起了重大作用。
1932年11月29日,省委在檀樹崗召開了軍事會議,正式決定重新組建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政治委員王平章,全軍共7000余人。紅二十五軍下轄兩個師:原二十七師改編為七十四師,師長徐海東,政委戴季英;原七十五師番號不變,師長姚家芳,政委高敬亭。紅二十五軍成立后,吳煥先把他的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傾注在了部隊建設上。他一方面繼續擴充兵員,籌備給養,積蓄力量;一方面抓緊時間進行思想整頓和軍事訓練。在此期間,吳煥先表現出了非凡的組織才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把軍部和兩個師、五個團、兩個特務營全部組建起來。他親自深入到各師團,到各個連隊去給干部、戰士講話。吳煥先號召大家:“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我們絕不能丟!我們大別山的紅旗不能倒!戰則存,不戰則亡,我們一定要堅持到最后勝利!”
由于吳煥先等人卓有成效的工作,迅速結束了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去之后,根據地力量分散、思想混亂的局面,開始了為保衛鄂豫皖根據地而斗爭的新時期。
1933年2月初,正是過元宵節的時候,吳煥先忽然得到一個情報:原駐信陽地區鐵路沿線的國民黨三十五師馬鴻逵部,調至光山縣新集(今河南新縣)駐防。3月4日,該師進駐郭家河。吳煥先馬上找到省委領導,認真分析了敵我兵力情況,決心乘敵孤軍深入、立足未穩之際,集中全軍主力消滅該敵。省委當即同意了他提出的建議,并要求紅二十五軍不打則已,打則必勝!
3月5日夜,天空下著淅淅瀝瀝的細雨。紅二十五軍迅速集結到了野雞籠。出發之前,吳煥先對全軍進行了戰前動員。他鏗鏘有力的語言極大地感染了戰士們,給他們增添了無窮的斗志。吳煥先說:“敵一○四旅盤踞郭家河,企圖對我革命根據地進行反革命的分區‘清剿。現在,我們要趁敵軍立足未穩,地形不熟,來一個先發制人,給敵人一個下馬威,讓他們知道紅二十五軍的鐵拳頭是什么滋味!”
部隊冒著細雨,翻山越嶺走了幾十里后,于下半夜到達郭家河。吳煥先命令部隊在一條山嶺上停下來。山嶺上有一處古寨,人稱古石寨,殘垣頹壁,依稀可見。吳煥先和幾個師指揮員借著手電光查看地圖,研究敵情。警衛員們怕露出手電光暴露目標,每人拿件雨衣,在指揮員周圍又圍了一層。
吳煥先向師指揮員們部署說:“七十五師兵力分兩路,以一個團的兵力迂回到敵軍右側,搶占敵軍背后的西山制高點。七十四師從正面進攻,直取敵旅部,只要打掉敵指揮部,敵人就會全盤大亂,我們就可將其一舉殲滅!”3月6日拂曉,以徐海東指揮的七十四師為主攻的郭家河戰斗打響了。紅軍一鼓作氣沖向郭家河街頭,將敵分割開來,就地予以圍殲。郭家河是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戰斗一打響,各處的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便在四周山頭上吶喊,使敵人不寒而栗。紅軍僅以傷亡30余人的代價,將敵兩個團全部殲滅,斃傷敵數百人,俘敵團長馬鳴池以下官兵2000余人,紅二十五軍首戰告捷!
戰斗結束以后,老百姓從四面八方擁來,街道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有不少群眾怒不可遏地闖入俘虜群里,要敵人賠償損失。原來,敵三十五師每到一地,都大肆宰食老百姓的耕牛,郭家河的河邊上,到處都是敵人扔掉的牛犄角、牛蹄子和牛下水。吳煥先讓部隊把牛犄角、蹄子等全部從河邊撿回來,堆在一起,然后向俘虜大聲講道:“三十五師的官兵們,你們才開來兩天,就殺掉二三十頭耕牛,長此下去,還有老百姓的活路嗎?老百姓痛恨你們,都是因為你們沒有一點兒人性,造孽太深!老百姓叫你們賠償損失,完全是應該的。今天,若不是紅軍紀律嚴明,老百姓會把你們砸成肉泥!”吳煥先接著說,你們三十五師是從西北寧夏開來的,你們能夠開出潼關,為什么不去山海關打日本,偏又開到大別山攻打紅軍?你們捂著胸口想想,還有沒有中國人的良心!講到這里,他不由得把雙手叉在腰間,提高了嗓門:“我警告你們,從今往后,不要再為蔣介石賣命,哪個膽敢繼續作惡,與紅軍為敵,絕沒有好下場!”
第二天,省委在郭家河舉行了盛況空前的祝捷大會。除了王平章、郭述申在皖西以外,沈澤民、徐寶珊、成仿吾、鄭位三、戴季英、高敬亭、吳煥先等省委領導都參加了大會,沈澤民代表省委講話,對紅二十五軍的作戰功績給予了充分肯定。郭家河戰斗后,吳煥先指揮紅二十五軍又接連取得了潘家河、楊泗寨兩次戰斗的勝利。通過三戰三捷,全軍迅速發展到1.3萬多人,軍威大振。
紅二十五軍的不斷勝利,使根據地局勢開始好轉。紅軍越打越壯大,根據地也相應地得到恢復和鞏固。群眾踴躍地參加游擊戰,配合主力紅軍作戰,不斷取得新的勝利。紅二十五軍這支重建不久的部隊,成為堅持鄂豫皖根據地斗爭的新的主力紅軍。
1934年11月4日,吳煥先收到中共鄂東北道委書記鄭位三派人送來的信。信的大意是:由中央根據地派來的程子華同志,帶來了重要指示,你們接信后火速率部來鄂東。第二天,吳煥先和徐海東率領紅二十五軍從葛藤山出發,沿途突破敵人的三道封鎖線,于10日傍晚到達宣化店以北殷家灣。在沉沉暮靄中,吳煥先和在村頭佇立等候良久的鄭位三、程子華會合了。
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連夜在花山寨召開會議,討論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的問題。程子華介紹了全國的革命形勢,傳達了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和中央軍委周恩來的口頭指示,分析了鄂豫皖根據地兩年來斗爭形勢的演變,認真討論了今后的行動計劃。省委決定:(1)立即率紅二十五軍實施戰略轉移,為發展紅軍和創造新根據地而斗爭;(2)以京漢鐵路以西鄂豫邊界的桐柏山區為初步目標;(3)部隊對外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以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擴大我黨我軍的影響;(4)留一部分武裝再組建紅二十八軍,繼續堅持鄂豫皖邊區的斗爭。同時決定程子華擔任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任副軍長,吳煥先仍任政治委員。
為迅速實行戰略轉移,紅二十五軍西移至羅山殷家沖、何家沖一帶,加緊進行出發前的準備工作。根據省委決定,撤銷了師一級建制,軍直轄二二三團、二二四團、二二五團和手槍團,全軍2980余人。
轉移前夕,少數干部戰士聽說要離開鄂豫皖根據地,思想上一時想不通,有人甚至想離開部隊去干便衣隊。戰士們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吳煥先的心里又何嘗不是這樣。從在家鄉建立第一個黨小組到創辦三堂紅學,從黃麻起義到重建紅二十五軍,大別山的溝溝坳坳都深深地印著他的足跡。然而,作為省委和全軍的主要領導人,他必須總攬全局,率領紅二十五軍擺脫眼前的困境,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前進。于是,吳煥先親自到各團、連講話,解釋省委決定戰略轉移的重大意義。經過深入細致的思想動員,終于使全軍上下統一了思想。
1934年11月16日夜晚,紅二十五軍發布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出發宣言》,全軍在省委和程子華、吳煥先等軍首長的率領下,從羅山何家沖出發,踏上了艱難而曲折的漫漫征途。11月底,紅二十五軍到達方城縣獨樹鎮附近,準備從七里崗通過許南公路,進入河南西部的伏牛山區。這時正遇寒潮,風雨交加,戰士們衣著單薄,凍得連槍栓都拉不開。敵軍一一五旅和騎兵團搶先到達,封鎖了公路,把紅軍四面包圍起來。軍部的一個參謀主任貪生怕死,騎著騾子邊逃跑邊叫道:“我們被包圍了,過不去了,各自逃命吧!”一時間,少數人思想出現了混亂。在這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吳煥先一手拿槍,一手拿刀,站在公路上振臂高呼:“沖上去頂住敵人,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頭,決不能后退!”隨后,他舉起大刀,高呼“共產黨員跟我來”,率領戰士沖上去和敵人展開白刃戰。紅軍戰士在政委帶領下,奮勇向敵人沖去。就連沒有武器的腳夫也拿著扁擔參加了戰斗。經過血戰,紅二十五軍打退了敵人的阻擊,殺出重圍,繞道通過許南公路,勝利進入伏牛山區。這次戰斗過后,吳煥先表彰了作戰英勇的同志,痛斥了那個參謀主任臨陣脫逃的可恥行為,對其執行了槍決。
進入伏牛山區以后,省委看到該區反動圍寨很多,創建根據地比較困難,決定率領部隊繼續向陜南挺進。在過拐河時,吳煥先指定韓先楚部搶占河邊的一個寨子。此時,敵人也從另一條路上奔襲而來。紅軍手榴彈、長短槍一齊開火,打得敵人狼狽逃竄,全軍安全過河。這是紅二十五軍長征路上危險的一步,雖然全軍上下已疲憊不堪,但由于吳煥先的深謀遠慮,指揮得當,才化險為夷。
12月初,紅二十五軍在吳煥先、程子華率領下,粉碎了敵人40多個團的圍追堵截,長驅千余里,從鐵鎖關勝利地進入陜南地區。尾追的敵人全部被甩在后邊。在行軍途中,吳煥先騎在馬上不是看報就是讀書,到達宿營地就察看地形,布置警戒。他和各級政治工作人員不斷地鼓舞部隊的士氣,對于部隊從羅山到陜南的勝利轉移,起了重要的保證作用。
進入陜南后,紅二十五軍先后與阻攔的國民黨軍多次激戰,粉碎了“圍剿”,開辟了鄂豫陜根據地。吳煥先先后任鄂豫陜省委副書記、代理省委書記等職。在此期間,吳煥先十分關心中央紅軍和紅二、紅四方面軍的行蹤。他說:消滅敵人兩個團也不如繳獲一部電臺,有了電臺就可以聽到中央的指示了。打出終南山以后,紅二十五軍從繳獲的報紙上和交通員帶來的信息中,獲悉紅一、紅四方面軍已在川西會合,并有北上的動向。吳煥先和省委其他同志認真研究了斗爭形勢的重大變化,召開了鄂豫陜邊區省委會議,決定帶領紅二十五軍向甘肅方向挺進,策應黨中央與主力紅軍北上。同時決定紅二十五軍北上陜北與陜北紅軍會師,留下鄭位三、陳先瑞等領導同志,繼續堅持陜南地區的斗爭,鞏固和發展這塊新建的革命根據地。1935年8月21日,紅二十五軍抵達甘肅省涇川縣境時,敵人一個團突襲而來。時值大雨傾盆,河水猛漲,紅軍先頭部隊過河后難以回援,后衛部隊背水作戰。吳煥先見情勢危急,高聲喊道:“同志們,絕不能讓敵人逼近河邊!壓住敵人就是勝利!”親自帶領100余人攀登陡崖,插入敵人側后,與敵人展開激戰,敵人一個團1000余人全部被殲。戰斗中,吳煥先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28歲。

1935年9月15日,紅二十五軍勝利到達陜北,成為最先完成長征的紅軍部隊。紅二十五軍到達陜北后,和陜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為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建立在陜北,奠定了基礎。
吳煥先對黨和人民無比忠誠,他胸懷全局,無私無畏,以身作則、實事求是、密切聯系群眾,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在危險和困難面前,他總是臨危不懼、指揮若定、身先士卒,體現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風范。正如紅二十五軍的領導人程子華、郭述申評價的那樣:煥先同志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胸懷和政治遠見,是全軍指戰員公認的領導核心,卓越的決策人。他能夠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在實踐中造就了他的軍事才能和作戰指揮藝術,成為一名英勇善戰的將領。他英勇奮戰,不怕犧牲,在錯誤和挫折面前堅持原則,勝不驕,敗不餒,表現出共產黨人應有的堅定信念、革命氣質和斗爭精神。吳煥先同志是名副其實的紅二十五軍“軍魂”。
(編輯 潘 鵬)
(作者是中共信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中共信陽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