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要:為突破小學低年段閱讀教學中的種種問題,我嘗試在教學中引入分享的理念。經(jīng)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分享,將師生間的單一對話轉(zhuǎn)變?yōu)閹熒⑸亩嗑S對話,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發(fā)散思維,促使學生在閱讀中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增強教學的實效性、高效性,也使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低年段;閱讀教學;分享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232-01
蘇霍姆林斯基說:30年的經(jīng)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識的技能。兒童時代則是培養(yǎng)人類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然而,根據(jù)自身教學經(jīng)驗,通過對學生的調(diào)查、對周圍教師的訪談,發(fā)現(xiàn)低年段閱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基本存在以下問題:(1)學生的閱讀十分被動,很少進行主動參與和積極思考。常表現(xiàn)為手捧書而眼未看、眼看書而心未想、別人讀完我也完等。(2)閱讀課堂的問題,都是老師預設的,然后講解、疏通、啟發(fā),學生負責回答。這壓抑了學生好奇、探究的天性,使創(chuàng)新、個性成了空談。(3)學生在“整體感知—重點理解—遷移拓展”的教學模式中形成了定式思維,幾乎都是“要孝敬父母”、“要積極動腦筋”、“要愛護環(huán)境”等空洞的道理,缺乏真情實感。這使閱讀教學課堂的實效、高效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的真正提升。為了突破這些瓶頸,我嘗試在閱讀教學中利用“分享”進行新的探索?!胺窒怼钡脑x是“與他人分著享受、使用、行使”。任景業(yè)老師將“分享式教學”界定為:社會成員間分享智慧、成果,分享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和經(jīng)驗,實現(xiàn)共同成長,享受認同與尊重的愉悅過程。
一、利用分享,促使學生主動閱讀
低年段的學生都非常希望和同伴一起活動,在團體中表現(xiàn)自己。分享的課堂為他們提供了活動的平臺,他們有充裕的時間跟同伴對話、進行小團體的交流。當組員之間的交流很輕松、很自由,大家都興致勃勃地說起自己在閱讀當中“學會了什么”,包括積累的詞語、句子,發(fā)現(xiàn)的標點、語氣等,像是在聊動畫、談游戲一樣。這種快樂的氛圍,促使原本不愿意閱讀的學生主動捧起書來閱讀、思考。同時,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不同的見解。同伴間一較高下的心理,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機制,更加激發(fā)了他們課外閱讀的欲望,渴望自己懂得更多的知識,從而贏得稱贊、獲得榮耀。這便形成了課堂閱讀帶動課外閱讀,課外知識豐富課內(nèi)學習的氛圍。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恐龍的滅絕》中,學生圍繞“蛇有沒有皮毛”這個問題展開課外閱讀,并最終收獲了更多意想不到的知識。
二、利用分享,促使學生個性閱讀
在小組交流的環(huán)節(jié),分享完“你學會了什么”,接著就是談談“你不明白的是”,這完全不同于慣有閱讀教學模式,課堂上提問的人不再只是教師。它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疑惑,如此一來,課堂中充滿了各種問題,完全從學生自己的認知水平出發(fā),帶著學生的個人特色。比如,“急性闌尾炎是什么”,“蜜蜂為什么能引路呢”,“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這使學生慢慢開始獨立思考,學會提出問題,學會質(zhì)疑問難。而且,“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這是一個發(fā)散思維的問題,學生可以從各個角度去思考??梢允窃~句的積累運用,“我不明白‘巴望的意思”;可以是對人物、事件的感受,“丑小鴨怎么會變成天鵝呢”;一人的問題,引起多人思考,組員紛紛說出自己的見解。這些見解完全不依附于老師,而是學生自有的,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像對“一溜煙似的”的理解,有的學生講述字面意義“一長串”,有的學生根據(jù)語境判斷“跑的很快”,有的還試圖用動作形容“就是像我這樣啊”。在交流中集思廣益,不但收獲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多樣化思維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從而避免了定式思維。
三、利用分享,實現(xiàn)課堂高效
傳統(tǒng)課堂中常見的問題有“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人?”。然而,課文大意、人物特點,對學生而言并非難點,這從教師提問瞬間就有很多學生舉手回答可見。此類問題其實是低效的。分享則打破了常規(guī),利用“你學會了什么”,了解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內(nèi)容。再利用“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通過小組交流,淺顯一點的,同伴之間解答;小組內(nèi)解決不了,全班分享,利用大家的力量解決。全班都不明白的,教師進行專門指導。因為低年段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會有涉及不到的知識面。比如,“常?!边@個詞語,學生明白意思,也會運用,但不會和“往?!边M行對比、區(qū)別,這樣的知識點就由老師來補充。同時,學生在分享中也更傾向感性認識,而不太會融入自身的情感體驗。他們說到“種田人很愚蠢,哪能天天等運氣降臨”,“列寧知道蜜蜂要回家,所以找到了養(yǎng)蜂人”等時,老師就及時引導,“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呢?”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這樣從學生出發(fā),在個人的問題中找出整體問題,使課堂的教學更有針對性;而學生的交流和教師的指導交錯進行,也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利用分享,健全學生的人格發(fā)展
學生在分享中不僅收獲了知識,更實現(xiàn)了人格的完善。在分享中,有這樣的情況,發(fā)言的學生沒有完全展示出自己小組討論的成果,這時就需要組員補充、幫助,只有四個人團結起來,才能贏得全班的稱贊;也會出現(xiàn)兩個組為展示的順序爭執(zhí)的畫面,這時會有同學出謀劃策、幫忙協(xié)調(diào),使他們明白爭執(zhí)解決不了問題,還耽誤了大家的時間,而后懂得秩序,學會謙讓;也有這樣的問題,一個小組展示完了,別的小組來評價,有的孩子會說“太小聲了,我都聽不清”,這當然會挫傷別人展示的積極性,這時老師引導學生表述為“我特別想聽清楚你們說的內(nèi)容,再大點聲好嗎”。學生慢慢學會對別人進行友善地肯定和鼓勵。因此,學會團隊合作,遵守活動秩序,轉(zhuǎn)換評價方式,包括在分享中的情感體驗等,這些無不使學生在人格發(fā)展上得到健全,也真正提升了新課標所提倡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