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姍
新課改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訴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合作探究能力,倡導變革教和學的方式。在此背景下,中學語文“專題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所謂“專題教學”,就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以問題為核心組合學習材料,運用發現學習和隨機介入的教學法,訓練學生聚合的思維方式”。筆者以怎樣整合“專題教學”的內容、“專題教學”如何實施為思考點,嘗試探索中學語文“專題教學”怎樣落實新課改理念,并反觀其意義所在。
怎樣整合“專題教學”的內容
以教學目標為整合點。即將同一意象在不同詩歌中傳達出的相似或不同含義進行專題式比較閱讀,豐富并加深學生對這一意象的整體把握。“草木”在古代文人筆下常常出現,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因此,我們可以“凄凄草木見衰亡——詩歌中草木意象的探究與解讀”為專題,了解古人以繁盛草木反襯荒涼,從而抒發興衰之感的創作手法,體會詩人顧左右而言他的深切悲愁。
以教學內容為整合點。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是小說教學單元,該單元的主要人物分別是林黛玉、祥林嫂和《老人與海》中的老人,他們的民族、時代、性格、塑造手法均不同。倘若可以將具有一定對照性的人物安排在同一專題內進行學習,學生對人物刻畫的方法、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就可以更加深入。
以同一作家的作品為整合點。以蘇軾為例,且不說初中教材分冊收錄的作品,僅高中教材部分:《赤壁賦》收錄于必修二,《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收錄于必修四,《蘇東坡突圍》等收錄于《語文讀本》……因此,有必要將蘇軾這一中國古代重要文人作為專題研究對象,進行系統回顧和學習。只有這樣,蘇軾在不同人生經歷中展現出的豪情壯志、激憤悲愁、曠達樂觀、大氣包容等,才能既完整又具體地為學生所感受和把握。
以同類型(同時期、同風格)作家的作品為整合點。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一單元為新詩單元,只選取了《雨巷》《再別康橋》等幾首代表性的詩歌,盡管學生不難區分文言與白話的不同創作特色,但卻無法分辨出現代詩歌從稚嫩逐漸走向成熟的腳步。而其中比較重要的詩歌流派,如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馮至等人為代表的現代詩派,更是值得以專題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充分體會新詩之美。
如何實施“專題教學”
確定專題,設定目標。教師可以根據高中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學生的興趣和實際學習狀況,提供選定專題和自選專題,但“專題教學”內容必須體現其經典性、當下性和開放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和良好品格。確定專題后,教師則需要根據文本的不同特征,設置具體的專題教學目標。如《詩經》專題可側重學習古人“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抒情方式,“李杜”專題可側重比較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美學風格。
選定材料,專題閱讀。每個專題學習材料大概從以下幾方面選定:第一,背景閱讀材料;第二,核心閱讀材料;第三,觀點撞擊性閱讀材料;第四,示范解讀材料。其中,背景閱讀材料出于教師的課前準備,有些重要的部分是學生對核心閱讀材料提出的與背景相關的問題的解釋,為核心材料的閱讀奠定基礎。而核心閱讀材料則需要學生反復研讀。觀點撞擊性閱讀材料旨在用視角不同、思維相峙、觀點撞擊性的材料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從而使學生在批判性思考中形成自身的獨特觀點。示范解讀材料對專題文章具有鞭辟入里的理解,并引導學生學習自主探究的方法。
選擇角度,分組探究。師生共同篩選問題,并進行問題分類。對形形色色的問題進行篩選的過程本身就是價值判斷的過程,同時也是向語文學科核心問題聚焦的過程。分類問題是在零散的問題之間建立一種聯系,而建立的聯系有助于整合素材,明確興趣點和研究方向,這一步驟是從休閑閱讀向專業研究過渡的重要表征。各組選擇分類后,學生對歸納出的主干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相互交流并深入討論對文本的理解,分工合作,進一步查找相關資料,挖掘閱讀材料,完成問題。
集結成文,成果展示。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之后,完成研究性學習報告,并進行成果匯報和展示。展示可以有多種方式,如朗誦會、辯論會、寫作競賽等。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專題教學”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最應關注的是“專題教學”的課堂教學環節,而非只是教學資源、網絡環境、成果展示等。
編輯 吳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