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文君

那天,我又在辦公桌前埋頭整理學生提交的“師生單元備課信息交流表”。這是我為了配合北京市課題《采用探究學習方式,開發、培養中學生學科能力的實踐研究》設計的。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我改變了以往的備課方式:課前通過向學生發“師生單元備課信息交流表”,引導學生預習每個單元后,提出問題;再根據學生的問題,重新備課,以探究、解決學生問題為主,并鼓勵學生認領、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五花八門,其中有一份明顯是來挑戰“權威”的——第三單元《第二次世界大戰》,兩課提了13個問題,都出自同一個男生。我判斷這孩子是個二戰迷,看了一些書,對二戰有所了解,他是來“為難”我的!
思考一番之后,我找到他說:“你真是看了不少書呀!看來二戰的問題我要向你請教了!你能不能認領一個問題,幫老師在課堂上給同學們講講?”他對我的提議很感興趣,于是跟我一起商量講什么問題好,我建議他講講“一戰后被嚴厲懲罰的德國為什么能迅速崛起并發動新的戰爭”。這個問題不僅他提出了,別的同學也提過,并且正是二戰的大背景之一,上承《凡爾賽和約》的訂立,下啟二戰的爆發,同時也是目前教材內容的缺失點。他覺得這是自己了解的問題,很快就能解決,欣然而去,第二天就拿出了PPT初稿。我將他組織的材料——17頁的PPT刪得只剩下了1頁,并給他提出建議:一定要圍繞主題組織材料,凡是與主題無關的內容一律刪掉,老師在課上已經詳細講過的也沒必要再重復,必須要有獨特的視角和材料。他后來在總結中寫道:“瞬間頭大了,不至于吧,我覺著弄得不錯啊。仔細思考了一下,貌似還真是這樣,老師提完建議,回家接著悲催地修改……我的神啊!誰來拯救我啊!”看到他這段痛苦的獨白,我禁不住偷笑,同時也深表理解,因為我就是在這種狀態中探索、糾結著的,為了一個問題能深入淺出地講清楚,經歷的就是這種痛苦。他在我的建議下讀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教參和我為他搜集的其他材料,又在我的建議下圍繞主題對要呈現的資料進行了增減,反復修改四次后,他在課堂展示時一鳴驚人!后來,他在總結中寫道:“說實話我挺回味這幾天的奮斗,令我認識到了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次的展示少了幾分幽默,但效果卻好了……這是一次不錯的體驗與成長,真心話!”
這個孩子因為這一次問題探究、展示活動而改變了,不僅學會了判斷主題和材料的關系、找到分析問題的角度,還多了幾分沉穩和耐心。我在認識上也有收獲:在肯定、相信學生的基礎上,鼓勵、協助學生獲得重大突破,讓學生有能力解決問題,比老師有能力解決問題更重要。
老師把隨時發生的問題轉化為微課題,通過科研方法解決現實問題——這就是我們課題研究的目標所在。回顧在十二中奮斗的十二年,我和學生取得的所有進步的背后幾乎都襯托著“微課題”三個字。從最初的北京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題,到現在的“采用探究學習方式,開發、培養中學生學科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十二年間我參與或主持了市、區級課題共9個。幾乎每個課題都有很多像上面那個故事中一樣大放異彩的學生,我們曾經一起在學校的支持下嘗試用編演歷史劇作為期末評價方式,把歷史課和信息技術課整合在一起,至今回來看我的學生們還說:“那時天天都有新花樣!期待著每次課的不一樣!”正是這種源于問題探究的微課題才讓我有機會嘗試“新花樣”,是這些“新花樣”讓我們的課“不一樣”,這些“不一樣”讓我們師生共同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