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柯
現在人們嚴重依賴網絡,網絡成了眾人的倉庫,有困難了找網絡,有難題了找網絡,聊天找網絡,尋友找網絡……有人說,網絡養懶了一代人。
王方參加遠程高等教育課程學習,臨近期末考試還有沒有完成的考核作業。因為平時忙,沒有時間看書,面對眾多作業,他一愁莫展。如果一頁頁地翻書找答案做作業,他不知又要搭進去多少時間。有什么辦法用較短的時間就能找到作業答案?他的一位同學告訴他,網絡上能找到所有作業的答案。于是,他試著搜索答案。令他驚喜的是,他找到了所有的作業答案。原來一些好事的網友把作業題及答案上傳到網絡上。王方在規定的時間內抄完上交了。至于對課本理解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其實,依賴網絡尋找各類答案的人大有人在。
現在人們嚴重依賴網絡,網絡成了眾人的倉庫,有困難了找網絡,有難題了找網絡,聊天找網絡,尋友找網絡……這些例子比比皆是。對于職場中人,考評、總結找網絡,復制、刪改,就堂而皇之成為自己的東西。哪怕入黨申請書、調查報告也找網絡索取。
向網絡伸手
只有網絡才能提供大量的論文范本,只有網絡才能在瞬間就能搜出你最需要的那篇論文。多年來,讓人們詬病的是論文發表。自從網絡出現后,人們評職稱要論文,就求助網絡。很多人把中意的論文復制后,再修修剪剪據為己有。在一些高校大學生甚至研究生的畢業論文也堂而皇之地從網絡上克隆論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于是乎關于檢驗論文真假抄襲的軟件系統也研發出來,為了抵制這種軟件,各路寫手們也大顯神通,不斷強化自身武器。
6月是大學生畢業論文提交的高峰期。 “網上代寫論文”小廣告滿天飛,學校也越來越“精”了,為了嚴防論文抄襲情況的發生,國內很多高校都開始使用論文檢測系統來查“抄襲”!當然,各個高校都規定了論文重復率(相似度)有所不同,超過規定重復率就可能延期畢業。
在這種情況下,“論文防抄襲”的檢測軟件也在網上火起來。隨著畢業生的答辯全部結束,一些學校開始對提交的畢業論文進行軟件檢測。具體方法是,對于一般論文進行抽查,即一個班隨機抽調若干份畢業論文進行檢測;而對于優秀論文,或是學術性較強的論文,學校會予以全面檢測。怎么判定抄襲程度呢?主要是規定論文中的段落相似度達到了多少重復程度。如果是達到學校制定的百分比之線以上,即定為不合格,要求發回重寫或進行必要修改。有資料顯示,一些高校引進文檢軟件后,確實起到很大震懾力,想偷懶鉆空子的同學不能不考慮這個軟件的威力。甚至一些畢業生交論文前也曾做過檢測。
面對檢測軟件的運用,一些學生也有高招。
有同學寫論文時大段大段的“參照”資料。寫好后就花錢去網上檢測一下,把查出重復的地方再修改修改;然后再去網上檢測,直到達到學校要求的重復率為止。有一些學生認為,“很多同學找工作,沒時間好好寫論文。反正網上檢測也不貴,檢測重復就再修改。本來檢測重復率是督促好好寫論文的,現在反而讓很多同學變得更懶了?!?/p>
在人人網上,筆者搜索到有關“如何逃避論文檢測系統”的內容,其中詳細描述了躲避檢測軟件的方法,包括改寫內容,翻譯成外語,以及改變數據的取值范圍和操作性,其內容讓筆者吃驚。
比如在人人網上,有網友就尋問:論文抄襲檢測率多少才能通過?網上如此回答:“學校一般規定是30%。這里面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以什么為標準?,F在市面上的系統有好幾個,但是學校一半用知網的檢測系統。這里有個問題,系統不一樣,檢測結果也不一樣,有同學用論文抄襲檢測大師的測出是29%,就以為不用修改了。這種情況是不行的,畢竟不是同一個系統。如果你根據檢測結果,把這29%降為0。我相信,不管你什么系統都能輕松過關。我們系統的研發目的也是這樣……”
對于很多畢業生自行花錢檢測論文的行為,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博士徐翔表示,從高校引入論文防抄襲軟件本身來看,對遏制論文抄襲現象是有所幫助的,但從長遠來說,論文檢測系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第一,是否每個專業的本科生都要寫論文有待討論,比如理科、工科生要寫一篇質量比較優秀的論文很難;第二,文科、社會科學等適合寫畢業論文的專業中,有些同學限于時間和精力,在寫論文中要“參考”別人的觀點,“問題是可以借鑒觀點,但不可以抄襲”。徐翔表示,考查本科生是否達到畢業水平可能需要一個更加完善的系統,可以考慮除論文之外的其他考查方式,甚至可以作為一個公共話題進行集體討論,讓教育主管部門、機構、高校、師生等都參與到討論中,再建立一個合理的系統。
五味雜陳的數據
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民意中國網,對8295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3.9%的受訪者曾在網上發問或尋找答案。96.0%的受訪者認為在網上有很多坐等現成答案、不愿自己思考的“伸手黨”。62.4%的受訪者坦言,自己就曾做過“伸手黨”。
貴州貴陽某網站編輯劉永玲說,“惰性是人之常情,不勞而獲誰都想。很多人覺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句話,在互聯網時代就不好用了。但事實是,互聯網改變了人們傳播知識的方式,但傳播的義務并不是小部分人的責任,每個人都認真參與,才能創造大智慧?!?/p>
“無論是在網絡上,還是生活中,意見永遠掌握在主動思考的人手里。很多人喜歡直接轉發別人的微博,在我看來也是一種‘伸手和懶惰。別人說得再精辟,也不能替代你自己的思考。”劉永玲說。
在網上一味“伸手”會帶來哪些問題?60.5%的人表示會“不愿意主動思考”,59.7%的人認為會“養成坐享其成的習慣”,37.4%的人覺得是“心態浮躁,不愿深入研究問題”。
47.6%的受訪者認為,如果網上“伸手黨”過多,會“無法形成知識和見解的討論氛圍”,46.6%的人認為會使“人們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退化”,46.1%的人表示“只索取不付出,會打擊回答者的熱情”。
利用網絡學習
調查顯示,要促進網上知識和資源的傳播,59.4%的人認為應“主動參與回答,積極反饋和分享”,55.6%的人表示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53.6%的人認為要“懂得傾聽、理解和感謝”,45.7%的人建議“深入求知,不浮于表面”,41.2%的人表示要“充分利用網絡,但不依賴網絡”。
在筆者接觸到的網友中,很多網友紛紛表示不能過份依賴網絡。新疆失物招領網主管李超認為,他們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網絡查找信息,反而深度閱讀的時間很少了,他們會非常珍惜網下的閱讀時光。而更多的網友通過網絡工作,比如發布信息。
利用網絡學習,這是現在年輕人更喜愛的事情。
原新疆大學電影協會會長,現在某影視制作公司工作的孫燕坤告訴筆者,他從小喜愛看電影,在校期間參加了校園電影協會社團。由一名拍攝影視的門外漢成為熟知導演、攝影、編劇、制片、剪輯等環節于一身的微電影人。他說沒有人告訴他如何去做,他也沒有學習過影視專業,都是通過網絡學習到影視專業方面的知識及各種拍攝技巧,也是從網絡上下載軟件學會了后期制作。在網絡論壇里,他和一些發燒友共同探討有關微電影的問題,極大地豐富了孫燕坤的影視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知識。他說:“你只要肯學習,網絡都會給你提供最好的學習素材,只要你愿意去學習。我不敢想像,如果沒有網絡,我還會不會去做這一行。網絡給你提供了機會,就要看你自己如何利用網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