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拿起了手中的單反相機、DV等器材拍起了微電影。微電影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實現了“演員夢”、“導演夢”。
魯英俊:拍微電影讓我收獲很多
2013年6月21日,首屆烏魯木齊市微電影展播觀摩會研討會在某報社舉行。研討會上播放的一部名為《回家》的微電影得到了在場專家和微電影愛好者的一致好評。記者獲悉,《回家》這部微電影是由新疆藝術學院的一名叫魯英俊的學生導演的,便撥通了他的電話。魯英俊愉快地接受了采訪。
在位于小西門的一家賓館里,記者見到了魯英俊。魯英俊今年22歲,家在阿克蘇溫宿縣。雖然學校已經放暑假了,但是魯英俊并沒有回家,而是選擇留在烏魯木齊進行社會實踐。魯英俊說:“我現在在一家影視公司做社會實踐,公司正在拍一部電影,我在劇組擔任副導演。”
魯英俊2010年考入新疆藝術學院,開始進入影視戲劇系表演專業學習,課余時間,只要有表演的機會他都不會錯過。魯英俊說:“表演是一門實踐的藝術,表演能力必須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所以我除了參加學校里的一些小品、話劇的表演外,還參加了一些影視劇的演出。”
2011年4月,魯英俊參加了新疆電視臺青少年教育片《讓愛飛翔》的拍攝,他在劇中飾演男二號李海清;2011年5月,魯英俊參與了新疆電視臺影視頻道《新疆羊肉串》欄目《門當戶對》一片的拍攝,他在劇中飾演男一號馬軍;2011年七八月,魯英俊作為跟組演員,參與了電視劇《阿娜爾罕》的拍攝。
“我一進學校,就把自己未來的發展規劃好了,那就是將來當導演,拍電影。但是,作為一名還沒有任何影視拍攝經驗的學生來說,要想拍一部電影的可能性很小,而拍攝一部微電影對我來說,卻是力所能及的。”魯英俊說。
2011年,由魯英俊擔任執行導演的微電影《擱淺》榮獲湖南禁毒微電影大賽最具教育意義短片獎。《擱淺》的成功,讓魯英俊對拍微電影有了更強的自信心。
2012年5月,魯英俊拿出2000元,開始了微電影《回家》的創作和拍攝工作。《回家》的編劇白雪林說:“我是影視戲劇系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魯英俊有了拍微電影的想法后,就找到我,希望我能寫一個農民工題材的微電影劇本,我答應了他,并且用一天時間寫完了劇本。《回家》以農民工之間的真摯情感為依托,講述了3個外地的打工者來到陌生城市打工后發生的種種無奈和迷惘。”
由于朋友們的支持,魯英俊很快完成了這部微電影的創作。“拍《回家》時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比如拍包工頭帶人毆打農民工那場戲,我們在一家酒店門口拍,但是被酒店的人發現了,不讓我們拍,我們只好換了一個拍攝場地。總體來說,拍攝還算比較順利,前期拍攝一天,后期制作3天。《回家》這部微電影花了4天的時間就制作完成。”魯英俊說。
2012年6月,魯英俊擔任導演、制片、主演的微電影《回家》獲得了在甘肅省舉辦的全國大學生DV創作大賽三等獎。
莫子:拍微電影并非年輕人的專利
莫子在烏魯木齊一家酒店工作,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監控室里看監視器。業余時間,他拍起了微電影。
記者在莫子家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坐在電腦跟前剪輯影片。電腦桌旁的墻角,堆著幾個大大的鐵皮箱,里面裝著各種攝像器材。“我現在用單反相機拍微電影,一套器材花費了2萬多元。”莫子說,對微電影的癡迷,讓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我以前給新疆電視臺影視頻道的《新疆羊肉串》欄目寫過劇本,后來干脆自己自編自導拍起了片子,然后把片子賣給《新疆羊肉串》欄目,后來這個欄目收視率不理想,我就干脆自己拍起了微電影。”莫子說。
2013年5月8日,由烏魯木齊市委宣傳部、市文聯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首屆市民微電影展播及評選活動”正式拉開序幕。莫子的朋友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于是莫子動了拍微電影的念頭。莫子說:“我以前也拍過不少片子,拍微電影對我來說并不是難事。我計劃5月到8月拍10部微電影,現在已經完成了《感動》、《錄像》等五部。”
如今,很多微電影都是靠團隊來完成拍攝的,從制片、編劇、導演、攝影、剪輯等都有嚴格分工。但是,莫子沒有自己的團隊。莫子說:“其實我也想組建自己的微電影團隊,那樣我也可以輕松一點。但是一方面資金有限,畢竟請攝制組的工作人員需要花不少錢;另外一方面,其實我也想讓一些喜歡拍攝微電影的人跟我學點東西,但是愿意免費跟我一起拍片的人并不多,因為沒有報酬,誰會跟我干呢?”
除了資金,對莫子來說,拍攝微電影另外一個困難就是演員難找,他說:“很多演員都是朋友給我推薦的,都不是專業演員,前幾天在一所醫院拍《妻子的怪病》的時候,我在醫院里找了一名護士做臨時演員,一段很簡單的劇情,她反反復復演了很多遍,就是演不好,畢竟不是專業的。”莫子說,他拍微電影,演員都是免費演出,雖然沒有實質性的報酬,但是他管飯,而且盡力讓演員吃好。“我請演員吃的不是過油肉拌面,就是抓飯,演員都是兼職的,我盡力把他們照顧好。”
說到一個人拍微電影的艱辛,莫子深有感觸,“拍微電影的確是一件并不輕松的事情,扛著攝像器材滿大街跑,真的感覺挺累,但是我喜歡拍微電影,自然樂在其中。”
說到興頭上,莫子打開電腦里自己已經剪輯好的微電影《錄像》給記者看,清晰的畫面,溫馨動人的情節,記者很快就被這部微電影吸引住了。
如今,莫子正在拍攝另外一部微電影《風中的紙鶴》,在與記者的交談中,莫子很少提及“理想”這兩個字,畢竟現在拍微電影已經成為了他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女兒看我成天癡迷于拍微電影,特別擔心我的身體,有一天甚至對我說:‘爸,你成天這么辛苦,千萬別過勞死了。我聽到這話,心里挺不好受的。拍微電影并非年輕人的專利,我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我就是喜歡拍微電影。”莫子說。
丁山海:微電影也要走專業化之路
丁山海今年28歲,他在鄯善的吐哈油田工作,業余時間,他拍起了微電影,如今,他在吐哈油田拍微電影拍出了名氣。
“我2007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平面設計專業,畢業后分到了吐哈油田工作。我們的工作基本上是工作一個月,然后休息一個月。每次休息回到烏魯木齊,我就想著如何利用業余時間,把我學的平面設計專業撿起來。”有了這種想法以后,丁山海利用假期,在烏魯木齊一家玉器公司做起了兼職,工作的內容主要是為公司的內部刊物《和田寶玉》做平面設計。丁山海說:“做平面設計做了一段時間后,我慢慢的對制作視頻的興趣變得濃厚起來,我覺得視頻表達會更直接一點。于是我開始用單反相機拍攝一些視頻。剛開始,我什么都不懂,就自學視頻剪輯,我現在剪輯微電影用的premiere視頻剪輯軟件,就完全是我自學的。”
隨后,一個偶然的機會,丁山海用單位的單反相機拍了一段反映先進個人事跡的視頻,沒想到,這段視頻得到了單位同事的一致好評。從此以后,丁山海一發不可收拾,為石油單位拍攝宣傳片,或者把先進個人、優秀青年拍成微電影,漸漸的,他在吐哈油田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隨著丁山海拍微電影的知名度在油田越來越高,一些單位慕名找到他,讓他幫企業拍攝宣傳片,或者把先進個人的事跡拍成微電影,丁山海來者不拒,并且總會交出令人滿意的作品。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拍攝出一部優秀的作品,良好的攝像器材是必不可少的,丁山海自從迷上了拍微電影,他就一直使用單反相機來拍攝微電影,這是為什么呢?丁山海是這樣回答的,他說:“攝像機是好跟焦,但是做焦外虛化不如單反相機,還有單反相機可以選取多樣的鏡頭,可以配合劇本的需要,同等功能的攝像機價格遠遠要高出單反相機,現在用單反相機拍攝微電影已經成為了主流,可以用最少的投入拍出最好的效果來。”
如今,很多人喜歡把自己拍攝的微電影放到網上,供網友們欣賞,丁山海說,他其實一直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拍攝一部反映當代石油工人工作和生活的微電影,然后放到網上去。“我的文字功底不行,寫劇本不在行,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有了一部好劇本,就意味著一部微電影成功了一大半,今后我會不斷鍛煉自己的編劇能力。”丁山海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