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松
(福建省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 福建 泉州 362000)
笙管在惠安輞川一帶較為盛行,這里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積淀豐富,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其中尤以古香古色的笙管最具特色,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笙管已成為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每逢年過節、婚壽喜慶或迎神賽會,都會演奏南音,而南音演出的開場形式通常是用笙管演奏(先鬧場),它的特點是演奏傳統南音套指有唱詞,但沒有演唱的純器樂合奏。笙管具有調性移高的特點,可加上部分民族樂器,樂隊的隊伍也隨之龐大,因此聲音宏亮動聽,更能突出節日、婚壽喜慶歡快氣氛的場面,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清朝光緒年初,“北管音樂”和“興化曲”(莆仙音樂)在泉港、莆田一帶廣泛流傳,鄰近的輞川鎮部分漁港商民、商人在生產、生活的歲月里受到他們的影響,吸收當地民間音樂樂器風格,融和、滲透,演化使笙管在輞川得以萌芽。此時輞川東莊人瀨先生(臭頭瀨),是輞川鎮南音社里的南音名人,精通笙管里面的每件樂器,在他的精心培養下,涌出了一批頗有名氣的“噯仔”(嗩吶)、琵琶、洞簫、十音高手。
早期,輞川笙管樂隊的演奏員都是一些十分熱心南音的群眾自行組織,多為傳統節日、迎神賽會、婚壽喜慶、企業開張、新居落成演奏,這些演奏員都是義務演出,不收紅包,以示南音的雅氣與尊貴,同時也體現出南音老先生對身份清高、貴氣的追求。
文革時期,輞川笙管演奏名藝人良金、細春、永和、枝哥、文和、發水等常受邀到泉州交流演出,泉州人都要備辦好煙、好茶、好“茶配”(糖果蜜餞之類),恭請輞川笙管演奏員的到來,并列隊到泉州市東門頭迎接。
八十年代以來,笙管演奏給群眾帶來了歡歌笑語的同時,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每逢盛夏或中秋期間,輞川常舉辦大型南音會,選個廣闊清幽的場地,搭高臺,張燈結彩,設案桌,邀請惠安直至泉南一帶的南音弦管精英,薈萃一堂,登臺表演。宏亮的笙聲在村中回蕩,吸引了聽者五鄉八里,人山人海,側耳細聽,久久不肯離去。
近些年,朝著“生活以人為本”的理念,其生存受到經濟必然性的沖擊與影響,許多笙管演奏的隊員都逐漸離開團隊,下海經商為生活而奔波,由輞川傳授出去的現只有惠安縣南音社一支笙管樂隊,據說惠安東嶺也有一支樂隊,晉江也有聞但不見其實,可見南音社團有笙管演奏的人為數不多。
(一)主樂器之一:笙。笙在南音笙管演奏整個樂隊中為定音樂器,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晰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渾厚低沉,音量較大。在南音笙管合奏中,和其他樂器合奏的時候,能起到調和樂隊音色、豐富樂隊音響的作用。
(二)主樂器之二:十音。“十音”即十面鑼。云鑼在南音中應用只有一百多年。南音云鑼通常以十面不同音高的小鑼組合于木架上,形制大致與元代云鑼相當。南音云鑼是笙管的主要樂器之一,具熱鬧、歡快的特點,在笙管里面的樂隊中起著總指揮的作用。十音與琵琶同是南音“工X譜”最準確、最直觀的聲音載體。南音的傳統記譜法——“工X譜”是用琵琶彈奏的“指骨”來體現音的時值及記錄旋律骨干音的,十音所彈奏的旋律也是南音“工X譜” 的骨干音。盡管它所演奏的只是旋律性較簡單的骨干音,但在笙管樂隊中指揮樂隊的特性是其他樂器所不能代替的。
(三)笙管樂隊。笙管的樂隊主要以傳統的南音樂器為主,加上一些民族樂器。吹彈拉樂器:笙、噯仔(南噯)、品簫一對(龍鳳簫)、十音、琵琶(南琶)、洞簫、三弦、二弦、鴨母達、管、揚琴、月琴、大胡、中胡、二胡。打擊樂器:拍板、響盞、小叫(狗叫)、四寶、雙鈴(碰鈴)、銅鐘、大镲、小镲、扁鼓等。后來笙、鴨母達、管、揚琴、月琴、大胡等樂器較少在樂隊中出現。目前,它的特色樂器是十音,又是樂隊中的主奏樂器。
一百多年以來,惠安輞川笙管經常參加縣、市舉辦的大型音樂盛事,均受廣泛好評并得獎。它博大精深,既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又有區域的民族性,民間文化的獨特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一輩藝人逐漸去世,現在演奏笙管的寥寥無幾,如何把老一代藝人演奏笙管傳授于新的一代,是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務。本文試就惠安輞川笙管演奏風格研究與有關發展進行初步考察,期望能引起人們對這一優秀文化的重視與關注,為搶救、傳承、發展笙管文化提供一些探討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