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鞠惠
(延邊大學 藝術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小提琴藝術的民族化藝術是一項全方位綜合藝術 ,首先是題材的民族化,題材是作品的內容要素之一,題材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民族化因素。雖然“題材決定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題材對作品的重要作用,是誰都無法不承認的。正如德國大文學家歌德所說:“還有什么比題材更重要呢?離開題材還有什么藝術學呢?如果題材不適合,一切才能都會浪費掉?!敝袊√崆俚拿褡寤?,首先體現在其作品題材的民族化上,小提琴曲《西藏音詩》、《跳龍燈》等,都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題材。另外,主題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也是作品的輻射中心。不同的題材,不僅可以有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廣度的主題,而且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不同性質、不同類別的主題。中國小提琴的民族化特征,在主題上也充分體現出來,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小提琴曲《山歌》,就表現了我國少數民族的真摯、樸素的民族情感。
藝術風格是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所有現出來的總體的獨特性、個性、藝術特色。藝術風格是藝術家主休與藝術作品客體緊密結合的產物,它一方面與創作主體的思想、感表情、性格、氣質、稟賦、才能、心理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作品的題材、體裁等因素有關。但歸根結底,藝術風格的民族化,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文化傳統、歷史傳承、習俗等多種因素所決定的中國小提琴的民族化,同樣以風格的民族化為重要標志之一。例如《西藏音詩》,就充滿了雪域高原上藏族的民族風格與民族風情。作為小提琴的藝術語言,中國小提琴的音樂語匯也是民族化的。比如民族化的旋律、節奏、調性、調式等,都與西洋小提琴有明顯的區別。
中國小提琴已走出一條十分成功的民族化之路,其中名曲無數,精品紛呈。限于篇幅,這里只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作為經典范例進行概要分析,以收“奇曲共欣賞”之效。這首小提琴曲創作于1959年,當時,作曲家何占鰲在上海音樂學院進修小提琴,年僅26歲,他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另一位作曲家陳鋼年僅24歲,為該院作曲系五年級學生,曾在隊之工團工作過。而首演獨奏者俞麗拿,也是該院小提琴專業的學生。三位年輕人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老師的熱心指導下,齊心協力,團結奮戰,終于創作出《梁祝》這一藝術精品?!读鹤!啡〔挠谕耖g愛情傳說,在題材的民族化上占盡了先機。全曲的音樂語匯,大量借鑒吸收了我國民族戲曲——越劇的唱腔音樂素材。在樂曲結構上,以民族音樂的嚴謹連貫為特點。全曲采用戲劇性的結構方式,共分三個大段,與三個情節合二而一,“《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并以此借鑒西方奏鳴曲的曲式結構,分別構成奏鳴曲的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段《草橋結拜》,為呈示部。表現的是愛情的主題,樂曲風格清新優美,充分表現了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對男女主人公相互傾慕、相見恨晚的激情,同時表現了女扮男裝的祝英臺深愛梁兄卻又難以表白的豐富復雜的內心情感。本段音樂以長亭送別作結。
第二段“英臺抗婚”,為展開部。在愛情主題的背景音樂中,表現了“英臺抗婚”與“樓臺相會”的主題。音樂風格在慷慨悲壯中透出凄苦與無奈。最后以“哭靈投墳”作為第二樂段的高潮,也是全曲的最高潮。歌頌了生死之戀的愛情主題。
第三段“墳前化蝶”,以再現部。再現了第一段呈示部的愛情主題,全段音樂風格浪漫、朦朧、虛幻,表現出梁山伯與祝英臺雙雙化蝶、翩翩起舞的美好意境,也寄托著人民的理想與原望。這一“大團圓”的結局,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審美理想。中國傳統戲曲,多以“大團圓”的結局作結,這與中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審美趣味、審美標準完全一致。中正平和、中庸之道,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神髓,“光明的尾巴”,象征著中國人的積極、樂觀、自信的民族精神也表現出中國人的善良、純樸、友愛的民族性格。
小提琴的代表作《梁?!繁毁潪椤把鬄橹杏谩钡拇恚芯啃√崆偎囆g的民族化,《梁?!肥鞘桩斊錄_,具有極高的學習意義和借鑒藝術價值。對小提琴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读鹤!孵r明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民族化方面,所謂民族化即是藝術工作者運用其本民族特有的藝術思維方式、形式和手段來創做藝術作品,來反映本民族的民族氣派、民族風格、民族情操,高度的反應了本民族的藝術成熟高度。
人們熟知,小提琴是西洋樂器,他同其它的外來藝術一樣成功的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民族化道路,例如民族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大紅燈籠高高掛》,鋼琴民族化作品《黃河鋼琴協奏曲》、《青年鋼琴協奏曲》、《戰臺風》,民族歌劇《白毛女》、《劉胡蘭》、《江姐》、《傷逝》……小提琴也同樣走出一條民族化的成功之路,如著名小提琴家馬思聰先生創作的小提琴曲《第一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等,民族化特色均十分突出。
而小提琴協奏曲《梁?!?,是小提琴藝術民族化的又一代表作,以其獨特的民族藝術魅力吸引全世界人的眼光,其題材取自于民間愛情故事,極富藝術內涵,同時深受老百姓喜愛。在音樂素材上取自越劇唱腔為曲調素材,經過藝術家的重新整合,提煉是越劇唱腔與戲曲唱腔的精美融合,民族韻味十足,可謂精美絕倫,韻味深長。
在作曲法上,《梁祝》在作曲技法上采用了主要以體現民族化為基調,用于善于表現矛盾的湊名曲為基礎框架,在音樂演奏中將音樂所要陳述的內容符合所要陳述的邏輯和規律,同我國民族藝術情節胡相吻合,做到二者的完美結合,是演奏技法得以充分發揮。
在形式上《梁?!纷龅搅酥形髋c藝術的完美結合,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獨奏與協奏的完美結合,達到了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藝術的高峰,可謂典范。
在藝術色彩上,主要表現為:其一是藝術色彩十分鮮明,藝術形象十分突出。全曲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人物音樂形象貫穿始終,人物性別、性格的不同音樂色彩,均表現的十分鮮明,凸顯其音樂形象。
其二是主題深刻,情感濃郁。全曲以人世間永恒的主題——愛情為主題,既純真可貴,又凝重悲壯,既樸實無華,又天真浪漫。內蘊深厚,情緒復雜,主題深刻,情感濃郁。
其三是結構十分嚴謹,形式優美。全曲將“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三大故事情節,分別安排奏鳴曲式的三大結構——里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之中。層層遞進,相輔相成,完美和諧,渾然一體,水乳交融,天衣無縫。演奏形式上,采取協奏方式,既有獨奏,又有重奏,形式秀美,音樂動人。如呈示部的“草橋結拜”中,以小提琴與大提琴各自的獨奏,象征祝英臺與梁山伯的聲音形象;隨后又由小提琴獨奏出華彩樂段,表現出祝英臺對梁山伯的愛戀之情,并運用了中國民間的“加花”、“變奏”等音樂手法與技巧性變化,使音樂更加秀美。在展開部的“英臺抗婚”中,先以銅管奏出代表封建勢力的“逼婚”主題,又以小提琴獨奏展示“抗婚”主題。在“樓臺相會,互訴衷情”時,再一次以大提琴與小提琴復奏,并運用了戲曲唱腔的[閃板]、[快板]、[緊拉慢唱]等手法,逐漸將音樂推向高潮——“哭靈投墳”。在再現部的“墳前化蝶”中,采用了笛子、豎琴等樂器,營造出朦朧浪漫的情調,使形式美得到進一步升華。
《梁祝》是我國音樂藝術民族化的代表作,令全世界人民所熟知,在小提琴音樂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屹立于世界小提琴藝術之林,為我國贏得了最高的榮譽。令全體中國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