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鵬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意境是東方美學中的特有范疇,而景觀設計中的意境,則是指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為了提升景觀的審美情趣,將人們的生活經驗、歷史文化內涵等和景觀有機融合為一體,能夠引發觀眾某種情感共鳴的設計。其形成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表現為一種逐層遞進的關系。首先是景觀意象的形成。即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真實所見,這是景觀意境形成的物質基礎;其次是景觀意象呈現出來的情感性、趣味性等,能夠給人以深刻的感觸;最后則是人們主動、自覺的將物象和情趣的融合,并產生想象和聯想,最終形成了意境。上述三個方面是逐層遞進的,也是缺一不可的。
伴隨著人類社會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人們和自然越來越遠,被封閉在了一個個鋼筋混凝土的建筑中。于是人們普遍向往和自然的親近,追求一種回歸大自然的感覺。而在一些融合了自然景物的景觀設計中,就能夠滿足人們的這種審美追求。比如通過水體、山石、植物等自然事物,就能夠釋放出一種大自然的氣息,使人們的緊張情緒得到有效的緩解。特別是在此基礎上,可以融入一些富含意義的自然元素,如號稱“謙謙君子”的竹子、“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等等,更是讓人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有的景觀設計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展開的,而如果設計本身能夠和歷史文化元素有機的結合起來,則能夠引起人們對歷史的聯想或追憶,形成一種歷史意境。比如著名的西柏坡革命教育基地中,西柏坡作為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地點,其本身就是一個歷史的坐標,而在當地的景觀設計中融入這種歷史元素,一方面是能夠體現出當地景觀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能夠給人一種歷史的意境美感。
世界上的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身的發展歷程,其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和歷史的積淀,就成了一種地域文化,將其融入到景觀設計中,不但會給本地的民眾以一種親切感,同時也會給外來的游客以別樣的情感體驗。比如著名的中山岐江公園,其就是在一個老船廠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的,中國南方的水系眾多,所以造船業也十分發達,將歷史遺留下來的造船廠,經過改造之后成為一個公園,可謂是一舉多得。首先滿足了當地人地域景觀的需求,其次是彰顯出了本地特有的文化特色,同時還成為了城市的名片。
當代的很多景觀設計,都有著自身較為明確的主題,這些主題可能是一個具體的事物,也可能是一種文化精神,意在使其得到傳承和發展。比如位于美國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作者是著名的美籍華裔設計師林櫻,碑體的上半部分緊貼著地面,而下部則逐漸向下延伸,形成了代表著勝利的“V”字形,對此作者解釋道,戰爭好像是一把刀,狠狠的朝著地球砍了下來,留下了這個永遠難以愈合的傷痕,而形成的這個代表著勝利的"V”字形,更像是一種諷刺,提醒著人們要永遠牢記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
不同的景觀設計有著不同的功能,當一個場地被賦予了特定功能的時候,其所形成的景觀設計也就必然帶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比如城市公園,就是市民們休閑娛樂的場地,而大學校園的廣場,則是為了讓學生們更好的進行文化活動。比如中國美術學院的香山校區,就是一個融合建筑、空間、園林綠化為一體的總體布局,既滿足了景觀設計本身的目的,同時又體現出了一種生態性,讓人流連忘返。
中國各類藝術創作中,經常會使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隱喻和象征,運用這種手法,能夠含而不露的將一些情感和精神表達出來。比如日本設計師枡野俊明設計的金屬材料研究所的中庭。作為一個科學研究機構來說,需要研究者靜下心來,投入百分百的精力,而來不得半點浮躁。正是基于這樣的特點,所以設計者采用了借景的方式,打造出了一個日本常見的枯木山水庭院。其中的寓意則是,無論是枯木還是山石,都已經經過了千百年的洗禮,表現出了一種淡泊和寧靜。而身處此處的人們也是如此,也需要靜下心來,以一顆平靜之心抵御外界的種種誘惑,回歸本源。而實際的設計效果也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普遍肯定,其通過對枯木和山石的巧妙運用,將一種精神予以了充分的表達,并得到了普遍的共鳴。
當今的設計界中,各種新技術和新材料層出不窮,為現代景觀設計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很多設計者都對此予以了有機的運用,使作品表現出了一種意境之美。比如北京奧林匹克廣場的下沉式庭院“古木花廳”,就是一個使用新材料的典范作品。從遠處望去,景觀的墻壁部分是一個個瓦片,但是走進了一看,其實是一個個有著瓦片形狀和顏色的鋼結構,其不但起到了承重的作用,而且還給人以特殊的視覺美感,特別是整個鋼結構中,還隱藏著多個流水瀑布的出口,每當這些瀑布流動的時候,就會給人以“清泉石上流”的感覺,營造出了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由此可以看出,伴隨著當代科技的發展,各種新的材料層不不窮,作為設計人員來說,理應對其有充分的了解,如果在設計中予以大膽的嘗試,則一定能夠在意境的營造出獲得滿意的效果。
借景是景觀設計中一種常用的手法,也同樣適用于景觀意境的營造。只要景觀和周圍的環境相一致,就一定能夠給人們以詩意一般的意境體驗。比如麗江悅榕莊酒店的設計中,就對當地的景色予以了有機的借鑒。從入口踏入之后,就走進了一個優雅的內向型庭院空間,人們的心也逐漸舒下來,隨之看到了遠處的一片大水景以及水面上的亭子,其所采用的正是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框景”的手法。而且這片景色并不是沒有終點的,那個亭子正是該景色的盡頭,為了使人們的視線得到盡可能的延展,設計者還特意在亭子背后種植了幾顆大樹,給人以“極目楚天舒”之感。
綜上所述,在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生活方式逐漸多元的今天,設計的目的不僅僅是一種功能的需求,它逐漸脫離物質的層面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需要。近年來,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優秀的景觀設計作品,而縱觀這些作品則可以發現,意境是其普遍的追求,甚至可以說,能否表現出一種意境美感,已經成為了當代景觀設計的重要標準。所以作為設計者來說,理應對此有充分的重視,因為受到歷史、文化等傳統因素的影響,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是對意境有著肯定追求的,滿足了觀眾的這種審美期待,作品也就自然能夠獲得更加廣泛的肯定。也相信在今后的發展中,會出現更多有著優美意境的作品。
[1]田偉.淺析景觀設計中材料應用的人性化[J].四川建筑,2007(05).
[2]王煒.淺談居住景觀設計[J].山西建筑,2007(32).
[3]陳英.景觀設計的文化內涵[J].建材與裝飾,2007(08).
[4]曾華浩.地域特色景觀設計探析[J].防護林科技,2007(06).
[5]尹婷婷,邵德輝.淺談城市夜景觀規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