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星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油畫于明朝萬歷年間傳入中國,而我國第一個進行油畫教學的人是上海油畫院的周湘。中國油畫的高速發展時期是新文化運動代表人員蔡元培在提出美育思想以后出現的。正因為如此,國立北平藝專創建,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所國立美術教育院校,這也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
我國為數不多的幾個美術學院在新中國成立后相繼建立,并且逐漸形成了以現實主義為核心的油畫教學體系。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全國已經有很多高等院校相繼開設了油畫專業,并且也培養出了大量的油畫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中國油畫的發展反映了社會大變革時期的發展方向。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視野不斷地拓寬,但是油畫的教學模式人是單一的、陳舊的。因此,人們開始進行反思,學院進行推動,油畫也開始關注人的精神、心理和個體存在,并不像原來只關注描繪社會現象,群體生活。
2008年,筆者對中央美術學院油畫教學進行了考察和觀摩,根據教學導師不同的教學主張、藝術主張及學生的自身特點、愛好,將油畫系本科階段的教學分為四個工作室。為實現油畫基本功和藝術創造的教學,各個畫室將規范與綱領性、整體性教學。雖然各個畫室風格迥異,但在教學上卻有相同之處,比如,十分重視基本功訓練,也十分重視創造性和藝術性。教學效果還不錯,但是這種教學模式還是有弊端的,比如說,創造教學和創作力的培養還有很大一段差距。本世紀初,具象表現繪畫工作時在中國美術學院創立,對美術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繼續推進。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等高等院校相繼也建立起了具象表現工作時或實驗班,推動了繪畫教學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確定了美術教育的民族化、國際化特征的教學思路,使美術教學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中國美術學院的油畫教學開始關注純視覺領域的角度突圍是以法籍華裔畫家、學者司徒立帶來的 “具象表現繪畫基礎理論”為開端的。所謂具象表現繪畫,其本質的要求是繪畫應該回到視覺、現象學式的看,是視覺上的一次偉大革命。
針對油畫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不能再將油畫教學看做簡單的技能傳授和學習,應該將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的思想貫穿在教學中。受寫實派教學模式的影響,高校在油畫課程教學相對比較單一,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難以培養繪畫興趣。所以,必須要對油畫教學進行變革,當然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的精華部分也不能完全拋棄,應該繼續保持?,F階段,在油畫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也非常重要,有利于學生對各種問題采用非常規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解決,創新思維對油畫藝術而言是十分重要,它要求我們在打破常規的同時另辟蹊徑,也是高校油畫教學傳統模式所缺少的。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就是鼓勵學生在油畫創作中對事物色彩、描繪比例、組合事物形象、改造事物等方面要大膽的進場嘗試,教師應該多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更好的進行想象和聯想,挖掘學生在油畫藝術方面的潛能。在創造性思維應用中,想象與聯想是重要的組成,在對學生油畫創作能力方面有提高的作用。
在我國油畫教育教學問題中,一方面應該對西方國家的油畫藝術和技巧進行研究與學習;另一方面應其牢牢抓住我國民族傳統的藝術凈精華。在油畫教學中貫穿這一思維,就是在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同時將現代觀念和創新意識如何融入其中。對于中國油畫的發展而言,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技巧與精神。技巧方面,應該不斷的吸收西方先進的繪畫技藝;精神方面,應該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二者缺一不可,少哪一方面都不能叫中國油畫。由于我國油畫發展的歷程比較特殊,加之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較大,現階段的繪畫教學改革只是處于探索階段,其推廣和形成良性效果還很漫長,所以教學改革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盡管多元化油畫教學變革在各大藝術院校推行中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實際上,多元化油畫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向學生教授好或不好、對與錯的標準,還要引導他們如何學習。而藝術發展的多元化決定著油畫教學應該是變革而非閉塞的。
傳統評價機制特別強調技能訓練和考核,造成學生素質過于單一,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健全的油畫教學評價機制對于油畫的深入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針對高校油畫教學改革,我們要注意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不光注重優化技能考核,還要重視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另外還應加強油畫創作與時代發展及民族文化的結合性。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不僅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還能增加油畫藝術的感染力。
[1]張大鵬.高校油畫教學改革之我見 [J].戲劇叢刊, 2012.
[2]單偉.論高校油畫教學改革 [J].華人時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