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鎖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常州 213025)
“城市雕塑”是一個新興的、特定的藝術稱謂,它是有別于傳統概念上定義的 “架上雕塑”而言的。“架上雕塑”即一般存在于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中的、小型的作品。城市雕塑顯要的存在特征即是與城市空間環境相連接的、與城市地域文化、城市民俗文化、建筑風格等特征相統一的雕塑藝術樣式。城市雕塑作為一種新興的、獨特的藝術門類,是中國經濟的騰飛的外延化、藝術化表現,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同樣,經濟社會的騰飛,也促進了城市雕塑的蓬勃繁榮。
(一)視覺沖擊力
任何門類的藝術形式,總是以一種獨特的、有別于其他的藝術樣式存在著。而各種藝術門類的存在,首先都是通過視覺來給觀者以直覺的感受。雕塑藝術有其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即通過雕塑語言的特殊性或個性來表現的。雕塑作品是以空間造型占據一定的時空,講究三維立體感、講究存在的永久性和形象的表現性或再現性等特征。它所具有的實實在在體量感、全方位的觀察角度,決定了雕塑藝術自身有別于其它藝術樣式,從而構成了雕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而這種語言往往帶給觀者更多的是視覺上的沖擊。
從雕塑材料上來說,雕塑作品就是材料的精神升華表現。每一個特定的時代,雕塑都有特定的材料適用范疇。在當代雕塑中,材料的運用和形式的探索是并駕齊驅的。對于新材料的探索和大膽應用,從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雕塑藝術的表現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材料科技的突破,新材料被廣泛的應用于各種形式的雕塑作品中,尤其到了當下,雕塑家將能想到的、見到的材料都靈活的應用于作品中。更新了雕塑家對于雕塑原材料的認識觀念,新材料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它的物理性質,更多的表達的是一種更新的、發展的觀念,正如當下所流行的觀念藝術。材料對于雕塑作品的意義已經被顛覆。后現代主義雕塑中大膽的利用現成的材料,對材料的運用達到了無所不能。活動雕塑、軟雕塑、肢體語言的出現又一次豐富了雕塑材料的表現形式。從現代雕塑的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現代雕塑材料已經走出了傳統雕塑材料那樣處于被動的、從屬的定位,已經不再是靠自身的特殊屬性來屈從的服務于作品,不再是默默無聞的犧牲自身的屬性來換取雕塑形式表現的魅力,而是更關注材料的自身作為單獨存在意義。所以說,現當代的雕塑作品,因為材料上的突破,變得更有視覺上的沖擊力,更能引起觀賞者的思考,思考不同材料給觀者的美感感悟,不同材料給觀者所帶來的視覺沖擊。藝術家在思考怎樣去做出一件具有視覺效果的作品時,對材料的思考幾乎成了表現視覺沖擊力的第一要義。
(二)精神震撼力
雕塑作品作為獨特的藝術形式存在著,運用其特殊的語言表現視覺沖擊力,但一切形式的藝術作品最終目的都是一種精神追求,都是一種情感號召,都是為了能反映現實社會生活,表現藝術家主觀情感與價值觀,讓人們在對其作品的欣賞同時,引起觀者的心理反應或精神思索,最終促使觀者大眾能對現實世界中的精神世界進行再思考。因此,雕塑藝術的沖擊力不僅僅在于形式上的直觀表現,最重要的是反映精神世界、文化世界,社會生活。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雕塑作品的精神震撼力就是雕塑存在的本質追求。
藝術家在任何作品的藝術創作時,都是一種內心主觀世界的表達,都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在進行藝術創作時,藝術家的思想是創作的靈魂,是一切作品的根源。他接受的所有外部世界反應出的信息,并且有選擇的將這些信息存儲在腦海里、記憶里,并通過藝術家的審美標準和個人藝術感觀進行挑選、判斷并且加工處理。在提煉、概括、思考的過程中,才形成了藝術家所認同的價值觀。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是情感要素的表達。雕塑要具備感染力,無論如何也不能忽略情感作為第一要素。正如,感動不了藝術家自己的作品,又怎樣去打動別人。如果一位雕塑藝術家不懂得如何借助于作品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價值觀,那作品注定是沒有靈魂的空殼,就是一堆廢品,也是對于材料的不尊重。藝術家們通過雕塑技藝和手法把情感蘊含在創作作品中,這樣公眾在欣賞雕塑作品的時候就能很自然地被作品本身包含的情感所感染。當一件感情真摯的雕塑作品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時候,公眾是很容易被雕塑家們帶進藝術的情感世界的。貝爾尼尼的雕塑情感、米開朗琪羅的雕塑情感都是典型的范例。人類用語言傳遞情感,而藝術是無聲的語言,無聲的情感傳遞反而更能啟發思考。所以說,衡量一件藝術作品的好壞,情感表達是藝術作品本身成敗與否的關鍵,也是藝術創作的靈魂。這種呈現在雕塑創作過程中的情感因子不僅是過去的歷史,還是將來的發展,都注定會一直是雕塑藝術的靈魂。只有具有精神號召力的作品,才會成為優秀的作品。
(三)環境影響力
雕塑發展到現代,不僅通過造型形式來表現傳統觀念上的審美,而且雕塑本身也蘊含著一定的人文精神的追求,還考慮到怎樣去建立雕塑與人文世界的基本關系。我們不應該僅僅將雕塑看成是某個城市的裝飾品,雕塑承載著更多的人文使命,例如,提高城市整體環境的質量,提高城市的文化素養,代表一個城市的文化標識等等。
城市雕塑的使命從本質上來說是現實生活與人文環境的再平衡。許多城市雕塑作品在協調人與環境的同時,也已成為其城市或地區的標志與象征。這些作品在不同的空間場所中,根據不同的環境需要,能恰到好處地調節人們的視覺和心理感受。城市公共雕塑處于大的空間環境中,同時也深刻的影響了環境。
(一)以材料藝術語言所表現的形體是雕塑藝術最重要的手段。但雕塑由于受制于制作工藝及材料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就是因為這種局限性,要求藝術家要對萬千世界作出更為簡約的概括與提煉,要充分利用有限工藝和材料表現無限的主題,要將萬千世界歸統一歸納于單純的藝術創作中,在有限中尋求無限,力爭達到單純與豐富的辯證統一,內容與形式的同意。此外,雕塑由于是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具體的形體,雕塑的物質材料,除了它同藝術形象結合在一起時,其本身也可以具有審美價值外,還往往決定著所要采取的制作方法和作品的藝術效果。所以雕塑作品的優劣,更多考驗的是雕塑家的審美動機,更多考驗的是藝術家用怎樣的理念去詮釋。
(二)藝術家除了自我觀念的表達,還應更注重雕塑作品的適應性,作品要統一于環境。要對一個城市的文化做綜合的考慮,要了解和研究城市的歷史、傳統、文化、民族、風俗、宗教信仰,了解發展理念以及理想追求,這樣雕塑家才能有效地、出色地通過雕塑為環境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創作既有藝術品質、又被大眾喜愛的城市景觀。在城市雕塑的創建中,切不可脫離環境、區域文化的創作,杜絕欠缺調查、與環境不協調以及視覺效果欠佳的作品落入。所以,城市雕塑的前期調查與研究,是確保高品質城雕效果的基礎。成熟、優秀的雕塑作品會為環境增添光彩、相得益彰,能典型代表城市形象,能更好地促進整個社會、大眾對審美的素養,進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狀態。
經濟社會的發展,促使城市雕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地出現了一些較為優異的作品,但也不可忽視一些層次較低的作品,俗稱之為“視覺垃圾”,就如何營造合情、合理、典型、特色、優異的城市雕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注重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和意識形態。無論是大型景觀廣場雕塑,還是小型應景雕塑,都應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一切城市雕塑都應該以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為切入點,杜絕沒有參照文化背景的生搬硬套。要在綜合文化背景前提下,充分發揮雕塑的藝術形式,使之與環境互相襯托,相得益彰。
(二)注重雕塑作品的思想內涵的挖掘和藝術品質的研究
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的內涵。一件品質較高的作品一定蘊含著對文化的深切感悟。精神追求、宗教、現實生活、民風民俗、城市風貌等各方面都應準確了解。作品一定要形神兼備、富于感染力和號召力。雕塑中呈現的不僅是藝術作品,也是精神世界的充實。真、善、美、應該始終成為藝術品格的主線。雕塑作品是一種生命形式,是藝術家情感意志的轉移,是藝術家情感意志的物象化。同時,它也是藝術家獨特的創作風格。無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生活題材,都應該與環境互相襯托、呼應,達到景觀和雕塑的和諧。如果我們從審美的角度做到了,那么,所營造的雕塑作品是高品位的、且具有人文精神和強烈的文化色彩。城市環境與雕塑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課題,內容豐富、體系龐大、學科之間聯系緊密,值得我們深入深入挖掘,仔細研究。
[1]王朝聞.雕塑美學[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焦興濤.新具象雕塑[M]. 重慶:重慶出版社.
[3]王朝聞.審美基礎(上、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季峰.中國城市雕塑:語義,語境及當代內涵.東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