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楠,王碩鵬
(東北電力大學 吉林 吉林 132012)
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新媒體,于是我們無論在公交上,地鐵上還是等待的過程中,總會看到年輕的男女們對著手機說話,同時沒遇見透著掩飾不住的笑容,這一切預示這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微時代。人們常說微時代是以微信為載體的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而當今的大學生無疑是各種新生事物的狂熱者。因此,當今高校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正經受著更加嚴峻的考驗。
(一)微信言論誤導大學生正確認知。微信的語音、表情、文字等功能無疑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的自由性和創造性,而且交流免費且具有時效性,幾乎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周圍朋友圈的動態,并與其交流,特別是微信的語音傳達信息的功能,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頻繁和親近。當今的大學生幾乎把微信的這種溝通看做是一種“潮流”,并逐漸對此產生癡迷和依賴心理,正因為如此,微信上的言論和新聞等對于大學生的誤導性很大,極其容易對其人格、道德、認知等方面產生影響,在虛擬的空間里,甚至有些學生刷微信、微博成癮,產生心理疾病。
(二)微信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多是通過書本或言傳身教的形式,而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也可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傳播,但計算機網絡傳播受互聯網信號等影響,時效性還不是特別強,與時下的微信傳播模式相比,存在一定不足。微信的傳播與溝通方式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加頻繁,而大學生們接收信息的渠道更是多種多樣,這無疑擾亂了大學生們價值觀的整合。
(三)微信使大學生更加癡迷網絡。學生通過微信不僅可以增加溝通,還可以向好友展示自己,這種一對多的朋友圈傳播方式滿足了大學生對自我空間的要求,同時又滿足他們表達自己情感的需要,拓展了他們交流的平臺,但也為微信網絡監控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自古以來,中國人普遍存在著趨同和跟風的心理,因此微信信息的傳播會存在趨同或相同的局面,因此,在微信內傳播內容性強、激發自我意識的教育性問題,很容易讓大學生產生偏激理念。
(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互聯網使用觀念。不可否認的是新媒體的不斷產生,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平臺,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因此要使學生認識到,我們作為學生和青年人本身,應該是網絡和技術的使用者,而不應反被其影響和利用,而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主動深入大學生,利用這種先進的教育媒介,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時效性教育,全面了解社會,跟進社會,及時跟進學生思想動態,引導其正確使用網絡,學會做人和學習。
(二)通過與學生共同使用,拉近彼此距離。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老師與學生之間一直存在著無形的隔閡,即使是在近代有所改觀的情況下,總體情況也并不良好,究其原因就是彼此之間缺少溝通和交流,而微信的出現也正是二者關系改變的一個契機,之前說到微信本身能使人交流頻繁,溝通更加真實生動的特點。
(三)資源共享,鼓勵討論。微信的紅色標注功能使每位學生在看到新信息時都會點開觀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功能,實現資源共享,進而讓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交流活動中來,使他們各抒己見。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意見表達,可以很好的減小不良信息趨同性對于學生的影響,在增進學生之間感情的同時,潛移默化實現思想政治教育。
微時代的到來,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加親密,當今的大學生生活離不開手機,更加離不開微信,因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更要與時俱進,把握時機,利用微信與學生進行交流,能有效幫助他們形成良好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教師與學生開展良性互動,可以使學生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進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一步完善。
[1]楊婷.“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華章,2014(3):161.
[2]鄭展鴻,盧瑞揚.微博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5):38-39.
[3]周先進,李頌明.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因素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3):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