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華
(西昌學院 四川 西昌 615000)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及出路
馬建華
(西昌學院 四川 西昌 615000)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高等教育管理的全球化發展趨勢勢不可擋。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才的培育,實現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和主流趨勢。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的逐漸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對高等教育實施了開放的政策,中國的高等教育管理也應該順應全球化的要求,對高等教育的理念、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管理制度以及網絡化管理模式全方位的實施改革策略。
全球化;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理念;體制;制度;網絡化管理模式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流趨勢,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和管理的分化是全球化的表現形式。高等教育也被逐漸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化的發展對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管理體制、管理制度和模式產生巨大的沖擊。全球化給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帶來了一系列巨大的挑戰和新的機遇。本文重點研究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面臨的困境和出路,以及重要的時代價值。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的推進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市場機制成為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主要形式,市場經濟被人們廣泛認同。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中國的各行各業逐漸的向市場化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領域也進行了一些市場化的改革,因為教育領域的獨特性,在改革的計劃和實施上面,都是具有表面化的,沒有深入的改革,在管理理念中仍然還存在很多的偏頗,對高等教育的積極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
高等教育理念的偏頗表現在重計劃輕市場上面,這種管理理念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具備的公開、公平的環境的形成。我國之所以把計劃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主要是為了打造一個公開、公平的競爭內環境。在高等教育理念發生偏頗之后,我國高等教育運作中,出現了很對的不公平的現象:一、高等教育在辦學體制中,辦學體制還是以國家辦學為主,但是社會資本缺少嚴格的法律和政策保護,在參加辦學的的競爭中,缺少優勢,往往處于不利的地位;二、在辦學資源配置中上,辦學資源的配置一般是由國家來支配和掌控的,由政府的直接投入為主,并沒有建立以效績為基準的競爭性投入機制,由于在辦學中,政府的資金投入明顯占主要成分,而且向重點學校的投入比例較大,這種傾斜的配置政策,使不同高等院校在獲得政府撥款和科研支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三、在高校生資源配置上,因為政府的重視度,使學校的等級拉開,致使不同高等院校的招生質量和數量存在較大的差異和不平等;四、在高校的學習中,在這個過程里,學生缺少自主選擇的權利、自由轉換專業或者學校,這種高校管理理念,致使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五、在高校畢業生就業上面,由于社會缺乏一個合理和客觀的評價標準,造成一些用人單位挑選員工上面,只看重畢業院校的等級,而忽視人才的運用,造成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的不公平。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很大形式上都是重視物本,輕視人本。這種觀念的支配下,造成高等教育逐步發生了偏頗,嚴重阻礙了高等教育的全面、可持續的發展。這個觀念的變現在發展取向上,重視規模的擴展,輕視育人的意義,逐漸致使數量的急劇上升,質量的降低;在功能的取向上面,又看重的是派生作用,輕視了育人的作用:在派生的功能中,重視的經濟能力,輕視文化的力量,造成功能的嚴重失調;在經費的取向上面,重視的是硬件建設,輕視軟件建設,造成了高校樓房樹立,但是師資力量稀薄,高校教學設施豐富,但是人的思想水平低下;在專業的選擇取向上面,重視的是學科技術,輕視的是人文科學,致使人們功力思想的泛濫,人文價值的流失;在職能的取向上,重視科學研究,輕視教學的內容,造成了教學內容的守舊和退化、泡沫學術研究的泛濫。
在全球化的形式下,國家減少了對高等教育的集中管理,給了地方和私人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給地方政府和大學更多的因地制宜的機會,發揮自己的特長,顯示高校的辦學特色,提升自己辦學實力。經過了長時間的對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我國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的管理為主”的集權和分權的格局,省級政府擁有了對高校等級、專業設置方面實質性的權利和管理權。但是省級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手段比較守舊和落后,在管理體制上面的漏洞也成為影響高等教育管理進步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是重人治輕法治的傳統。由于我國傳統人治觀念的根深蒂固,我國在這法治這些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總體形勢上,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上面也還是突出了重人治輕法治的特點。人治的結果和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個人的觀念、喜好、管理者的更換會對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從中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上面主要是人治為主的,比如,從高校的管理發展的資金投入、項目建設等,會因為政府高層管理人員的思想變化或著職位遭遇而有變數。人治的執行一定會弱化法治,導致在高等教育的很多層面會無法可依、或者有法不全、或者執法不嚴,致使管理模式的錯亂,按照經驗的管理模式,會扼殺了大學生的學術特征,抹殺了思想上的活躍性,造成大學生缺乏發展創新的活力。
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重要的是把學生看做教育的主體,當做生存和發展之道,真正的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辦學宗旨。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為學生建立合適的教學體制,設定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培育模式,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開設特色教學。打造師生平等的校園,認識老師的價值,肯定老師的作用,突出老師在教學學術上面的主導地位,關心老師的個人生活,提高福利待遇,為老師建立利用自身才能發展的環境。
為了順應全球化的趨勢,我們的高等教育管理一定要和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學府和社會的關系。
中央政府有職責加強科學管理模式,完善宏觀調控,以行政干預、計劃命令為手段,為體制管理、政策實施、組織協調、以及經費的調控為高校的質量標準監控。地方政府獲得更多的自主權,要根本的實現角色的轉換,從“執行”者轉換為切實承擔“統籌”的重要角色,合理的調控教育資源的分配,協調好地方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各個高等院校要盡快建立完整的“信息共享”的網絡平臺。主要要通過三個方案:1,首先要實施好規劃政策。高校的信息收集統一的責任制單位要認真執行好教育部頒布的各項政策和方針,履行各項標準,保證數據的口徑、信息編碼格式等全方面的一致,加快信息共享以及提升信息資源的使用效率。2、要對接國際,以便及時獲取國外高等教育管理機構的辦學經驗、教學真實信息等,及時的對外公布,完善跨國教育的合作;3、高校要把自己真實的辦學特色、教學質量、科教水平、政策方針等信息通過國際區域內權威網絡平臺向全世界公布,借以真實國內高等教育管理的優異成果,加強世界對中國教育的了解,吸引國外先進的教育高校和中國高等院校的合作。
在全球化的宏觀背景下,中國的高等教育競爭能力不足,面臨全球化帶來的困境,中國關鍵是要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改善高等教育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的質量,增強高等院校的國際競爭力和適應性能,又好又快的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的全面發展。
G40
A
1007-0125(2014)09-0262-02
馬建華(1992-),男,彝族,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昌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市場管理、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