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航
(遼寧師范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29)
談當前國內幼兒音樂教育概況
尹 航
(遼寧師范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29)
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由于電視等媒體的普及,幼兒接觸音樂的機會與過去簡直無法相比。我們可以舉出許多事例來說明,幼兒的成長與電視等音樂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結合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有意識地促進幼兒對音樂的反應,以達到他們在音樂方面得到發展的目的。
幼兒;音樂;教育;發展;階段
嬰兒一生下來就有按節奏進行反應的傾向,正常的嬰兒閉著眼睛時手足也在不停地活動著,就像人的心臟能夠按照一定節律進行運動那樣。還有,嬰兒喜歡隨著身體的節奏搖動,在愉快的氣氛里入睡,還能在自己的有節奏的自言自語中,產生愉快的情緒。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由于電視等媒體的普及,幼兒接觸音樂的機會與過去簡直無法相比。我們可以舉出許多事例來說明,幼兒的成長與電視等音樂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幼兒從小就會隨著電視上的音樂搖擺身體,他們會用不怎么靈活的舌頭模仿電視上的歌曲進行唱歌等等。我們應該結合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有意識地促進幼兒對音樂的反應,以達到他們在音樂方面得到發展的目的。
幼兒鑒賞活動的發展情況,從幼兒時期開始就能夠把握節奏和音色等音樂要素,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加深對各種音樂要素以及各種要素之間的對比的認識,對歌曲、樂曲的內容和形式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音樂欣賞活動的階段劃分,一般認為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劃分是:第一,把握音樂感覺階段;第二,感受音樂表現力階段;第三,純理解音樂階段。
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對音樂并不要求理解,只求感到快樂。如果以觀看戲劇演出作比方,這個階段就是對于劇中的男角、女角和舞臺布景等各種因素一概不求理解,來到劇場只是感受快樂。就音樂也是這樣,不要求對音樂的理解,只求聽到音樂感到快樂。
第二階段,如果仍以觀看戲劇演出作比方的話,對于舞臺上表演的內容能夠看懂,看到可笑的地方就笑,看到悲傷的地方就落淚,懂得劇情變化。就音樂來說,這個階段就是懂得音樂的各種要素和它們的變化,以及它們所表現的內容。
第三階段,還以觀看戲劇演出作比方,不但理解舞臺上表演的劇情,而且懂得作者通過該劇所要表達的意圖。就音樂來說,這個階段不但理解音樂的構成,而且能夠理解作曲者的意圖等等。
幼兒歌唱活動的發展情況,3歲左右的幼兒能夠模仿電視上的和別人的唱歌,僅是由于音域狹小,而只能唱出歌曲的大概。在比較多的情況下,從幼兒期到幼兒初期這段時間里,能夠比較正確地掌握歌曲的節奏,在音程掌握上卻顯出不夠穩定的現象,若把歌曲移到低音域來唱就能夠比較穩定。現今生活中,電視上泛濫廣告音樂、通俗音樂等,許多孩子母親擔心自己的孩子會成為“唱歌五音不全”的人,也有的母親擔心孩子的父親是“音盲”,于是孩子也會“缺乏音高感”。其實并非如此,由于幼兒期孩子的發聲器官發展得不夠充分,發聲音域狹窄是很自然的事情,多數情況下幼兒都不能像成年人那樣自如地唱出高音和低音。
由于音的高度和音域所限,幼兒學習歌唱時,要選擇那些發聲上比較容易的、輕松自如的、幼兒聽起來比較習慣的歌曲作為教材,這在幼兒期和幼兒初期是很必要的。歌唱時過分要求孩子們“帶勁地唱歌!”是不妥當的。
學生的樂器演奏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運動機能成熟程度的支配,因此,樂器的操作必須考慮必要的運動器官和它的相關機能。器樂教學中使用的樂器和它的演奏方法,一般都是逐步從簡單的向著復雜的發展。也就是說,從最初使用大動作的、容易演奏的簡單節奏樂器開始,根據身體運動機能的發展,才使演奏復雜節奏樂器和旋律樂器成為可能。5-6歲幼兒手指的運動機能大體上已經發育成熟,從小學低年級開始,根據幼兒的興趣可以選擇使用各種打擊樂器和帶有旋律的打擊樂器。但是在演奏方法上,要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在木琴的指導上,要注意只有個別幼兒在特定情況下,才使用“滾打”的演奏方法。
此外,從精神發展的角度看,器樂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們的集體精神、協作精神的一種活動,而且還要培養朋友之間一起活動的樂趣。初中階段開始,學生們到了“伙伴意識”迅速發展的時期,因此,大力提倡小組、集體表演,組織器樂合奏、器樂比賽等活動,具有積極的意義。
幼兒從3歲左右開始,就可以經常見到他們在快樂的時候或者不高興的時候,或在與小朋友一起游玩的時候,將自己的話編成音調唱歌的情形。他們還在玩帶有節奏的玩具時,自如地隨著節奏快樂地游戲。小學低年級開始使用木琴,學生們快樂地在木琴上自由地做音樂游戲,這些都為幼兒樂器能力的發展和創造性活動的開展提供多方面的條件。
一方面,孩子們的模仿力很強,喜歡做模仿性游戲,利用幼兒這個特性,教師使用問答式的節奏拍打活動,用木琴和鐵琴等樂器進行曲調問答式的練習,通過快樂的問答活動,進一步學會即興的自由的曲調創作。隨著年級的增長,隨著記譜能力和知識面的發展,可以使用圖形樂譜和正規樂譜進行記錄,這時就進一步進入正式創作活動。
總而言之,作為母子之間“交流”的開端,是嬰兒的語言,隨之,適應幼兒身心的成長,這種交流的頻度、種類,以及使用的聲音和它的“道具”不斷增加,開始了幼兒教學的教育活動。
J616.9
A
1007-0125(2014)09-02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