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朝 辛金鋁
廈門市慈善總會自2001年啟動助學工作以來,風雨兼程一路走來,已經連續開展十三載,共募集善款4600多萬元,資助近1.6萬名困難學子。這十三年來,慈善助學行是一個愛心互動與傳遞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挖掘的過程,是一個從點到面,不斷進取的過程。在主流媒體的宣傳倡導下,社會參與助學活動越來越廣泛,從活動開展初期年募集量6.27萬元,資助數十名學子,到一年募集1000多萬元,資助2500多名困難學子,社會各界參與助學的熱情不斷高漲。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愛心人士通過不同方式、不同渠道積極參與,年年有新內涵。項目慢慢成為廈門貧困學子解決入學難的綠色通道。該項目已成為政府教育資源均等化和扶貧濟困閃亮的品牌。
形成可持續發展規模
一年一度的慈善助學活動持續升溫,除社會愛心人士捐贈外,企業成為“助學主力軍”,繼續發揮著助學活動的主要作用。據廈門市慈善總會統計,市級募集的助學款中,有80%來自企業,尤其是建發房產集團、海翼集團、源昌集團等知名企業鼎力支持;三廣福集團、勤奮公司、筑信公司、川宇公司、百鎰公司、金日集團、旭初公司等繼續參與;市僑聯、廣東商會、弘信云創業公司、歡唱公司等新星慈善企業加入,進一步壯大了助學力量。
現如今慈善文化和社會熱情參與的氛圍越來越濃厚,許多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從原來的“參與助學”轉變為“帶動助學”,像建發、源昌、海翼等大企業都把慈善事業當成企業文化來經營,不但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標桿,也給廈門的學子送去福音。
培養學生感恩與自信
項目開展以來,逐漸形成了助學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受助學子更懂感恩,更有自信。許多往屆受資助的困難學子主動地向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反饋自己在大學一年來的學習、生活情況,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來自思明區就讀于廈門理工學院大二的王平梅同學在源昌助學儀式上發言。通過助學,她不但獲得校級獎學金、校級優秀團干部、征文大賽一等獎等成績,還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多種公益活動,樂于助人,還加入學校志愿者協會,多次到福利院看望老人,打掃衛生;定期到小學舉行志愿服務和講座。像王同學這樣的學生在近年來還有許多,在慈善會的辦公室,每年的夏季,都會有不少學生主動來加入志愿者,參與助學的全過程,協助工作人員完成助學的各種工作,體現了學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精神鼓勵與物資支持相結合
對于困難學生來說,經濟困難只是暫時性的。扶貧的同時也要扶志,從長遠的角度幫扶,廈門慈善助學在這一方面更加注重和加強。近年來,助學發放形式有所改變,主要舉辦小型發放座談會,讓捐贈企業、愛心人士和受助學子座談互動。參與捐贈助學的很多企業家及愛心人士,以親身的經歷鼓勵同學們,捐助者和受助者能得以輕松溝通、歡樂暢談,許多學生受益匪淺。在廈門廣東商會專場助學儀式上,多位同學談到自己在家境貧寒下努力學習,堅強不屈并取得優異成績而熱淚盈眶時,在場的多位愛心企業家感同身受,觸景生情,追憶自己成長的艱辛歷程。來自廈門巴斯德酒業的洪少峰和佳迅裝飾的余永平兩位企業家當場追加助學金,與黃麗容、梁自然、駱婷婷同學等結成對子,資助他們三人四年大學的學費,并寄語鼓勵學生們努力拼搏,創造未來。
組織實施嚴密,公開透明
慈善助學是一個捐與助兩方面工作結合較為緊密的活動,主辦方、捐助者、學生都是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廈門市慈善總會和各區慈善會在做好自身相關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廈門日報》做了大量的宣傳報導工作,如新聞采寫、學生個案報道,愛心捐贈者信息收集和反饋,典型愛心個例等。此外,廈門市慈善總會和各區慈善會每年總結多年來積累的經驗,提前開展工作,有序安排、逐一落實、嚴密組織,前前后后召開數十場助學工作討論會和助學金發放會,讓每個企業及參與的愛心人士的助學款及時地發放到每位貧困學生手中。捐助的企業和愛心人士,被助的學生,都很滿意,社會反響積極良好。
公開透明是慈善會工作的準則。為了讓社會各界了解慈善工作,《廈門日報》、廈門慈善網向外界公布捐款者名單和捐款的數量,同時認真組織好每一場助學活動,聯系捐贈者參加助學金發放會,讓他們親臨現場與學子共勉。
科教興國,是基本國策。作為社會保障體系重要補充的慈善事業,每年的助學都為興教興學發揮了積極作用!回顧十三年的助學歷程:年年發展,年年進步,成效喜人,反響熱烈。隨著慈善文化的進一步深入傳播,慈善助學作為品牌項目將為廈門的文明建設增添更多的光彩。也將有越來越多的學子享受這個項目帶來的暖流,奮發圖強,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