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霞
一本闡釋儒家經典的書,在偏冷的書市上持續熱銷。有學界人士指出,此書有頗多硬傷,有違基本的學術常識,對經典的曲解、誤讀、俗化之處甚多。但在強烈的不同意見的聲音中,此書卻一再重印,以供市場之需。
或言,這是為了更大范圍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滿足廣大讀者之需,因為有多人讀總比少人問津好;又或言,這是一本暢銷且長銷的書,市場效益好。
不錯,以上所言有理。然而,是否因為有了以上的道理,就可以置強烈的不同意見、聲音于不顧?對此,我是表示懷疑的。出版的本質是什么?是不是傳承文化,啟迪智慧,推動進步?如果我們出版人認同這一出版的本質,那么,能心安理得于上述的說法嗎?
我想,可不可以對不同意見不同聲音有所回應?可不可以專門召集一個權威專家學者的研討會,對有強烈不同意見的書進行鑒別?或者,可不可以暫停重印或再版,把不同意見不同聲音如實反饋給作者?
因為,一本闡釋經典的書,首要標準是建立在學術研究成果常識基礎上的闡釋準確,其次才是闡釋生動、平易可讀等。
只有把握住闡釋準確,才能真正起到傳承文化、啟迪智慧的出版目的;也只有把握住闡釋準確,也才能真正起到重建道德,推動進步的出版目的。
我認為,這是我們身為出版人應有的道德良知!
否則,我們同不法企業、不法商人為生存逐利又有什么區別?毒奶、假牛肉等,嚴重危害的是人民身體健康,而一本扭曲經典真義的書,嚴重危害的卻是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民族精神的重建。
或說,我是在危言聳聽,一本書有那么大負面作用嗎?是的,一本書還不足以顛覆傳統文化的根本,但如果出版人都這么想,今天你一本,明天他一本,后天我一本,不負責任地出版,后果會是什么?只能是文化坍塌,智慧壅蔽,道德失根,進步失據。
又或說,出版這本書還是成功的。但成功的標準是什么?成功的標準如果是暢銷和長銷,無疑出版這本書達到成功的標準;成功的標準如果是市場火爆、經濟效益好,無疑出版這本書也達到成功的標準。但如果以傳承經典是否準確為標準,出版這本書便可以商榷。至少,在重印或再版時,要經過權威專家學者的研討肯定,否則,書越是暢銷,越是長銷,所起的負面作用就越大。同時,對出版界所起的不良示范作用也越大。
所以,良知,很重要!所以,我們出版人不能只滿足于底色不變,底線不破,不能只滿足于暢銷、長銷,不能只滿足于經濟效益好。
出版人的良知就是要始終堅持出版的本質;就是要矢志于傳承文化,啟迪智慧,推動進步;就是要為實現出版的本質而拒絕平庸,拒絕偽劣,拒絕低俗,拒絕粗制濫造,拒絕單純以贏利為目的;就是要多出好書,多出精品,把真正有文化和智慧含量的圖書奉獻給讀者。
不管技術如何突飛猛進,不管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如何融和發展,內容永遠是絕對之王。從古至今到未來,內容為王必定始終如一,出版的本質也必定始終如一,由目的而規定的出版人的良知也必定始終如一。
做有良知的出版人——讓我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