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共享機制的形成,可以促進研究生的成長與研究能力的提升。有研究表明,影響知識共享的四個因素即知識特性、組織特性、個體特性和技術手段。N大學W研究所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共享的多年實踐經驗表明,要從研究生團隊個體層面、團隊層面和信息技術層面形成隱性知識共享的相應策略。
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知識共享
研究生作為社會不斷發展和創新需要的高級人才,他們研究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日益成為我國高校目前關注的熱點。[1]然而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數量的大幅度增長,研究生培養和研究生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改造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新的研究生培養途徑,成為了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學者的共識。[2]
許多專家認為建設知識共享型的研究生團隊,是有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之一。所謂知識共享型研究生團隊是由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博士后流動站進站人員、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組成的科研群體,團隊以科學研究為內容,將知識視為團隊的核心資源,將知識共享視為科研創新的基礎,并通過調整團隊結構、營造協作氛圍來有效地支持知識的獲取、交流、應用和創造。[3]從理論視角來看,建設知識共享型研究生團隊,可以促進研究生的成長。然而,研究生團隊實現真正意義的知識共享,不能僅僅停留在顯性知識的共享,關鍵在于隱性知識的流動和轉化。[4]Goldblatt指出,顯性知識僅僅代表了知識整體的冰山一角,而隱性知識則占據冰山的大部。[5]邁克爾·波蘭尼認為,我們知道的比我們能夠講述的更多,隱性知識是所有顯性知識的源泉。[5]
目前,國內學者對知識共享的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公司、企業、醫院、圖書館等組織,有關高校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共享的研究甚少。在具體的不同領域所產生的隱性知識是不同的,各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國高校研究生團隊具有內部競爭性較弱,成員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成員間存在較強的情感關系等特點,這導致研究生團隊內隱性知識共享可能具有特殊的規律。因此,本文主要在分析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共享特性的基礎上,以N大學W研究所為個案,探析高校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共享的障礙和策略,希望可以為我國研究生團隊建設和研究生培養提供一些參考。
1.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的概念
隱性知識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國哲學家波蘭尼于1958年在其《人的研究》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人類有兩種知識,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顯性知識是人類以一定符號系統(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勢語、體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而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隱性知識是個人的、受特定情景限制的、能夠感知卻難以表達的知識。[6]
個體隱性知識是指個體技術方面如個人掌握的技能、技巧、訣竅、手藝、經驗等;認識方面的個人的直覺、靈感、信念、信仰、價值觀、人際關系、洞察力、思維模式等。團體隱性知識是團隊中的個體之間緊密互動、直接溝通,通過模仿與練習、感悟和領會形成的彼此之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7]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是指研究生團隊具有的與其他組織相區別的最本質、無法表達的、其他組織很難模仿的、由生活在組織的物質或個體來表現并對個體產生使其具有區別于別的組織個體的內涵的特征,既包括被研究生團隊利用的個體隱性知識與團隊的隱性知識,也包括只有研究生團隊才具有的區別于其他組織的文化、習慣、慣例、規則等。
英國學者托尼·比徹(Tony Becher)在所著的《學術部落與領地》一書中認為,研究生在進入某一學術領域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兩種主要的隱性知識:一是在學術領域長期經驗中產生的實際的、幾乎下意識的知識,比如論文的寫作思路、問題的回答方式等;二是研究生讀研期間通過科研獲得的,比如研究技巧、解決問題的方式、研究技術等等。[8]這些隱性知識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意義重大,對知識體系的建構、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的共享以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2.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的特性
(1)難以編碼化。研究生團隊的隱性知識,主要來源于研究生團隊共同的經驗或經歷中。表現為某種情感、態度、信仰、習慣等,具有“難以言傳”的特性,難以明晰化、編碼化。
(2)情景依賴性。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主要產生于課堂討論、實驗室科研以及團隊會議等共同場合中,對當時的環境有很強的依賴性。
(3)高度團隊化。研究生團隊有別于其他任何組織和機構,他們的隱性知識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價值,是在該團隊長期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團隊層次擁有的隱性知識既不能脫離團隊中各個成員的隱性知識而獨立存在,但又不是成員隱性知識的簡單加和,而是在對成員和從團隊外部獲取的各種知識有效轉化、整合基礎上形成的。
對知識共享的障礙,學者們已從不同視角進行了探索,得到了豐富的結論,可歸納為知識特性、組織特性、個體特性和技術手段等四個方面。下面將以這四個方面為分析維度,結合N大學網絡化學習與管理研究所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共享的實際情況,總結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共享的障礙。
1.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的特性
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難以編碼化、情景依賴性、高度團隊化的特性,使得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在共享時會遇到很多的阻礙。N大學W研究所主要的研究領域是與教育技術專業相關的網絡化學習、教育信息化、學習科學等,該研究團隊的隱性知識同樣具有難以編碼化、情景依賴性、高度團隊化的特征,使得其隱性知識難以共享。
2.研究生團隊中的個體特性
(1)團隊成員之間知識水平存在差異。N大學W研究所每年新加入的學生,擁有的知識無論在寬度和深度都相對較低;高年級學生通過一年或者幾年的學習,他們的知識量豐富,且有一定的深度;而研究生導師知識水平最高,在專業領域摸爬滾打幾十年,對某一類專業問題形成了自己獨到的研究視角和解決方式。研究生團隊成員在知識層面存在的這些差異都會影響隱性知識的交流和轉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共享效率。[9]
(2)導師引導無力。野中郁次郎等人在《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創造知識的企業》)一書中提出了知識轉化的“SECI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知識轉化的“SECI”模型
在這一模型中,隱性知識的分享主要是通過觀察、模擬和親身實踐來傳遞的。最典型的方式是導師制。根據朱克曼對師徒關系的調查,學生從老師那里獲得的可以終身受益的不是顯性知識而是隱性知識,尤其是教師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研究的技術、技巧、經驗等。[10]隨著高校研究生數量的擴招,每位研究生導師所帶學生人數也隨之大大增加。N大學W研究所有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2人,而研究生人數有17人。在2013-2014年,其中一位研究生導師指導9位研究生,加上科研、教學、社會工作等壓力,研究生導師和學生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團隊成員間知識的共享也無從談起。
3.研究生團隊的特性
N大學W研究所是由教育技術學領域某知名教授(54歲)和其幾位學生于2004年創辦的。每年N大學W研究所研究生團隊中都會有新生加入和老生畢業離開,再加上老教授的退休及一些年輕教師的調離,都有可能造成研究所隱性知識斷層以及組織失憶。
4.技術特性
研究生團隊顯性知識由于可以編碼,因而易借助于信息技術手段以實現共享。而隱性知識經常是模糊和情景化的,具有強烈的內部黏性,信息技術手段在共享團隊隱性知識時往往顯得無能為力。N大學W研究所的教師和學生,將研究所自成立以來近十年的科研成果和數據資料,全部利用計算機進行分類整理后,上傳到研究所網站的數據庫中,供大家學習和分享。然而,大部分內容屬于顯性知識的整理和共享,對于那些隱含在研究所團隊成員頭腦和情感中的共同經歷與感受,是難以用信息技術手段共享的。
1.研究生團隊個體層面的策略
(1)團隊成員樹立正確的知識分享觀。在2013至2014年,N大學W研究所研究生成員共有1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15人(研三6人、研二5人、研一4人)。對于研究生團隊處于知識低層的團隊成員來說,比如研一、研二的成員,通常他們在知識共享中都是收益大于損失;對于處于知識高層的成員,如博士研究生,應有選擇性地分享自己的知識,一來避免分享的知識超出了研究生的知識水平,二來可以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N大學W研究所研究生團隊成員之間養成了深厚的感情,他們平時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無論是正式的研討會,還是非正式的討論,每個人都會把自己最近獲得的有關專業最新信息和研究動態跟大家及時分享,另外也會把自己最近正在做的一些研究成果向團隊其他成員匯報,讓大家提出修改意見或建議。正是由于團隊這種樂于共享的習慣,以2013至2014一學年為例,研究生成員科研成果極為豐富,就論文發表情況來看,研究生成員SCI層次的論文共發表19篇,平均每人發表SCI論文1.1篇,遠遠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所以,研究生團隊成員應該樹立正確的知識分享觀,實現知識的共享和共贏。
(2)導師積極地參與和支持。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生導師對知識共享的支持和參與能有效地帶動團隊成員進行隱性知識共享。N大學W研究所每周都會借助于學術Seminar的形式,讓老師和學生就一周的學習收獲和遇到的困惑進行自由研討,研究所的每位老師也都會積極地參與。同時,老師們以身作則,主動在研討會上,跟學生分享專業最新研究動態,也會針對學生的疑問給出耐心而詳細的指導和建議,另外還會就專業某一問題與學生展開討論和辨析。正是由于N大學W研究所師生平等而自由的對話方式,鼓勵了學生參加 Seminar會議的積極性。
2.研究生團隊層面的策略
(1)開放的團隊組織環境,為團隊隱性知識共享的基礎。通過建立自由開放的團隊環境,增加成員間的溝通渠道,使導師、博士后人員、研究生之間的接觸機會更多。除了正式的工作時間的接觸外,N大學W研究所團隊還創造了娛樂、就餐、集會等非正式的接觸機會,這樣就給老師與老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提供了開放、自由的溝通和研討環境。
(2)優良的團隊文化,是隱性知識共享源源不斷的動力。團隊文化是隱性知識共享的催化劑。N大學W研究所的所有老師,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親和而又不失嚴謹,所有學生自由而又不失分寸,因此,N大學W研究所的團隊文化氛圍輕松愉悅、其樂融融。團隊成員不需要帶任何“面具”,不但可以無拘無束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還可以就各種學術問題展開激烈爭論,在這種開放、自由、充滿批判精神的學術氛圍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研究能力得到提升,學者的自尊和自信不斷增長。
(3)恰當的激勵措施,有效地促進隱性知識共享。研究生導師要從我做起,無私分享自己的知識,并采取有效措施,激勵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提高他們的知識共享率,降低激勵成本,使知識共享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N大學W研究所鼓勵每個研究生成員,將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跟其他成員分享。如果你的研究成果具有發表的可能性,就可以得到教師的建議和指導,直到你的論文發表為止。所以,研究生成員都爭先去跟大家匯報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這樣就形成了研究所知識共享的氛圍和文化。
(4)完善的知識共享制度,為隱性知識共享提供保障。說到底,隱性知識共享難就難在人性的弱點上,因此必須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必須通過制度來降低知識共享中的不確定性。N大學W研究所制定了嚴格的Seminar會議規章制度,每期都有學生擔當主持人和會議記錄人。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還可以鍛煉研究生成員會議組織能力和書寫會議總結報告的能力。以2013-2014年第一學期為例,先后共舉辦7次Seminar會議,內容和主題也很豐富,有博士論文進展匯報、碩士生最近研究成果匯報以及教師訪學經歷分享等。每期的負責人會將本次Seminar會議的主題、時間、地點以及流程,提前一周時間以郵件和在研究所網站上發布通知的形式告訴大家,方便所有團隊成員做好準備。以第七次Seminar為例:
時間:2013年6月13日(周四)下午2:00-4:00;
地點:N大學逸夫館309;
主題:畢業論文開題匯報和“微課程”討論;
流程:
①參與Seminar的老師和同學輪流進行簡短的信息分享與交流,限時1分鐘內;
②某學生給大家匯報畢業論文開題內容,匯報時間15-20分鐘,問答與討論20分鐘,共40分鐘;
③中間可進行10分鐘的休息;
④對“微課程”的討論,時間可限定在40分鐘。微課程討論部分包括:微課程的特點(包括優缺點)、形式、應用與制作;微課程與微視頻、微課等的關聯;微課程對教師和學生產生的影響;微課程的發展前景和趨勢。
⑤一句話小結,總結本次Seminar的感受與心得。
Seminar會議后專門有會議記錄人員整理出會議報告,在參與會議教師審核后發布至研究所網站上,供大家學習和分享。[11]
3.信息技術層面的策略
研究生團隊成員在面對面交流機會少的情況下,可以借助相應的信息技術手段增強交流和溝通,以此來營造自由而開放的知識共享氛圍。例如,QQ群為團隊成員之間實現隨時隨地的溝通交流提供了網絡平臺。N大學W研究所建立了QQ群,每當成員遇到好的學習資源時,都會在QQ群里及時與大家共享。另外,研究所一直都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定期請一些優秀畢業生,利用視頻會議系統就某些專題與研究所成員分享和探討。有關學術方面的內容,就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介紹國外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研究動態和前沿趨勢;有關工作經驗方面的介紹,就請在知名企業參加工作的優秀畢業生介紹他們的工作經驗和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內容。以2013至2014年第二學期,研究所利用視頻會議系統先后共舉辦6次專題討論。近來研究所又創建了“太極學堂-U7”虛擬學習社區,旨在為大家提供一個交流和討論的空間,促進虛擬團隊隱性知識共享。目前已經舉辦了3次主題活動,教師和學生都在“太極學堂-U7”虛擬學習社區積極分享自己對專業某一領域的經驗和感受,并將自己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上傳跟大家分享,師生還會就某一問題在討論區積極展開討論。截止到2014年3月31日,“太極學堂-U7”平臺上共有博文95篇,每篇博文都有上千次閱讀點擊頻次[11]。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實時記錄研究生團隊在網上開展的所有活動,為后期通過數據挖掘和知識可視化等技術分析研究團隊隱性知識共享的情況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共享機制的形成,對促進研究生的創造性思維與研究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希望本文可以促進和提高我國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的共享,為我國研究生團隊建設和研究生培養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1]王燕華,陳莉.體驗式教學與研究生個人知識管理能力培養[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39-43.
[2]李旭.研究生團隊建設:高等學校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J].科學學研究,2008(5):575-581.
[3]孫銳.知識型團隊動態能力構建、團隊體系模型與創新運作模式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7(6):64-69.
[4]李作學.論企業隱性知識的作用和挖掘途徑[J].科學學研究,2003(12):220-223.
[5]王連娟.隱性知識管理文獻綜述[J].情報科學,2006(4):636-640.
[6]梁林梅,孫俊華.知識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1-42.
[7]王舒,張香敏.隱性知識與導師制[J].遼寧教育研究,2005(1):73-75.
[8]姜珍珍.高校研究生團隊中隱性知識共享的障礙及對策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11):81-82.
[9]施琴芬·隱性知識主體風險態度的經濟學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3(2):80-82.
[10]網絡化學習與管理研究所[EB/OL].[2013-12-17].http:∥edu.nju.edu.cn/idlm/.
[11]太極學堂-U7[EB/OL].[2013-12-17].http:∥t.k12.com.cn/taijixuetang.
責任編輯 馮麗櫻
研究生團隊隱性知識共享的障礙與策略探析
——以N大學W研究所為例
高利華,梁林梅
Obstacles and Strategies of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in Graduate Team——A Case Study on the W Institute of N University
GAO Li-hua,LIANG Lin-mei/Nanjing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graduate team with shared tacit Knowledge can promote graduates growth and their research ability.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and the four factors of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and technology means,from which the previous researchers studied knowledge sharing,this paper integrated the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W Institute of N University,analyzed the obstacles of tacit knowledge sharing,and share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f it in respect of individual,team and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of graduate team.
graduate team;tacit knowledge;sharing
G424.1
A
2095-6576(2014)04-0097-04
2014-03-11
高利華,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網絡化學習與管理研究所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知識管理與數字化學習研究(850979303@qq.com);梁林梅,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網絡化學習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網絡課程、遠程教育研究。(lianglinmei@n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