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13年出版專業技術人員開始職業資格續展登記注冊工作,一些編輯因為繼續教育學時不符合要求未能如期參加續展登記注冊。文章針對繼續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認為編輯要高度認同繼續教育的重要性,把培訓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才能;繼續教育機構要淡化商業目的,切實提高培訓的實效性;上級主管部門要不斷完善政策規定。
[關鍵詞]繼續教育;續展注冊;職業資格;期刊編輯
[作者簡介]張雪梅,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
2011年3月國務院新修訂的《出版管理條例》53條以行政法規的形式確定了從事出版工作的編輯人員必須經過資格考試取得職業資格[1]。同時,國家對編輯人員的職業資格實行登記注冊管理。早在2009年5月,原新聞出版總署進行了首批登記注冊,轉眼3年期滿了,國家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發布了《關于做好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續展登記注冊工作的通知》(新出廳字〔2012〕565號),對登記注冊期滿3年并符合條件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續展登記注冊。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編輯看完文件也覺得自己基本符合續展條件,但是在提交材料時卻遇到了麻煩。上級主管部門在審查材料時發現很多編輯的繼續教育不符合規定要求,不能如期參加續展登記注冊。筆者對學術期刊編輯進行了調查,了解到他們在繼續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背后的原因。本文以學術期刊編輯作為受訓對象為例,探討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
一、職業資格續展登記注冊中編輯在繼續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2011年1月1日實施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新出政發〔2010〕10號)(以下簡稱《規定》)第7條指出:“出版專業技術人員每年參加繼續教育的時間累計不少于72小時。其中,接受新聞出版總署當年規定內容的面授形式繼續教育不少于24小時。其余48小時可自愿選擇參加省級以上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認可的繼續教育形式……”按說以上文件編輯都學習過,在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編輯一直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著各種繼續教育。但是對照續展注冊條件:每年72學時得有24學時必須為原新聞出版總署當年規定內容的面授培訓,剩下的48學時也要是省級以上(含省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認可的繼續教育活動。這48個學時也可以用其他形式的學習研究來折算,但每一項都有具體細致的規定。
在2009—2012年的三年時間里,編輯尷尬地發現自己的繼續教育存在各種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情況。一是學時分布不均。有的年份遠遠超過72學時,有的年份為0學時。二是證書不合要求。參加過很滿意的繼續教育培訓沒有獲得證書,有證書的培訓內容不在文件規定之內。三是沒有參加規定的面授培訓。有的編輯忙于工作,三年里竟然沒有參加過繼續教育面授培訓,結果48個學時可以用各種成果抵算完成,而規定的24小時面授培訓沒有完成。四是僅有面授培訓的24學時。編輯積極研究參加繼續教育學時的計算辦法,希望有機會找到彌補的途徑。有一部分編輯如愿以償,有的編輯在多達九條的抵算途徑里竟然找不到可以滿足的條款。
二、學術期刊編輯繼續教育培訓存在問題分析
1.主觀上對繼續教育不夠重視
第一,編輯認為繼續教育不是硬性要求,注冊登記不會較真。學術期刊編輯普遍學歷高,自身喜歡學習,他們除工作以外都有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但是他們對編輯繼續教育有自己的評判,從申報職稱到第一次登記注冊,有關部門對繼續教育材料審查很寬松。所以,編輯日常學習安排比較隨意,根據興趣出發學習,忽視證書、學時的要求,以為續展注冊時不會較真。
第二,編輯認為自己天天都在接受繼續教育,無須走形式主義。目前期刊編輯部門都面臨人員少、工作壓力大的問題。編輯每天忙于工作,還要自覺充電,如電腦作為工具時代新的排版軟件、新的在線審稿系統、新的查重查新系統等都需要學習。
第三,編輯認為做好期刊最能體現水平,對機械的繼續教育有一定程度的排斥。期刊編輯工作有自身的特點,做好一期期刊,需要從組稿、審稿、編輯、校對、發行等環節事無巨細地展開,不容許有任何差錯。在編輯看來做好期刊最能反映水平,對機械安排的繼續教育有排斥情緒。
2.繼續教育課程仿佛“雞肋”
第一,培訓目的商業化。從原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網站上可以看到2013年培訓計劃有31項,從國家到省級出版局都在舉辦繼續教育培訓班。一些社會培訓機構儼然看到了商機,它們打著政府機構的牌子,組織名目繁多的培訓考察。編輯部的郵箱里每天都能收到各類培訓通知。編輯時間寶貴,編輯部經費有限,根本無法參加鋪天蓋地的“產業化”培訓。
第二,培訓師資力量不強。繼續教育成為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續展登記注冊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使得繼續教育培訓任務突然增大。培訓部門沒有可以調動的師資力量,全靠臨時請專家。真正的專家都很忙,他們像明星一樣要看檔期。能夠請到的是經常合作的專家,他們年年來講,講來講去難免雷同。于是請一些官員解讀政策法規,這些官員更忙,沒有時間備課,就拿開會的發言稿應付。培訓師資力量不強導致培訓質量不高。
第三,培訓內容缺乏實效性。翻看編輯手上的繼續教育證書,就會發現每年的培訓同質化現象嚴重。一是培訓主體相同。二是培訓內容相同。編輯隊伍組成比較復雜,有科班出身,也有半路出家;有剛上崗的青年編輯,也有行將退休的老編輯。面對這樣的編輯群體,培訓方會認為眾口難調,受訓方會抱怨培訓非自己所需。于是,繼續教育機構最想尋找大眾都能接受的公共內容,殊不知這些內容沒有針對性,不能貼近編輯的實際需要,使培訓失去實效性。
第四,培訓成本成為編輯部不能承受的重。目前省新聞出版局下屬機構組織的繼續教育培訓時間長,時間集中,一般是一期培訓完成72學時。期刊編輯部的編輯都需要接受培訓,時間安排難以錯開。另外,培訓費用不斷上漲,編輯部本來經費不足,主辦單位在下撥經費時很少考慮編輯全員培訓。培訓的時間和經費成本成為編輯部沉重的負擔。
第五,網絡遠程培訓普及性不夠。原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開設了遠程教育系統,已有100多門網絡課程,2013年陸續增加50門以上新課程。授課教師既有行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又有其他行業和國外專家學者,課程力求解決實際問題。學習完成后在線考試,系統自動記錄學時,續展注冊時無須提供學時證明。這個做法本來很好,但是編輯不適應遠程學習,在平時緊張忙碌的工作之余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時間學習,而且學習還要購買學習幣,編輯不愿意嘗試。
三、開展行之有效的繼續教育培訓建議
1.提高編輯對繼續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我國出版業肩負著傳承優秀文化、傳播先進科學技術以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使命,這就對出版從業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編輯的繼續教育是對編輯不斷進行知識更新、擴充和提高的教育,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期刊編輯是集多學科、多專業知識于一體的職業,這就要求編輯隊伍必須能夠掌握新知識,學習先進的經驗,以提高期刊的時效性、前瞻性和效益性,使期刊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2]。主管部門可結合本次續展注冊登記工作的開展,讓編輯進一步明確“出版專業技術人員享有參加繼續教育的權利和接受繼續教育的義務”,從內心深處認同繼續教育培訓。
2.把培訓內容自覺內化為自己的才能
編輯的繼續教育制度是工作和學習有機結合的制度,編輯在工作一段時間以后最清楚自身的不足,通過學習能有效彌補這些不足。繼續教育是更新知識、提高技能的一個平臺,學習的內容是其他行家里手的實踐經驗。如果只是簡單聽聽,會覺得空洞乏味;如果能聯系自身的編輯經歷,有針對性地吸收,以學致用,以用促學,就可以將培訓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才能[3]。編輯參加繼續教育時要明確學習目的,自我提高要求,使參加繼續教育與做好本職工作相得益彰,使繼續教育培訓能夠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服務。
3.淡化培訓商業化目的
目前很多繼續教育機構在發布培訓通知時都自稱得到原新聞出版總署或省新聞出版局的備案,許諾參加培訓可以得到滿意的學時證明。細看五花八門的培訓通知,都把地點安排在遙遠的風景名勝區,培訓費用虛高,商業化目的明顯。面對年年要參加的全員培訓,期刊出版單位根本沒有足夠的經費讓編輯參加這樣的學習考察。建議各級繼續教育機構本著提高編輯素質的公益目的,降低成本,舉辦高效務實的培訓,以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編輯參加。
4.建立穩定的培訓師資隊伍
目前,原新聞出版總署建有教育培訓中心,能較高質量地開展培訓活動。但省級出版行政主管部門配有教育培訓中心的是極少數,承擔開展此項工作也確有難度。而各省出版協會等具有教育與培訓的服務職能,協會本身也聚集著一批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資深出版人,熟悉行業特點和發展動態,能夠從實際需要出發組織教學內容,便于與政府機構、院校專家、業界精英溝通和交往,聯合業內各種資源和教學力量。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應明確授權給這些協會,這也是出版業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有了具體明確的引領者,就方便建立穩定的培訓師資隊伍,從而保證培訓工作高質量地開展。
5.增強培訓實效性
一是讓編輯自行申報培訓需求,組織者有針對性地辦班。編輯可把自己想培訓的內容申報上去,由培訓機構根據內容組合開班,這樣可以開展分層分類培訓。只有培訓分層分類了,培訓才可能走內涵發展的道路[4]。二是每年面授培訓內容要求不雷同。同一培訓機構年年組織的培訓內容大同小異,影響了編輯學習的積極性。建議規定編輯在三年考核期里接受的培訓內容不得雷同,引導編輯從完成數量到追求質量。這也迫使繼續教育機構有良好的培訓計劃,有系統的培訓安排,用心做好培訓工作。
6.靈活借用三年周期里的學時
一般來說,編輯對職業生涯都有自己的規劃。如學歷不高的編輯準備進修提高;職稱不高的編輯積極積累成果準備晉升。編輯部一旦有編輯去進修或有其他安排,人力資源就很緊張,留守的編輯必須一心撲在工作上。這樣在某一年時間里就會錯過出版部門組織的規定時間的面授培訓。既然出版職業資格續展登記注冊以三年為一周期,就沒有必要以每年為單位時間進行考核。建議修改“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當年繼續教育學時超過72學時的部分,不順延至下一年度計算”的規定。
7.鼓勵編輯參加網絡遠程培訓
網絡培訓不僅節約時間和路費,而且可供選擇的課程很多,比較具有針對性。原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開設的遠程教育系統,設計和設想都很好,但是在期刊編輯中選擇網絡培訓的人數比例不高。建議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引導,特別是建議原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在推廣階段免掉培訓費用,讓廣大編輯自由進出網絡,隨心點擊課程,待條件成熟后再考慮收費。
總之,作為繼續教育機構要研究成人在職學習的特點,提供優質的培訓課程;作為受訓的編輯要明確學習目的,立足改善自身知識結構和能力,以適應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給編輯職業帶來的新變化;作為上級主管部門,要根據具體情況不斷完善政策規定。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國家用繼續教育的形式對編輯不斷進行培訓的根本目的。
[1] 國務院關于修改《出版管理條例》的決定[EB/OL]. http://www.gapp.gov.cn/govpublic/83/81285.shtml,2011-03-21.
[2] 陳麗華,王坤,等. 關于期刊編輯繼續教育必要性的探討[J]. 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6):70-72.
[3] 李崎鋼. 對編輯繼續教育的幾點想法[J].出版參考,2011(8):1.
[4] 趙曉東. 對編輯繼續教育問題的探討[J]. 成人教育,2011(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