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力婉
近期,西方學者在經濟學領域中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引發了一連串的熱議。前有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克迪所著的《21世紀的資本》,后有《第二次機器革命》?!兜诙螜C器革命》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埃里克·布萊恩約弗森和安德魯·麥卡菲所著,二人此前曾合著《與機器競賽》一書。本書問世以來,受到英美學術界的極大關注。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親自為此書撰寫書評,稱這是一部激動人心的作品。此外還有一大批重量級的人物,例如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H.薩默斯,谷歌首席經濟顧問哈爾·瓦里安,網景創始人馬克·安德森等人都高度肯定了此書的理論意義。
《第二次機器革命》一書用詳細的案例,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由數字技術所引發的變革圖景?!暗诙螜C器革命”是一個相對于“第一次機器革命”而言的概念。所謂“第一次機器革命”是指以蒸汽機為肇端的大機器時代。在“第一次機器革命”時代,所有的機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無比巨大,只有資本家才能擁有機器,從事自主生產活動?!暗诙螜C器革命”則是以計算機為肇端的小機器時代,所有的機器都朝著小的方向發展,甚至可以小到納米級,未來的機器不僅在體積上是小的,而且具有高度智能性。同時第二次機器革命的周期將以指數級的速度縮短,在未來一天中所產生的新技術,可能是過去幾年內的總和。
“資本”和“技術”是推動當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資本和技術始終處于一種極為微妙的狀態,既有相互促進,又有相互制約。一方面,沒有資本投入則沒有技術研發和技術市場化,但資本為了獲得利益的最大化,也會采取壟斷措施,人為遏制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引發社會資本結構的調整,產生新的資本家階級,例如比爾·蓋茨、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等。因此,想要真正理解當代經濟,必須從“資本”和“技術”兩方面入手。如果說《21世紀的資本》一書完美地詮釋了21世紀的資本,那么《第二次機器革命》一書則完美地詮釋了21世紀的技術。如果將兩部作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便是一部“21世紀的資本論”。
《第二次機器革命》的理論意義,不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它預示了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即將到來,為解決“勞動異化”,實現全人類的解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案?!皠趧赢惢笔邱R克思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石,馬克思的社會革命正是建立在“勞動異化”概念之上的。在《188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這個十分重要的哲學及社會學概念。所謂“勞動異化”是指人在勞動的過程中,自身的價值不但沒有增加,反而不斷地失去,最終成為自身勞動對象的奴隸。在馬克思看來,“勞動異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換而言之,大資本家在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后,用資本購買機器,從而固化了他們在生產領域的絕對地位,個體工人根本不可能和機器對抗,必然只能從屬于機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解放工人的唯一手段,就是推翻資產階級,奪取生產工具。同時,在馬克思所處的歷史階段,技術解構資本的作用并不明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資本的“幫兇”。技術極大地促進了資本的積累,技術擴大了貧富之間的差距。
二戰時期,技術在“異化”方面的消極性尤為明顯,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哲學家們開始反思技術異化問題,由此開啟了批判技術哲學時代。20世紀70年代,猶太哲學家君特·安德爾斯發表了《過時的人——兩次工業革命之批判》一書。在這部作品中,安德爾斯系統性地論述了技術異化問題。安德爾斯認為,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在商品面前感到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羞愧”。具體而言,人羞愧于自身在力量上無法超越機器,羞愧于外形上沒有機器完美,羞愧于沒有機器準確高效等。按照安德爾斯的說法,人已經過時了。在安德爾斯的書中,技術成為人類社會中的絕對霸主,人在和機器的競爭中毫無勝算可言。盡管在《第二次機器革命》中,兩位作者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即人類不可能超越機器,但在兩位作者看來,人完全沒有必要和機器去競爭。對于未來的人而言,應當思考的是如何與機器協作,尋找自身存在的價值。
在第一次機器革命時期,所有的機器可以歸結為力量型機器,機器所具有的力量是人不可能具備的,也是人不可能超越的。人在和機器的競爭中,總是充滿了挫折感、無力感和羞愧感。對于資本家而言,機器的價值遠遠超過工人,工人隨時隨地會被從生產線上替換下來。在生產的過程中,工人充滿了焦慮感,沒有絲毫的存在感。由于工人根本不占有機器,因此也不可能和機器建立起合作關系。而在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機器將全面替代人類工作,人將徹底退出生產領域。這種退出是全面性的,不僅是體力勞動者,也包括腦力勞動者,從理論上看,自動化機器可以從事一切工作,而且比人類做得更好。據書中描繪,一臺由軟件所控制的外科手術機器,將比一個具有幾十年從醫經驗的外科醫生更加準確、高效和安全。本書作者還預測,在未來的100年內,發達國家80%的人將不再需要工作,剩余20%的人將在機器的協助下,完成全部社會生產活動?;蛟S有人會問,剩余80%人口的生存問題,將如何解決呢?在本書中,兩位作者提出了全新的社會分配機制,例如提高最低保障,或是采取輪流工作制等措施。在自動化技術條件下,即便是一個沒有受到專業訓練的人,也可以在機器的協助下完成高難度勞動。因此,采取輪流工作制將是一個可行的方案。此外,隨著3D打印技術的發展,人可以自己生產自身所需要的產品,或是和他人交換產品。3D打印技術是一種基于納米材料的分子重構技術,從理論上而言,3D打印可以生產任何產品,3D打印技術將從根本上終結大機器大生產。據預測,未來普通3D打印機的售價,為幾百美元,完全可以滿足一般人的物質需求,3D打印也從根本上終結了資本在生產領域中的主導地位。對于一個普通人而言,占有機器不存在任何困難,而且人和人在技術上的差異將消失,人和人將在最大限度上實現平等,人將主導生產活動。由于人占有了機器,人將和機器形成協作關系,由此馬克思時代的“勞動異化”問題,也將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對于當代中國而言,此書所具有的現實意義非常明顯。首先,從經濟角度來看。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經濟轉型時期,如何保持高速增長、高質量增長、可持續增長是當前最主要的問題。此書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案。數字技術不僅是一種將現有商品數字化的技術,更是一種將現有經濟數字化的技術。西方經濟已經進入全方位的數字化時代,也就是所謂的大數據時代。基于大數據政府或企業可以更為精確地預測市場需求,以此調整生產結構,從而有效地避免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換而言之,大數據將帶來一個2.0版本的計劃經濟體制。作為一個從計劃經濟體制中走出來的國家,我們可能更多體會到的是計劃經濟的弊端,但是在數字技術的修正下,我們將能認識到它的益處。其次,從社會層面上來看。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民的物質需求很大,僅僅依靠傳統生產模式,很難滿足如此巨大的需求。同時,我國又是一個老齡化國家,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如果能夠利用好數字技術,由數字技術所帶來的技術紅利將有效地彌補人口紅利赤字。最后,從政治層面上來看,發展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科技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贝藭鴱募夹g角度,向我們詮釋了西方社會發展的過程。在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性上,我們應當重視科學技術的力量,依靠科學技術推進社會進步。
此外,我國應當積極發展創新技術,打破資本主義國家對于新技術的壟斷。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必將面臨西方技術強國所引發的技術沖擊。正如此書作者所預測的那樣,由數字技術所引發的經濟革命將是前所未有的,它影響的范圍將是全球性的。現有的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都將被徹底變革。正如弗里德曼所言“世界是平的”,誰都無法預測,下一個經濟增長點將會出現在什么地方,機遇對于全世界而言都是平等的。數字技術將拉平東西方在資本上的差距,西方國家不可能繼續利用資本來掌握世界的主導權。因此,我們必須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創新技術,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偠灾?,數字技術將是引導未來世界變革的核心力量,我們應當充分重視這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