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荷納
說起古希臘,它似乎一直陪伴著我們,即便是在公元21世紀,在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把希臘最后的權杖交給屋大維的2000多年后,我們依然受到了古希臘人諸多成就的影響。雅典戲劇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演,奧運會每4年舉辦一次,新的建筑不斷重現(xiàn)多利斯和愛奧尼亞柱式,哲學家們依然在以蘇格拉底式的對談爭論善與美。雖然形式可能改變,但是自由、英雄主義、崇尚運動、追求個性和好學求知等古希臘價值觀依然是現(xiàn)代西方社會的核心。《在大英博物館讀古希臘》為“世界著名博物館之旅系列”之一。古希臘最著名的成就不僅在于它輝煌的建筑、藝術和戲劇,其民主體制的建立和邏輯原則的發(fā)展也令人驚嘆不已,它的遺產(chǎn)至今仍影響著世界。
從“重識古希臘”到“昔日重現(xiàn)”
本書以“重識古希臘”開篇,結合來自大英博物館珍貴的希臘藏品描述——小到最普通的織機垂重石,大到被稱為“第一臺計算機”的導航裝置及帕提儂神廟的大理石雕,向讀者展示了希臘文明的獨特成就及希臘文化的原創(chuàng)性。
作為本書的責編同時也是第一位讀者,我跟隨著書中的文字領略了大英博物館里的著名藏品,包括一系列希臘文物和它們的歷史、文明:從青銅時代的希臘到希臘的復興,城邦和家庭生活,宗教、神祇和英雄,音樂、舞蹈、戲劇、體育和馬術比賽,海外的希臘人,再到希臘化時代的王權、城市、藝術和生活,最后以“昔日重現(xiàn)”收尾。一切希臘文明仿佛展現(xiàn)在我面前,不得不佩服作者文字功底之深厚、思路之巧妙。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古希臘城邦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介紹,而這背后其實是男人的世界和婦女生活的縮影。競爭性城邦體制的弊端之一是希臘城邦之間幾乎常年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戰(zhàn)爭涵蓋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神廟和壁畫的圖案、劇院里演出的悲劇、交際酒會上吟唱的歌曲……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了解到,其實婦女在從生到死的生命輪回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平衡視角下的希臘文明
與一些局限于現(xiàn)代希臘政治范疇的研究不同,本書涵蓋了青銅時代到羅馬征服期間的整個希臘世界,所以有些內(nèi)容涉及傳統(tǒng)意義上希臘本土以外的地域。同時,本書旨在闡述希臘文明的獨特成就,而非像同類書籍一樣重述古希臘歷史。
雖然許多同類作品都重在突出希臘文化的原創(chuàng)性和獨特性,但本書嘗試以一種更為平衡的視角,承認古希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鄰近文明如古近東、中東和埃及的影響。比如,在談到克里特島米諾斯文明的時候,對島上宮殿式建筑群功能的探討存在爭議——它們是王宮,是行政/物資分配中心,還是宗教圣地?答案可能三者皆是,因為古近東的宮殿群就同時具有這三種功能,在大約公元前2000年,建筑師們在設計克里特島上的建筑時,可能就受到了古近東建筑的啟發(fā)。通過貿(mào)易和殖民,巧取與豪奪,古希臘人再次與古近東和埃及的更發(fā)達文明建立了聯(lián)系。這些地區(qū)的精美藝術品對他們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藝術形式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例如,雖然希臘文化中禁止女性裸體,但一些最早的希臘女性雕像卻是裸體的。這些早期的雕像通常由進口象牙制作而成,明顯以古近東的生育女神阿斯塔蒂為原型,并可能是性與愛之女神阿佛洛狄忒最早的希臘形象。
大英博物館藏品重現(xiàn)
本書的另一大特點是收錄了大量插圖,這些插圖來自大英博物館的著名藏品,小到最普通的織機垂重石,大到帕提儂神廟的大理石雕,它們不僅為作者的寫作帶來了很多靈感,而且讓讀者在了解古希臘文明的同時,能欣賞到不同藏品的由來及它們背后的歷史。例如,在介紹古希臘的家庭生活時,作者就使用了大量藏品的插圖來說明古希臘的服飾和藝術、婚姻與家庭、節(jié)日和葬禮等。當然,如果讀者對書中展示的希臘藝術和建筑作品感興趣,可以查閱參考書目,找到更多實例。不過,最好的方式是去那些博物館和遺址親身感受。
伏爾泰說過,“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相信這本書能成為大家了解古希臘歷史和文明最好的朋友。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