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蕊
摘 要:位于北京市宣武區珠市口大街附近的“西草市”街,由于獨特的戲曲環境,戲曲服裝行業逐漸在此集聚,形成了“戲曲服裝一條街”。但是,隨著時代變遷,這條戲曲服裝街已逐漸走向了沒落。本文以“西草市”街的變遷為切入點,折射出現今的戲曲服裝行業的現狀,以及分析現狀背后的原因。
關鍵詞:戲曲服裝;“西草市”街;京繡;京劇
中圖分類號:J8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9-0023-01
一、為何戲裝店聚集在西草市
在說明戲裝店為何聚集在西草市之前,需要說清楚的是西草市所在的宣南地區的戲曲環境。
首先,宣南地區有獨特地文化環境。宣南,是一個文化上的概念,大致指的是兩區合并前宣武區的范圍。早年間說: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不離百順韓家潭,說的是梨園行唱戲的名角住在八大胡同中的百順胡同的和韓家胡同的多。乾隆時期,四大徽班進京,當時的四大徽班均落戶在了宣南地區。最先進京的三慶班住進韓家潭;以后,四喜班住進了陜西巷,和春班住進了李鐵拐斜街,春臺班住進了百順胡同。據西城區首次摸底,將這一數字提升到了112處。而這個數字背后所反映的是:絕大多數的京劇名伶居住在了宣南地區。像是輝煌時期的四大須生、四大名旦均在此處居住過。
其次,宣南地區有眾多的戲園子。這和一項規定有關:清朝禁止內城開設戲園子。于是,戲園子只能開在外城。外城的前門因與六部相近,并且周圍多會館,商人密集,因此從這里開始蔓延。逐漸的,處于外城的宣南地區戲園子多了起來?!白?910年至1935年,天橋陸續建起戲園子20余家”。
眾多的戲園子吸引著名伶、戲班在宣南地區演出、駐扎,而越來越繁榮的演出市場推動著更多戲園子的修建、繁榮。于是,宣南地區,名副其實成為了梨園圣地。
二、西草市街前世今生
在西草市,唯一的國營服裝廠——北京劇裝廠,是整條街規模最大的制作戲曲服裝的店面。文革后,戲裝廠的一些職工,以及外來的一些做戲裝的人員在此處聚集,逐漸形成了西草市劇裝一條街的局面。在輝煌時,曾經西草市街東西兩側以及臨前門大街的外側街道均有許多訂做戲裝的攤位。
在上世紀90年代中葉,對前門大街、西草市大街進行了拆遷改造。原先臨前門大街和西草市街西側的服裝店,已全部搬走,成為地鐵8號線工地以及前門大街馬路擴展后的一部分。并且即便是東側,東側南段也已全部變為民居,只有東側北段聚集著戲裝店。
西草市街自北向南,有店名的戲裝店為:三友戲裝店、北京戲裝廠、百花戲裝廠、義豐劇裝、久春戲裝店、京藝中原、采韻戲衣莊、廣安劇裝、昌德藝苑、京徽寶戲裝店、勝利春劇裝、金穗坊。還有兩家店并未標出店名,合計共14家。
在這條街中,“久春”戲裝店時間最久,與“三順”、“雙興”、“德光”并成為四大戲衣莊,成立于清朝末年。之后被張濟民”父親盤下經營。1956年公私合營,“久春”歸入戲劇生產合作社。上世紀90年代,張濟民夫婦讓“久春”重新開張,一直傳到今天。
北京戲裝廠是這條街最大的戲裝廠,也是唯一的國營戲裝廠,位于西草市胡同北口、半壁店與西草市交匯處。原先,戲裝門市店邊上的樓房也為戲裝廠使用,但現已出租變為一個賓館。在與西草市相接的半壁店內,有北京戲裝廠的辦公人員,并無戲裝制作車間。
搬離西草市的戲裝店,一部分店面并未消失,而是搬到了其他地區。比如桂記等幾家店搬到了天橋地區。相比于西草市那邊是有優勢的。比如說在這附近有天橋劇場、德云社等演出場所,而且天橋的知名度要比西草市的知名度高很多。和其他的傳統藝術聚集在一起,再加上政策的支持,會帶來更多的市場的。
三、西草市因何沒落
毋庸置疑,戲曲服裝制作的手藝在走下坡路。比如做一件蟒,確定了樣式之后,在蠟紙上畫樣子,然后用特殊東西將圖案刷到布上,送到郊外或者外地的繡娘手中刺繡,繡好后進行剪裁縫制。在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便是刺繡這塊。京劇服裝用的是京繡,現在做京繡的活,無論是西草市還是北京其他地區戲裝店,大多送到郊外或者外地去刺繡。伴隨著京繡老手藝第二代第三代人的相繼去世,出現了斷檔的現象。并且因為刺繡工期長、收益少,越來越少的人從事這行業,這門手藝在走下坡路,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戲曲表演行業呢?戲曲服裝從形式上有變化,從本體上提升,是因為有流派。流派都會有自己私房的行頭,好多服裝都是根據流派傳下來。文革后、八九十年代,京劇蕭條,戲曲服裝特別是京繡服裝也會退化。京劇衰弱,因為新的流派不再產生了,京劇服裝新的樣式就沒有產生。
新陳代謝是任何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走過繁華時期的戲曲服裝行業,最終也會走向消亡。有人說讓體體面面地走進博物館吧,這樣能把輝煌留下。我不贊成這樣的說法。時間會將輝煌的事發酵得更輝煌,而那些輝煌之后的強弩之末,終將留下的只是一個數字。我只能祈禱,戲曲服裝行業,能像元雜劇、明雜劇一樣,雖然消失了,但是為新的藝術形式產生充當一塊強有力的奠基石。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宣武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宣南文史》。
作者簡介:
宋 蕊(1993-),女,北京人,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2012級本科生,廣播電視新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