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話劇始于校園,是學生在大學校園舞臺上由學生演員以對話和動作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為學生觀眾當場表演故事情節的一門綜合性藝術。一種戲劇形式,包括兩個重要組織部分,其一,舞臺演出的戲劇文學是學生自由參與創作的,以校園學生生活為題材;其次創造舞臺形象是學生實驗性的表演藝術,反映大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校園話劇在高校中開展藝術活動的創作題材豐富多彩,表演的形式也各具特色,題材多樣化與自主創編的表演效果為大學生帶來了無盡的創作空間,其創作題材與表演的實際效果到底怎樣還有待專家學者們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校園話劇;創作題材;表演效果
中圖分類號:J8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9-0026-02
一、前言
1907年中國留學生在東京上演了自己創編的《黑奴吁天錄》,標志著中國話劇的誕生。中國的話劇始于校園,如全國一流北大、清華、復旦、同濟、武漢大學等重點大學都擁有校園劇社。很多大學校園劇社,如北師大的北國劇社、北理工的太陽劇社都已成為校園里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中國話劇的搖籃是朝氣蓬勃、自由開放的高校校園,話劇這種高品位、高層次、高質量的獨特舞臺藝術活動初始源于校園藝術文化,在質樸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和充滿激情活力的校園青春氣息中得以繁盛。
校園話劇是指學生在大學校園舞臺上由學生演員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為學生觀眾當場表演故事情節的一門綜合性藝術。校園話劇作為二度創作藝術這種非盈利的一種戲劇形式,包括兩個重要組織部分,其一,舞臺演出的戲劇文學是學生自由參與創作的,以校園學生生活為題材;其次創造舞臺形象是學生實驗性的表演藝術,反映大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創作題材與表演效果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二、創作題材類型
(一)效仿經典題材模式進行變體
校園話劇劇本創作者基本上是大學生,校園話劇形式包含著各種內容的作品,許多學生社團招募新生后往往要進行創編,一般都有經典劇本作為本社團保留劇目提供給他們,如 《茶館》、《雷雨》、《浮士德》、《第十二夜》等經典話劇,鑒于學生的個體風格和主導人員的偏好不同,劇本在排練過程中往往和原作品會有差異,有的面目全非,經典的作品在演繹過程中不斷改編變體,形成學生主觀意愿的經典作品,效仿經典題材模式進行變體已成大學生話劇社一種創作的基本手法。
(二)獨創思維模式創作實驗話劇題材
校園劇本沒有成型的劇本,與傳統劇本明顯的不同,固定的人物十分模糊,有的根本就沒有,主題思路不清晰,一個構思就可以進行創編,最初可能只有不成形的想法,情節與細節十分含糊,都是在排練的過程中反復推敲,一起討論出大致的發展方向,慢慢推敲成型的。提煉主題、選取素材、劇本構思、表現手法、表演技巧等多方面是在“理論一實踐一再提煉一再實踐”的話劇排演模式中產生的,大學生話劇理論指導作用并不是通過戲劇理論課和話劇創作專題講座實現的,而是在排演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和編演水平。
(三)“評論會”或“話劇沙龍”實現校園小品創作題材
小品脫胎于曲藝,說唱逗捧是這種小品的主要形式。話劇小品是小品的另一種形式,唱的形式不多,以說為主也有逗捧場景。校園小品就借鑒這種模式,但形成來源于主要是學生生活。校園小品短劇指學生自創的反映校園生活或社會熱點焦點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學生根據自己對校園和社會各種現象、熱點焦點問題的捕捉和思考,創作出劇本初稿。校園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學院社團活動形式多樣,好的劇本在演出后,同學們會經常聚集在一起進行評論,進而形成“評論會”或“話劇沙龍”形式,在這個空間學生們暢所欲言,想象豐富,打破戲劇原有模式,以感性認識為創作主流實現小品創作題材,校園中自創的小品短劇廣受學生們的好評。
(四)受后現代荒誕派戲劇影響派生新奇作品
校園話劇創作也帶有一種時代氣息.受現代思潮的影響塑造出了大量新奇的作品。當代以各種前衛姿態出現的新式話劇題材,如計算機、網絡、動漫、太空、穿越、克隆等領域都成為學生創作表現題材。這種題材擴寬了演員的行動表演,將校園話劇同社會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后現代荒誕派戲劇形式在校園文化渲染下派生出具有校園風格的與時代并行的新奇文藝作品。
(五)大學生心理困惑形成校園心理劇
一項針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如下:
據調查17%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困擾大學生的四大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交際困難、學習就業壓力大、戀愛情感波動、人格缺陷。自豪感與自卑感的矛盾沖突,強烈交往的需要與孤獨感的矛盾沖突,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等一系列問題為校園心理劇創作提供了素材,為在校大學生解開心理困惑提供了窗口,搜集素材、明確主題、場景設置、劇本的完成都來源于學生們自己心靈深處的感受,在校園劇中刻畫學生感情生活的真實寫照更受廣大學生的歡迎,也更能體現校園生活中大學生的現實狀況,有利于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矛盾。
(六)高校橫向聯合的新形勢形成融合性話劇
融合性的演出是校園話劇近年來新的發展方向,是各高校在堅持獨立創作的同時開始的一種交流表演活動,好的話劇在交流過程中開始成為幾個高校戲劇組織共同的產物。更重要的是融合性的演出極大地豐富了獨立創作的空間,同時也提高了表演技能和管理水平。例如臺灣當代頗具影響的話劇《暗戀桃花源》,這是一出既遵循“三一律”又打亂時空編排代表話劇最新走向的劇目。對學習和愛好文學的學生來講,知曉“三一律”是從文學知識的角度學習,而參與排演與觀賞則是從藝術實踐和臨場感受的角度去把玩歷練。各高校劇社之間相互交流、相互觀摩、相互品評、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共同學習的這個過程,促進了大學生們敏銳多思的頭腦及激情創作表現欲望,大大提高了高校話劇社創作表演中審美能力。
三、表演效果的不足表象
話劇本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應該說是缺一不可。大學生劇社創作涉及經典話劇、實驗話劇、新式話劇和校園小品短劇等,從現實生活到跨越時空的幻想;從寫學校生活到社會問題劇;從表揚好人好事到創造人物形象;從展覽事件到事件的矛盾沖突;既有描寫英模事跡也有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創作的知識、創作的技巧、創作的題材向真正的藝術創作層次邁進,其高校劇社在選取題材的同時對演出的效果也具有不同層度的體現,效果好壞褒貶不一,表演效果的不足表象如下:
(一)舞臺性不強
話劇演出是借助于舞臺來實現的。大學校園話劇演出的劇本創作各種樣式,手法上融合了象征主義、表現主義、荒誕手法及后現代主義創作特點,演員表演劇情往往在題材上比較狹隘,立足點不高,追求形式多樣性,不能伸層次思考生活的含義,當代青年所賦予的社會責任感不明顯,觀眾不能從多個角度找到不同層面的共鳴全面透徹的欣賞劇情。
(二)直觀性不強
演員的行動是話劇的基礎,以演員的姿態、動作、化妝、服飾等手段進行人物塑造為主要手段;表演是戲劇活動的中心環節,對話、獨白等通過演員的表演,直接作用于觀眾的視覺和聽覺,給觀眾以主體的形象感;校園劇社學生思想活躍,但缺少了控制力,激情演繹往往和劇情有差距,內心的真誠表達不能顯現,對創作的人物構思把握不是十分準確,不能從觀眾的感受充分考慮劇情發展。演員的姿態、動作、對話、獨白等表演功底十分薄弱,化妝、服飾等手段進行人物造型還處于摸索階段,因此,觀眾能直接觀賞到劇中人物對構思有選擇性地進行梳理、簡化或強調的情景不多,直觀性不強。
(三)綜合性不強
話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其特點是與在舞臺塑造具體藝術形象、向觀眾直接展現社會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適應的。校園劇社學員從步入表演開始就是效仿劇情及人物表演,簡單復制經典、模仿經典,對校園劇作品創作思維能力與個人潛在的藝術力融合不夠,表現個人欲望強烈,契合校園文化的精神特質較少,人物表現單一,單純表現先鋒、反叛、宣泄,一味追求時尚,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和信念與時代精神不相符合,青年群體效應不夠完善,綜合性不夠凸顯。
(四)對話性不強
戲劇的語言風格表現為詩意的語言、極簡的語言、詼諧的語言。話劇區別于其他劇種的特點是通過大量的舞臺對話戰線劇情、塑造人物和表達主題的。故事的人物設定、特定時空環節中有人物獨白,有觀眾對話,帶有象征和隱喻的敘事則通過旁白現幕間的轉換,是戲劇獨特的的語言風格。校園劇社中,學生們對經典話劇了解不深,很少有大學生感興趣,里面經典的對話語言不能深入探討,創作的校園劇本也只是摸索階段,喜歡“先鋒”話劇,并且都是各自為營,沒有比較沒有鑒別,掌握對話技巧、把握語言風格不夠全面,對話性不夠強。
四、總結
校園話劇的發展要依托話劇藝術本質的發展規律,要重視話劇藝術的理論知識,側重于對教育改革的促動,加強美學觀念和文學思潮,將劇本付諸舞臺形象,以演員表演為中心環節,以自己的身體語言為創作工具,同主題產生思想感情,去塑造人物、展示生活,將話劇內容傳達給觀眾,為校園話劇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校園話劇在高校中開展藝術活動的創作題材豐富多彩,表演的形式也各具特色,題材多樣化與自主創編的表演效果為大學生帶來了無盡的創作空間,其創作題材與表演實際效果到底怎樣還有待專家學者們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李康.電視表演藝術[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2]杜湖湘、饒平山.藝術概論[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彭維熹.試論在高校開展話劇藝術活動的意義與價值[M].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
[4]韓菁.校園心理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M].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
作者簡介:
吳小麗(1971- ),女,漢族,湖北洪湖人,學士學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表演。
課題項目:本文系湖北省職教學會2013年度科學研究課題“話劇社團教學與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ZJGB201308) 的階段性成果。
話劇本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應該說是缺一不可。大學生劇社創作涉及經典話劇、實驗話劇、新式話劇和校園小品短劇等,從現實生活到跨越時空的幻想;從寫學校生活到社會問題劇;從表揚好人好事到創造人物形象;從展覽事件到事件的矛盾沖突;既有描寫英模事跡也有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創作的知識、創作的技巧、創作的題材向真正的藝術創作層次邁進,其高校劇社在選取題材的同時對演出的效果也具有不同層度的體現,效果好壞褒貶不一,表演效果的不足表象如下:
(一)舞臺性不強
話劇演出是借助于舞臺來實現的。大學校園話劇演出的劇本創作各種樣式,手法上融合了象征主義、表現主義、荒誕手法及后現代主義創作特點,演員表演劇情往往在題材上比較狹隘,立足點不高,追求形式多樣性,不能伸層次思考生活的含義,當代青年所賦予的社會責任感不明顯,觀眾不能從多個角度找到不同層面的共鳴全面透徹的欣賞劇情。
(二)直觀性不強
演員的行動是話劇的基礎,以演員的姿態、動作、化妝、服飾等手段進行人物塑造為主要手段;表演是戲劇活動的中心環節,對話、獨白等通過演員的表演,直接作用于觀眾的視覺和聽覺,給觀眾以主體的形象感;校園劇社學生思想活躍,但缺少了控制力,激情演繹往往和劇情有差距,內心的真誠表達不能顯現,對創作的人物構思把握不是十分準確,不能從觀眾的感受充分考慮劇情發展。演員的姿態、動作、對話、獨白等表演功底十分薄弱,化妝、服飾等手段進行人物造型還處于摸索階段,因此,觀眾能直接觀賞到劇中人物對構思有選擇性地進行梳理、簡化或強調的情景不多,直觀性不強。
(三)綜合性不強
話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其特點是與在舞臺塑造具體藝術形象、向觀眾直接展現社會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適應的。校園劇社學員從步入表演開始就是效仿劇情及人物表演,簡單復制經典、模仿經典,對校園劇作品創作思維能力與個人潛在的藝術力融合不夠,表現個人欲望強烈,契合校園文化的精神特質較少,人物表現單一,單純表現先鋒、反叛、宣泄,一味追求時尚,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和信念與時代精神不相符合,青年群體效應不夠完善,綜合性不夠凸顯。
(四)對話性不強
戲劇的語言風格表現為詩意的語言、極簡的語言、詼諧的語言。話劇區別于其他劇種的特點是通過大量的舞臺對話戰線劇情、塑造人物和表達主題的。故事的人物設定、特定時空環節中有人物獨白,有觀眾對話,帶有象征和隱喻的敘事則通過旁白現幕間的轉換,是戲劇獨特的的語言風格。校園劇社中,學生們對經典話劇了解不深,很少有大學生感興趣,里面經典的對話語言不能深入探討,創作的校園劇本也只是摸索階段,喜歡“先鋒”話劇,并且都是各自為營,沒有比較沒有鑒別,掌握對話技巧、把握語言風格不夠全面,對話性不夠強。
四、總結
校園話劇的發展要依托話劇藝術本質的發展規律,要重視話劇藝術的理論知識,側重于對教育改革的促動,加強美學觀念和文學思潮,將劇本付諸舞臺形象,以演員表演為中心環節,以自己的身體語言為創作工具,同主題產生思想感情,去塑造人物、展示生活,將話劇內容傳達給觀眾,為校園話劇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校園話劇在高校中開展藝術活動的創作題材豐富多彩,表演的形式也各具特色,題材多樣化與自主創編的表演效果為大學生帶來了無盡的創作空間,其創作題材與表演實際效果到底怎樣還有待專家學者們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李康.電視表演藝術[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2]杜湖湘、饒平山.藝術概論[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彭維熹.試論在高校開展話劇藝術活動的意義與價值[M].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
[4]韓菁.校園心理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M].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
作者簡介:
吳小麗(1971- ),女,漢族,湖北洪湖人,學士學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表演。
課題項目:本文系湖北省職教學會2013年度科學研究課題“話劇社團教學與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ZJGB201308) 的階段性成果。
話劇本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應該說是缺一不可。大學生劇社創作涉及經典話劇、實驗話劇、新式話劇和校園小品短劇等,從現實生活到跨越時空的幻想;從寫學校生活到社會問題劇;從表揚好人好事到創造人物形象;從展覽事件到事件的矛盾沖突;既有描寫英模事跡也有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創作的知識、創作的技巧、創作的題材向真正的藝術創作層次邁進,其高校劇社在選取題材的同時對演出的效果也具有不同層度的體現,效果好壞褒貶不一,表演效果的不足表象如下:
(一)舞臺性不強
話劇演出是借助于舞臺來實現的。大學校園話劇演出的劇本創作各種樣式,手法上融合了象征主義、表現主義、荒誕手法及后現代主義創作特點,演員表演劇情往往在題材上比較狹隘,立足點不高,追求形式多樣性,不能伸層次思考生活的含義,當代青年所賦予的社會責任感不明顯,觀眾不能從多個角度找到不同層面的共鳴全面透徹的欣賞劇情。
(二)直觀性不強
演員的行動是話劇的基礎,以演員的姿態、動作、化妝、服飾等手段進行人物塑造為主要手段;表演是戲劇活動的中心環節,對話、獨白等通過演員的表演,直接作用于觀眾的視覺和聽覺,給觀眾以主體的形象感;校園劇社學生思想活躍,但缺少了控制力,激情演繹往往和劇情有差距,內心的真誠表達不能顯現,對創作的人物構思把握不是十分準確,不能從觀眾的感受充分考慮劇情發展。演員的姿態、動作、對話、獨白等表演功底十分薄弱,化妝、服飾等手段進行人物造型還處于摸索階段,因此,觀眾能直接觀賞到劇中人物對構思有選擇性地進行梳理、簡化或強調的情景不多,直觀性不強。
(三)綜合性不強
話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其特點是與在舞臺塑造具體藝術形象、向觀眾直接展現社會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適應的。校園劇社學員從步入表演開始就是效仿劇情及人物表演,簡單復制經典、模仿經典,對校園劇作品創作思維能力與個人潛在的藝術力融合不夠,表現個人欲望強烈,契合校園文化的精神特質較少,人物表現單一,單純表現先鋒、反叛、宣泄,一味追求時尚,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和信念與時代精神不相符合,青年群體效應不夠完善,綜合性不夠凸顯。
(四)對話性不強
戲劇的語言風格表現為詩意的語言、極簡的語言、詼諧的語言。話劇區別于其他劇種的特點是通過大量的舞臺對話戰線劇情、塑造人物和表達主題的。故事的人物設定、特定時空環節中有人物獨白,有觀眾對話,帶有象征和隱喻的敘事則通過旁白現幕間的轉換,是戲劇獨特的的語言風格。校園劇社中,學生們對經典話劇了解不深,很少有大學生感興趣,里面經典的對話語言不能深入探討,創作的校園劇本也只是摸索階段,喜歡“先鋒”話劇,并且都是各自為營,沒有比較沒有鑒別,掌握對話技巧、把握語言風格不夠全面,對話性不夠強。
四、總結
校園話劇的發展要依托話劇藝術本質的發展規律,要重視話劇藝術的理論知識,側重于對教育改革的促動,加強美學觀念和文學思潮,將劇本付諸舞臺形象,以演員表演為中心環節,以自己的身體語言為創作工具,同主題產生思想感情,去塑造人物、展示生活,將話劇內容傳達給觀眾,為校園話劇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校園話劇在高校中開展藝術活動的創作題材豐富多彩,表演的形式也各具特色,題材多樣化與自主創編的表演效果為大學生帶來了無盡的創作空間,其創作題材與表演實際效果到底怎樣還有待專家學者們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李康.電視表演藝術[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2]杜湖湘、饒平山.藝術概論[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彭維熹.試論在高校開展話劇藝術活動的意義與價值[M].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
[4]韓菁.校園心理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M].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
作者簡介:
吳小麗(1971- ),女,漢族,湖北洪湖人,學士學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表演。
課題項目:本文系湖北省職教學會2013年度科學研究課題“話劇社團教學與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ZJGB201308) 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