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盛國民
(2013年12月10日)

2010年,經國務院同意,國土資源部正式啟動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河南各地按照國家統一部署,解放思想、探索創新,扎實開展創建活動,涌現出一批模范典型,為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創造了先進經驗。
(一)創建活動站位高。省委、省政府和各市、縣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建立健全了省、市、縣三級政府領導體系,并將創建活動納入政府工作責任目標。我省主動提升創建標準,將全省158個縣(市、區)全部納入創建范圍。各級政府以開展創建活動為契機,進一步落實和強化節約集約利用的政策措施,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意識不斷增強、能力顯著提升、效果日益顯現。
(二)創建活動理念新。我省始終堅持把創建活動作為加快資源利用和管理方式轉變的重要平臺,著力在機制創新上下功夫。一是突出抓好產業集聚區這個載體。引導工業項目、招商引資項目集中落戶產業集聚區,促成了產業集聚區規劃與土地規劃、城市規劃“三規合一”,實現了企業(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二是健全節約集約監督管理機制。省政府專門出臺文件,對城市和建制鎮人均建設用地控制面積作出明確規定,對產業集聚區投資強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等提出具體要求。各地對土地供應總量、結構、價格、區域分布和開發利用情況進行了實時動態監測,建立健全了“批前早介入、批中嚴把關、批后重監督”的全程監管機制。三是鼓勵各地探索節約集約新路子。如:濮陽市構建“生態立體創建”模式,政府設立節約集約生態環境獎;長葛市實行獎勵政策“五優先”,量化措施推進政策落實;西峽縣推進山地整治,致力打造“工業梯田”;臨潁縣建立了招商引資和項目供地捆綁機制;葉縣開展貧礦開發利用,提升礦產資源回采率和綜合利用水平。
(三)創建活動效果好。創建活動開展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更加重視,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社會共識進一步形成,各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和綜合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能力明顯增強。如:鶴壁市山城區規劃建設了高新型、節能型、環保型、生態型的中小企業創業園,提高土地利用率,節約國有建設用地1500余畝;漯河市召陵區建成4層以上標準化廠房92萬平方米,在建23萬平方米,節約用地2000余畝;輝縣市對城區24個村莊中19個“城中村”進行改造,預計盤活存量土地2600多畝,處置閑置土地1465畝;盧氏縣積極開展多金屬資源綜合利用,被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確定為首批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成為全省首個國家級稀有稀土類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
節約集約利用好有限的國土資源,不僅是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的重要職責,更是各級黨委、政府乃至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一)深入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貫徹落實中央要求的重要舉措。2005年,中央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2007年,中央將節約資源列為基本國策。黨的十八大將全面推進資源節約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健全資源節約利用體制機制。我們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增強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二)深入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保障河南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我省正在大力實施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大國家戰略,以產業集聚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實驗區、中心商務區和特色商業區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進一步加快。2012年底,我省城鎮化率為42.42%。按照我省提出的2015年城鎮化率達到48%、2020年達到58%的目標,城鎮工礦用地需求量將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剛性增長。要保障發展,只有從節約集約利用上想辦法、找出路。
(三)深入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解決資源突出問題的迫切需要。當前我省資源利用結構與布局還不盡合理,資源利用方式仍然比較粗放,許多地方還不同程度存在閑置浪費現象。全省開展的治理囤地圈地違規用地土地閑置浪費專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遺留問題仍然不少,目前尚有批而未征土地16.08萬畝、征而未供土地12.52萬畝、供而未用閑置土地3.12萬畝、違規用地5.59萬畝沒有處置到位。這些都需要我們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去解決。
面對基本國情省情不可改變、發展階段不可逾越、生態文明必須推進的現實狀況,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只有在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實現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中開辟新的空間。
(一)轉變資源利用和管理理念。針對日益復雜嚴峻的資源形勢,必須從單純的資源供應向提供資源保障和高效集約利用資源并舉轉變,牢固樹立“要想多用地、必須用好地”的理念,全面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水平。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地一定要把資源節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充分認識資源承載力有限的基礎上,把資源高效與循環利用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研究推動資源利用機制創新,以較小的資源消耗來主動調控社會經濟發展,徹底改變資源浪費和低效利用的現狀。在保護資源的前提下,實現資源的高效開發、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和集約利用,為我省科學發展和中原崛起提供支撐。
(二)強化節約集約共同責任。要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國土資源管理新格局。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主動作為,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助手,力爭把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把相關指標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重點工作安排。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研究制定具體方案,做到工作有目標、有部署、有檢查,確保各項節約集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完成“十二五”時期單位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下降31%、礦產資源總回收率提高3%~5%的目標任務。
(三)改進規劃管控和計劃調節。要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保全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建設用地總規模不突破。要進一步強化規劃的調控作用,改進土地利用方式,合理調整用地結構和布局,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盡可能少用地、用劣地,逐步實現項目用地由粗放型向節約集約型轉變。要加強和改進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數量和占用耕地數量,降低經濟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過度消耗。要實行有保有控的產業用地政策,優先安排民生項目用地,合理安排重點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用地,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低消耗的新產業、新工藝、新產品項目用地。要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和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地開發利用。
(四)嚴格供地政策與用地標準。要嚴格土地使用準入管理,凡納入《禁止用地項目目錄》或不符合《限制用地項目目錄》規定條件的,不得予以供地,防止重復建設和低效用地。要認真執行各類工業項目、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標準,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利用效率,凡用地總面積或各功能分區用地面積突破用地標準控制上限的,不予供地或核減用地規模。要堅決控制房地產用地的宗地規模和容積率,對不符合住宅供地條件的不得供地。要加快修訂完善我省的土地使用標準體系,加強對國家尚未頒布土地使用標準的產業(事業)項目用地標準的研究。其他相關部門制定的各類標準、指標、考核辦法,涉及的用地標準不符合國家和省土地使用標準要求的,不得作為辦理土地審批、供應和用地的依據。對國家和地方尚未頒布土地使用標準和建設標準的特殊項目,要先進行項目節地評價。
(五)盤活利用低效存量土地。要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的原則,有序引導工業項目進區入園、統籌建設,原則上不在國家、省級開發區及產業集聚區外安排新增工業用地。各類開發區和產業集聚區新建工業項目的建筑容積率、建筑密度、投資強度、綠化率等指標,不得突破國家和省政府相關政策規定。要繼續大力推廣使用多層標準廠房,鼓勵企業進入多層標準廠房生產經營,除生產安全和工業流程上有特殊要求的項目外,一律不得再建造單層廠房。要鼓勵各地開展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三舊”改造,推動“退城入園”,促進存量建設用地二次開發。對“退二進三”、“退城入園”、轉型升級的企業,要優先在產業集聚區內安排建設用地或協調對接標準廠房租賃。要積極引導現有工業廠區改造,充分挖掘存量用地潛力,保障企業發展用地需要。各地對企業征而未用土地和建而未用廠房,要制定操作性強的處置措施,促進盡快再開發、再招商,通過盤活存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六)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和機制。要進一步落實項目開竣工履約保證金制度和竣工驗收制度,今后各地在供應土地時,必須在供地合約中明確載明按地塊總價款一定比例預繳項目履約保證金。對項目按期申請并開工的,返還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對按時竣工并通過竣工驗收的,返還全部剩余保證金;對未按期開竣工的,依政策規定進行處罰。要進一步完善建設用地儲備制度,為城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土地儲備的運作不能單純以經濟效益來衡量,還應考慮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諸多方面,建立一套集社會、環境、經濟手段為一體的運行機制,使政府在市場配置資源中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