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慶,高艷麗,李孟圈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乳腺外科 河南鄭州 450052;2.鄭州市衛生學校藥理教研室 河南鄭州 450005)
乳腺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是危害婦女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特別是乳腺癌,而乳腺疾病均從微小病變開始,因此絕大多數患者對此也有一定的恐懼心理,強烈要求手術切除[1-3]。因此,對于手術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本文就微創旋切術和傳統手術進行對比分析。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乳腺外科因乳腺單發病灶需手術治療患者184例,按計劃分為兩組,各92例,兩組患者年齡35~50歲,平均年齡(45.0±5.5) 歲,病灶直徑6~25 mm,平均病灶直徑(15.0 ±2.6)mm,所有患者均符合乳腺切除術要求,且無合并其他器質性病變,入院后基礎治療和護理均相同,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微創旋切術組給予乳腺三維彩超,確定病變部位、大小和數量,選定穿刺點后用0.5%利多卡因加鹽酸腎上腺素在穿刺點、穿刺針道及乳腺后間隙局部麻醉,穿刺點以尖刀片做0.3~0.5 cm小切口,平均切口長度(0.40±0.41)cm,超聲引導使旋切刀頭穿過皮膚切口,插入病灶底部,調整旋切刀頭、刀槽,超聲確認穿刺針的凹槽位于腫塊正后方,對病灶進行旋切、抽吸,并反復多次旋切直至超聲顯示沒有病灶組織殘留,終止旋切;吸凈創腔內積血,拔出穿刺針;病灶表面及穿刺針道體表塔形紗布壓迫,彈力繃帶包扎。傳統手術組采用傳統手術方法進行手術。
1.3 療效分析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情況包括皮膚切口平均長度、手術平均時間、平均出血量;并發癥包括血腫、皮下瘀斑、切口感染、切口開裂、乳腺塌陷變形、瘢痕和總并發癥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微創旋切術組皮膚切口平均長度(0.4±0.1)cm明顯少于傳統手術組(2.2±0.7)cm,手術平均時間(13±5)min明顯少于傳統手術組(25 ±5)min,出血量(10.0 ±3.3)ml明顯少于傳統手術組(25.0±5.5)ml,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微創旋切術組并發癥中切口感染率顯著低于傳統手術組3.3%,乳腺塌陷變形率顯著低于傳統手術組2.2%,總并發癥率5.5%顯著低于傳統手術組2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近年來,乳腺疾病在我國女性人群中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作為女性最為常見疾病,已經成為大家所關注的焦點,其治療所選手術方法也成為了大家熱衷討論的話題。本文就微創旋切術和傳統手術進行對比分析。在乳腺微小病變中,尤其最大直徑小于3 cm的病灶,微創旋切術具有很大優勢。文中結果中可見,微創旋切術在各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法將遺留手術切口瘢痕,影響外觀等。乳腺微創疾病診治系統10余年來發展迅速,應用越來越廣泛。乳腺旋切微創系統由活檢探頭和真空抽吸泵兩大裝置組成,活檢探頭由套管針構成,再輔以真空抽吸,具有特殊的傳送裝置,在不退出外套針的情況下通過內套針的運動將切取的組織標本運出體外,從而進行重復或多次切割,使一次穿刺能切取多個標本,對較小的病灶能將其完全切除,切割全過程在實時超聲監測下進行,從而保證病灶能被完整切除,并減少對皮膚和乳腺損傷。目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采用的安珂(En-Cor)真空輔助全自動乳腺微創旋切系統是世界上該類設備中最先進的機型,可以在微創條件下完整切除乳腺病變。
綜上所述,乳腺微創旋切術在乳腺單發病灶手術治療中皮膚切口長度較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適合臨床廣泛推廣。
[1]馮立文,黃茂倫,廖女珠,等.乳腺微創旋切術與傳統手術的對比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2,25(6):675-676.
[2]陳銳鋒,王芝鈞,劉鴻亞,等.微創旋切術在乳腺微小病變中的臨床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3):41-43.
[3]雷玉濤,侯寬永,崔立剛,等.乳腺微創旋切術在乳房良性腫瘤診療中的應用[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9,9(12):11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