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明
(柘城縣人民醫院兒科 河南商丘 476200)
嬰幼兒秋季腹瀉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一種由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炎,發病季節多在9~12月份[1]。臨床上嬰幼兒秋季腹瀉為自限性疾病,起病急,多伴有發燒,可持續1~4 d,并伴有咳嗽、流涕癥狀,一般無中毒癥狀,在發病初期即發生嘔吐,而后出現腹瀉,大便次數增多,呈水樣或者蛋花樣,無腥臭味,易造成電解質紊亂。目前該病的治療效果尚不理想,筆者選取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在柘城縣人民醫院治療的嬰幼兒秋季腹瀉患者80例,采用六一散聯合補液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柘城縣人民醫院確診為嬰幼兒秋季腹瀉的住院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齡6個月~1.5歲,嬰幼兒秋季腹瀉的診斷參照《臨床兒科雜志》的標準[2]。將80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年齡、性別和脫水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WHO推廣的ORS口服,脫水嚴重又不能接受口服補液者給予靜脈補液。觀察組除補液加服六一散,1歲以上患兒,以滑石6 g,甘草1 g,研成細末,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6個月~1歲患兒,滑石3 g,甘草0.5 g,研成細末溫開水沖服,每日3次。對照組除補液外加服復方苯乙哌啶0.5~1片,每日3次。兩組病人除觀察組1例,對照組2例病程較長,超過7 d,疑有混合感染外,均未加抗生素。
1.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全國第二次小兒腹瀉會議制定的標準,顯效:服藥24~48 h,糞便性狀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服藥48~72 h,糞便次數減少至2次/d,糞便性狀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效:服藥后72 h腹瀉次數仍>2次/d,或糞便性狀無明顯好轉。
1.4 數據處理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定量資料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顯效23例,有效12例,無效5例,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17例,無效18例。觀察組總有效率87.5%,對照組總有效率5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嬰幼兒秋季腹瀉系病毒感染,侵入腸道,使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和壞死,其微絨毛腫脹、排列紊亂和變短,受累的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遺留不規則的裸露病變,致使小腸黏膜回吸收水分和電解質能力受損,腸液在腸腔內大量積聚,引起腹瀉,且腸腔內消化不全的食物淤滯,腸液滲透壓增高,水電解質進一步丟失[3],故治療上應關注腸道黏膜損傷創面的保護和修復,減少滲出,抑制毒素的吸收,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本研究采用口服補液同時加用滑石、甘草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效果較明顯。方劑中甘草為甘草酸的鈣、鉀鹽,甜味成分,含有甘草甙、天冬氨酸,有較強的解毒作用,能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抑制組織胺所引起的分泌,對創面有保護作用,而且有利尿作用[4]。而滑石含硅酸鎂、氧化鋁,內服保護腸管,止瀉而不引起腹脹,滑石撒布創面能形成被膜,有保護創面,吸收分泌物,促進結痂作用[5]。其質重滑味甘淡而性寒,能清熱,利小便,使三焦濕熱從小便而出,以除暑熱所致心煩、口渴、尿少諸證。甘草生用,能清熱中和,同滑石合用成甘寒生津之品,使小便利而津液不傷,具有清熱而不留濕,利水不傷正之妙[6]。故兩者均可補水電解質,保護腸道黏膜,幫助其恢復生理功能,減少其分泌,抑制病毒而不影響有機酸及病毒的排泄,不影響腸道微生態平衡及腸道吸收功能,安全有效,口服味道甘美,適于患兒口服,值得推廣,但為了使機體迅速糾正脫水,需結合補液才能縮短病程。
[1]葉小紅,黃朝寧.中西醫結合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112例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08,4(1):77-78.
[2]方鶴松,段恕誠,于位力,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法[J].臨床兒科雜志,1992,7(4):329.
[3]薛辛東.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60-263.
[4]楊醫亞.中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128,187.
[5]許濟群.方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