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英
我園現有園長和教師21人,其中只有8人是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非專業教師的比例高達62%。從年齡來看,青年教師比例高達77%,工齡在5年以下的教師比例也達到了38%。為確保我園建立一支能適應需求、面向未來的教職工隊伍,我們采用了“量身定制”進行專業化培訓,改變傳統的幼兒園統一制定的、整齊劃一的培訓模式,充分發揮教師專業成長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引導教師主動地根據自身的專業背景特點,制定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個人發展規劃,明確專業化發展的不同發展性目標。
一、用心制定園本培訓目標
我們鼓勵教師結合幼兒園發展目標、自身發展需要和專業成長的特點,制定教師個人三年成長計劃以及每年的個人專業成長目標。以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口,建構引領指標,搭建成長平臺,使教師在自我定位、自我規劃、實踐反思等的層層深入和不斷循環中實現自我發展。此外,每學期初,我們也根據教師的需要來匯總,制定切實可行、針對性強的幼兒園培訓計劃,具體規劃到“每位教師本學期主攻的領域”“想要進行哪方面的培訓”等等,使培訓以人為本、突出重點、有據可依,為教師的發展需要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精心安排教師參加實踐活動
繼續傳統年級式教研。我園選擇了將教研組具體管理任務交給年級組長的方案。因此,在配置班級、年級成員時,我們都從年齡、職務、知識、能力結構等方面綜合考慮。例如,在年齡結構上體現新老結合,知識結構上使經驗豐富的教師與資歷較淺的教師搭配等,盡量做到優化組合。通過“監管”和“梳理”,以課程為載體,讓年級組長成為本教研組工作的引領者、推動者,讓教研工作落到實處。每周一次年級組集中教研,針對主題活動內容、主題環境、區域內容和材料、教學策略等,開展年段審議與評價,還鼓勵教師提出自己在教育中的實際問題和困惑,年級組長組織大家進行研討。
注重分級項目式培訓。每學期初,根據教師培訓的需要和幼兒園教育教學的五大領域研究,除了年段的教研,我們還建立了多個“同質教師聯盟”,通過例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語言引導策略”“教師在美術教學中的優化指導”等主題研討、論壇、教學觀摩等,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還鼓勵教師輪流主持,共同策劃與組織活動,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我們也鼓勵教師人人參與課題,申報子課題,以課題研究為核心帶動教師的專業發展。
創設觀摩與學習平臺。無論老師們到哪里學習,都養成了“三必須”的良好的習慣:必須記下最好的經驗、必須寫下自己的感悟,必須回來交流。正是這種好的習慣養成了老師們不分你我、互幫互助的優良園風。為了更好地提供新教師學習的機會,幼兒園營造了良好的觀摩活動文化,定期開展不同層次的公開活動、觀摩活動,提供新教師向他人學習的機會,或組織開展新教師教學競賽,以賽促培。
倡導現場研修式交流。我園采用一課三研、教學沙龍、現場教研、聯盟活動展示等形式,為老師們搭建交流的平臺,讓大家在同伴、同行的建議和有效的引領下,得到啟示,在真正的教育情境中得到歷練與提高。我們還經常提供教師“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機會,如實施項目負責制,把每學期的大活動設立成項目,例如大廳布置、公開教學活動展示等,讓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等輪流參與和報名,給予每位教師展示、鍛煉的機會。這也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到每位教師的長處和獨特之處,以便今后開發她們的潛能,塑造出個性各異的教師。
三、 真心組織教師開展評價工作
要抓好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就必須在幼兒園營造一種良好的民主氛圍。通過自評、互評等方式,及時地予以客觀公正的評價,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能有效提升教師進取的動力。為了激發教師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使教師的個性得以張揚,我們還讓教師建立個人成長檔案,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進行記錄、總結和規劃,并量力而行,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提出富有挑戰性的目標。只有通過自主規劃和發展,教師才能實現由“要我發展”變為“我要發展”的個人意識的轉變。
四、誠心提升教師的幸福感受
教師是立園之本,是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道路上,我們要善于運用內部激勵的方式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以人為本,提高其職業幸福感受。要為教師合理安排工作量,舉辦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定期組織身體檢查和舉辦心理講座等等,讓教師在以人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教研教學中體驗到成長的快樂,感受到工作的幸福,并將這份幸福與快樂傳播給幼兒。
責任編輯 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