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秋萍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首次明確提出了外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的理念,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英語課程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的編排以話題為單元,挖掘背后的文化背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產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思考、鉆研精神。為了充分體現課程標準的新理念,英語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不僅要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而且應該重視挖掘話題后面的文化背景,介紹與傳授文化知識,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
一、巧設計,探究文化的內涵
以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級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為例,本單元以“inventions”為話題,通過對過去時被動語態的學習,了解不同發明物的有關歷史。我設計兩條主線,讓不同時態的被動形式變化得以呈現和反復訓練,并注重在教學中展現相關的文化內涵。
以inventions的“過去——當今——未來”為主線貫穿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從Section A的car, computer, calculator, telephone等物品的發明歷史談起,到現在大家熟悉的iPhone, PSP等, 再到很多對于未來的奇思妙想,如pens with light on the top, electric chopsticks,Google眼鏡等, 引導學生從發明者、發明時間、發明用途等不同角度來豐富話題。過程中反復操練了重點知識結構:be invented by...,be invented in..., be used for doing...,be used to do...借由貫穿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話題引出“inventions”背后新奇、有趣的歷史或故事,學生的積極性、學習興趣和信心被充分的調動起來。
另外,我以“中國——外國——全世界”為線拓展inventions話題,設計介紹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西方近現代發明、世界未來大預測等內容。整個話題從民族延伸到外國,更放眼世界。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充分利用圖書、網絡等資源,主動了解、探索話題后的文化背景與內涵,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二、擇時機,滲透文化的真髓
以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級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為例,單元的話題是家規、校規等各種規則。通過學習,學生了解到中西方教育的許多共同點。比如:在校學生不應穿耳洞;夜晚未經家長許可不能外出。但許多學生受制于見識或錯誤理解,仍然平添了許多“他們比我們自由得多”的羨慕,對種種約束感到不滿甚至是抱怨。我便擇機向學生介紹了美國學校的校規:美國學生早上5:45必須起床,早餐后乘校車到校。7:40開始上課。每節課30-60分鐘。中午休息加午餐只有30分鐘的時間。上學不許戴帽子、墨鏡;不許穿過肥的褲子;上衣必須扎在褲子里;上學使用的書包必須是透明或網狀的,能一眼看清里面的東西……聽著一條條規章制度、一個個細節,學生們露出了詫異的眼光。雖然是課堂上的“順便聊聊”,學生卻得以正確認識西方教育的自由、個性只是表象,其實他們也有對學生的種種嚴格約束或規則。通過背景文化的正確介紹與引導,可以避免學生對外來文化的的盲目推崇與效仿。
三、闊眼界,感受文化的魅力
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是一個以“vacation”為話題的單元。我設計了通過閱讀和觀看各國申奧視頻的方式,介紹了“國外學生度假方式及取向”的背景知識,以及亞洲、歐洲等的不同風土人情與文化差異。又如Unit 12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我提前布置學生利用周末上網、查閱資料,分組了解哥倫比亞、瑞士、日本、美國等國的交往禮節。在有關餐桌禮儀的學習中,我設計了“聚寶盆”環節,學生搜羅相關信息,既鞏固了課本的內容,還了解到不同國家的習俗:在秘魯,人們在餐桌上交流才被視為禮貌;在巴西,人們每次喝過東西后都要用餐巾或紙巾擦嘴。學生通過各種辦法搜索信息,積極的準備,窺探大千世界的種種習俗、禮儀。
我也積極引導學生多接觸各種英文材料,如經典原聲電影、流行歌曲、《英語畫刊》、《英語周報》等適合學生認知能力的課外學習材料,既鍛煉了閱讀理解的能力,也從中開闊了眼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外來文化的好奇心和不斷學習的興趣。
責任編輯 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