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爺爺奶奶數次提到3歲的樂先生最近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所以我開始留心兒子的日常活動,發現孩子的欠佳表現有:
1.吃飯、睡覺拖拉磨蹭。飯前容易鬧情緒,其間不專心進食,睡前聽故事時間一再要求延長;
2.不輕易讓他人碰自己的玩具及物品,經常因為玩具與妹妹發生爭執;
3.拒絕吃某些食物;
4.情緒波動較大;
5.自己會做的事卻不愿做,要求家人幫忙;
6.怕黑;
7.堅持按自己的方式做事;
8.對他人說話不及時反應,尤其在低頭擺弄手頭東西時。
我并沒有加入到數落孩子的行列中,我更關心的是,以上種種跟以前“不一樣”的表現,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正常表現嗎?于是我開始四處尋找答案,很快,我就被一本書吸引住了,書名有些長,叫做《你的3歲孩子:從友善到對著干的年齡,培養創造力不可錯過這一年》。該書宣稱是全球階梯教養圣經,內容是耶魯大學20年研究成果。
全書最讓人動容的就是下面這段話:作為父母我們要時常(尤其是當你覺得孩子很難管的時候)牢記在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敵人。當孩子表現得不盡如人意之時,這恰恰是他最需要你幫助的時刻。
我看的是原版書,但我非常喜歡中文版的內容簡介:“如果父母知道這不是個別行為,而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共有的暫時現象,心里就會踏實很多。同樣,對于大多數父母而言,如果了解孩子在某個年齡階段的特點,就可以減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盲目性。”
確實如此,我看了該書后,心放下了一大半,樂先生近期的“異常表現”,都能在書中找到原因和對策。我做了簡單的記錄,權當讀書筆記,也跟各位家有3歲娃兒的爸媽共同探討。
關于吃飯 要有規矩,也要有選擇
父母盡可能準備健康營養食品,可以適當考慮孩子的偏好,然后告訴孩子:他可以盡情享用,但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吃完。如果他不想吃,告訴他下一頓飯會在什么時間,其間他不可以吃任何東西。在快到規定時間之前提醒一兩次,到點后則開始收拾餐桌。
孩子對某些食物不感興趣甚至完全拒絕,家長不要急于糾正,更不要強迫,要允許孩子擁有選擇權。
關于分享 “自私”很正常,但不要放棄鼓勵
所謂的“自私”,父母不必太在意。3歲孩子開始會用“我的”來強調所有權,并且不時確認自己的權利,因此,對孩子表現出的不分享,家長不用太緊張,但也不要放棄每一次的鼓勵。
孩子之間的爭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滿足他們的心理,他們可能還比較享受這種瘋鬧呢!當他們互相追逐、大聲尖叫時,能釋放出負面情緒。
關于不穩定性 年齡段特有的不安全感所致
這個年齡的孩子在情感、身體上有不安全感,因此各種不穩定的表現也屬正常。有時孩子還會表現得“無論如何都無法被取悅”,父母對孩子這種沒有“定性”的表現,不用過于擔心,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這樣。
全書多處提醒父母:盡可能讓3歲的孩子感到安全,那樣,他的行為才可能朝你期望的方向發展。
關于害怕 暫時性的,家長要提供保護
正因為在情感上有不安全感,所以3歲的他們會對很多東西感到害怕,比如害怕陌生人、怕黑、怕某種動物、怕某種聲音等。這些都是正常的,家長最好在他們感到害怕時提供保護或支持,千萬不要強迫他們去面對害怕的事物。
關于固執 自我萌發的可喜信號
自我意識的萌發是3歲孩子的顯著特征,他們開始有了自己明確的想法,但還不能很好地表達,再加上還無法管理自己混亂的情緒,所以會出現“固執”“跟大人對著干”的情況。從成長的角度來看,父母不僅不該煩惱,反而應該感到高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