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橋


清宣統朝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處于新舊交替的時代,這一時期的瓷器既有前朝燒造制作風格,又具有現代瓷的特征。清宣統民窯粉彩器物中有許多不署款識的器物,因宣統一朝為期較短,民窯粉彩器特征與光緒或民國時無太大的區別,因此在鑒定這類無款瓷時,人們易把它們歸入光緒或民國器物中。清宣統歷史雖短,卻仍在燒制官窯瓷器,據《清檔》載,宣統二年(1910年),為東西陵燒造供器豆、爵、罐、盤、碗一批,多為白釉素瓷,可惜品種有限,數量較少,故傳世品不多,甚為珍稀。
宣統時期官窯器的造型及品種仍沿襲光緒時期,但器物的質地細白,玲瓏的胎體卻更接近于現代的玲瓏瓷器。就常見的宣統各類官窯器來說,其制作可謂少而精,瓷質優良,胎薄體輕,器形規嚴,紋飾細膩,其青花瓷器的紋飾色澤甚為鮮艷,基調明快青亮;五彩和琺瑯彩的制作也具一定水準;青花加胭脂紫料彩及粉彩的傳統器物規范;其他各色釉,如珊瑚紅、黃、白、藍、綠、窯變、仿官、茶葉末釉等,雖然數量和品種較少,但制作水平并不低于先朝,工藝技法還有提高,并逐步形成其時代特征。
筆者在從事流散文物收集、保護工作中,曾參與收集了一只礬紅留白竹紋碗(圖1),該器物通高8.9cm、口徑18.7cm、底徑8.1cm,口沿微撇,深腹圈足。內壁光素,胎釉瑩潤輕薄。其制作工藝是先燒成白釉碗,再于上繪礬紅彩作為底色,留下白釉為花紋。外壁描繪竹紋,紅彩艷麗嫵媚、留白竹紋清爽挺拔。此碗繪畫精細流暢,色彩濃重。底部款識為青花楷書“大清宣統年制”六字兩行豎式,無圈欄。字體方正,書寫規整,筆路圓潤有力,排列有致,發色明艷。此茶碗是清代官窯傳統品種,清宮檔案中稱之為“紅地白竹茶碗”。碗外形細巧,胎質細膩,白釉溫潤。外壁以礬紅地留白技法描繪雪竹屹立,竹葉舒展,錯落有致。竹葉為清雅之物,本不適合用赤色來表現,此器卻推翻傳統做法,并周全地考慮到紋樣的特性,以白色為葉,礬紅烘托,紅白各司其職,又互相烘托,既不擾清雅,又奪人眼球,新鮮脫俗,獨具藝術感染力。
圖2中的宣統款紅彩描金云龍碗,造型規整、秀美??谖⒊?、斜腹、圈足窄細。通高5.8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4.8厘米。瓷質優良,胎薄體輕,制作精細,新瓷與舊瓷的特征兼有。燒結瓷化度較高,用手滑摸其口部,有清越聲響。扣其聲若銅金屬音響,具有近代瓷之特征。通體所施白色釉地稀薄、勻凈、潔白,腹外壁所繪紋飾為紅彩描金二龍戲珠圖,繪工細膩,色澤明艷,只是稍欠光澤。靈芝祥云飄動中,一行龍張牙舞爪奮力追戲一火珠,而前方另一行龍則于行進中右前爪把持一火珠回首顧盼。兩顆火珠皆為描金繪制,光澤富麗,其色奪目,四周噴吐熊熊燃燒之火舌。雙龍皆為圓眼、聳眉、如意形鼻,龍身強健,四肢粗壯有力,趾節蒼勁,五爪犀利,雙角、毛發飄逸,龍紋為斜格網紋中點染麟片,近底部飾紅彩弦紋一道。畫面裝飾技法簡練,一氣呵成,節奏感強烈,突出了主題的雄渾氣勢。既表現出蒼莽天穹蛟龍戲珠的壯觀景象,同時又描繪了二龍的動態,給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底部款識為紅釉楷書“大清宣統年制”六字兩行豎式,無圈欄。字體方正,書寫規整,筆路圓潤有力,排列有致,發色明艷。
清代宣統朝雖僅短短三年,卻燒制相當數量并具有其時代特征的官窯瓷器?!睹髑宕善麒b定》一書對宣統時期的造型作以評析,耿寶昌先生概括為:造型與前朝規格一致,仍為傳統的形制。只是胎體比以前輕薄,器形亦大,比前朝規整。宣統朝雖歷時較短,可景德鎮御窯依然延續光緒時期傳統瓷器的燒造風貌并有所進步,所燒制的御瓷頗為精良,宣統御器工藝精致,形制端正,胎釉純凈,彩飾工整。宣統瓷器雖然量少,但比光緒要規整精細許多。其胎質選料上乘,胎體較薄,但胎壁厚薄均勻,胎質細膩,燒結程度較高,叩擊能發出清悅的金屬聲,卻更加精美。宣統時期官窯器的紋飾也基本承襲前朝傳統圖樣,但比光緒朝描畫精致,彩繪細膩。宣統官窯瓷器有“大清宣統年制”青花六字二行無圈欄楷款,也有紅彩、赭彩、墨彩篆款。款識書寫規整,排列有致,筆路圓潤有力,青花款料色深濃鮮亮且不暈散。民窯款識常署干支紀年款和圖記款,書寫比較草率。宣統瓷雖數量有限,但依然具有宮廷制瓷的風格特征,這一時期的官窯瓷器被稱為清代封建統治者奢靡生活用品的尾聲,具有極高的歷史及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