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海寬
摘要:航運金融衍生品是基于金融衍生品,結合航運市場特點產生的一種衍生品工具。它對于航運企業有效地借助工具,科學地防范風險以及推進上海國際金融和國際航運雙中心建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航運金融衍生品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著品種少、風險控制意識薄弱、理論研究不夠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通過詳細地論述航運金融衍生品的內涵、作用以及發展現狀和發展策略,希望投資者能理性投資,合理運用衍生工具規避風險、創造收益。
關鍵詞:航運金融衍生品;遠期運費協議;運價指數;中央對手清算業務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9-0120-03
關于金融衍生品的定義,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1994年8月,國際互換和衍生協會ISDA在一份報告中描述道:衍生品是有關互換現金流量和旨在為交易者轉移風險的雙邊合約。合約到期時,交易者所欠對方的金額由基礎商品、證券或指數的價格決定。而中國銀監會對衍生產品的認識是:衍生產品是一種金融合約,其價值取決于一種或多種基礎資產或指數,合約的基本種類包括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1]。
航運市場往往存在著多種較大的風險,其中運費波動是主體市場所共同面對的,無論是航運供應方還是需求方,因為運費的波動,從而使它們在短期的資金壓力和長期盈虧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航運金融衍生品應運而生。它是基于金融衍生品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衍生品工具,能夠對運費風險進行管理,具備套期保值和價格發現的功能,使得國內航運企業可以主動鎖定自身收益和成本,更好地規避運費價格波動、燃油價格波動、匯率波動等多重風險。其主要為建立在運費價格、燃油價格、匯率三種原生資產上的衍生品。其中,運費衍生品主要包括:運費指數期貨(BIFFEX)、遠期運費協議(FFA)和運費期權(FOP)三種;燃油價格衍生品主要包括期貨、期權和互換等三種;匯率衍生品包括遠期外匯合約(FXA)、外匯期貨(FXF)、外匯期權(FC0P)、貨幣互換(CS)等四種[2]。
一、航運金融衍生品的作用
國際航運市場風險大,運費價格波動劇烈。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衍生品、中國沿海(散貨)運價指數(CBFI)、人民幣FFA中央對手清算業務等航運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先后推出與應用,有益于航運企業套期保值,規避風險、推進上海國際航運與國際金融雙中心建設……
(一)有效借助工具,科學防范風險,減小經濟損失
2013年全球航運業總收入約1
600億美元,1%的波動就會帶來16億美元的收益或損失,但是同年運費價格的波動幅度遠遠超過了收入變動的幅度。以歐洲航線為例,集裝箱運價周漲幅最大相差890美元/TEU(集裝箱);沿海干散貨運價,比如從秦皇島到上海,低的時候25元/噸,最高達67多元/噸[3]。面對劇烈波動的運費價格,航運企業就是利用航運金融衍生品,科學地規避了風險,使得經濟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1.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衍生品為中國航運市場上的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風險對沖的新的選擇,投資者可以通過賣空集裝箱運價遠期合約來對沖市場運費整體下跌的系統性風險,以緩解大規模拋售對現貨市場帶來的沖擊;中國首筆集裝箱運價掉期協議CFSA的完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填補了集裝箱運輸衍生品的空白,同時也顯示了中國集裝箱貨物出口市場在全球范圍內的決對地位[4]。
2.中國沿海(散貨)運價指數(CBFI)作為一種金融工具同樣為航運市場的投資交易者提供了規避風險的途徑。它及時地反映了沿海航運市場的價格變動趨勢,使得航運市場的投資交易者快速掌握市場運價的變化,并能相應地調整操作策略以求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最小的經濟損失。同時,CBFI對中國沿海航運市場的運費價格走勢的全盤反映為政府部門進行有效的宏觀監管和調控以及開展水運價格體制改革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促進了沿海運輸市場穩健合理地發展[5]。
(二)人民幣FFA中央對手清算業務的開閘啟動,為促進上海建設國際航運、金融中心更好地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1.體現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提升了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的管理水平,確立上海在航運和金融領域的高端定位。人民幣遠期運費協議中央對手清算業務的推出,在加強對航運金融市場系統性管理的同時,落實了“強化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戰略。它是國際上第一個使用人民幣作為計價、結算和清算貨幣的OTC衍生品,一舉改變了人民幣在航運金融衍生品市場上空白的歷史。
航運金融衍生品具有悠久的歷史,逐步發展到今天已經達到OTC交易量最大、FFA交易高達數百億美元的巨大規模。而其人民幣計價清算業務的開展不但進一步方便了境內外的航運金融衍生品投資者,同時也加速吸引全球航運、金融資源匯聚到上海,為上海建設高端航運、金融雙中心夯實基礎[6]。
2.協同驅動上海國際航運、國際金融雙中心的建設,提高上海在國際航運金融衍生品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為全球航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參與者提供服務。2008年金融危機后,近乎全球所有通過OTC市場買賣的FFA合約都已經實現了中央對手清算,這對穩健發展航運金融衍生品市場起了重要的護航作用。當時,國內航運和與其相關企業必須到倫敦和新加坡才能參與FFA的中央對手清算業務,但當人民幣FFA中央對手清算業務在上海清算所上線后,上海將和新加坡、倫敦一道為全球的市場參與者提供便利的航運衍生品交易服務。這對協同驅動上海國際航運、國際金融雙中心的建設,提高上海在國際航運金融衍生品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積極將上海打造為國際性產品人民幣結算中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三)是上海形成航運金融衍生品定價中心與清算中心的推動力
上清所通過探索發展人民幣FFA的清算業務,能有效地提高市場流動性,獲取市場各類交易清算數據,加強對航運運費以及大宗商品(如原油、鐵礦石等)價格信息的公開和透明度,為政府進行宏觀監管調控提供了便利,有力地推動上海形成航運金融衍生品定價中心;上清所可以通過中央對手清算加大FFA的交易速度,增強實時價格信息的公開和透明度并對交易雙方進行安全有效的風險監管。如此一來,上海憑借著其豐富的航運、金融資源和優勢會很大程度上吸引全球交易者來上海進行清算交易,進而推動上海在航運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定價和清算的中心地位。endprint
(四)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讓更多全球化金融產品在人民幣FFA的清算業務這個平臺上定價、清算和結算
人民幣FFA清算業務的開展填補了中國全球化OTC衍生品以人民幣計價、清算和結算的空白,這無疑為航運金融衍生品市場中的中國交易者和其他有意愿通過人民幣進行交易結算的境外交易者提供了方便和多樣化選擇。同時,該業務能夠為國際上以其他大宗商品為原生資產的金融衍生品提供OTC中央對手清算服務,在為更多全球化OTC衍生品使用人民幣計價清算結算提供支持的同時為人民幣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五)推動上海形成航運、金融業務和與其相關的人才、資金聚集中心
人民幣FFA清算業務是航運金融衍生品業務一次新的開拓,其強大的產業聯動性和對航運、金融相關資金以及高端復合人才的吸引與集聚,將會對上海建設“兩個中心”形成有力的推動[7]。
二、中國航運金融衍生品發展現狀分析
隨著上海航運金融中心不斷的發展,來自全球的船東、承租人、相關金融機構以及大量的國際航運信息正源源不斷聚集到上海,然而在航運金融衍生品不斷發展的進程當中仍然存在著些許多問題[8]。
(一)中國航運金融衍生品品種少,而且同質性較高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金融衍生品一般包括股指期貨、匯率、股指期貨期權、利率遠期合約、股票期權、購股權證等等。相比之下,航運市場中的金融衍生品就存在著品種數量不足并且同質性較高等不足。如前文所述,航運金融衍生品主要分為三種:運費價格衍生品、燃油價格衍生品和外匯衍生品。品種數量不多的缺陷直接阻礙了航運金融衍生品應用領域的拓展以及投資主體范圍的擴大。
(二)航運企業金融衍生品風險控制意識薄弱、方法欠缺、控制制度和體系不完善
1.航運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桿使得投資者可用非常少的資金就可以獲得豐厚的收益,卻也同時使其承擔著巨大的風險。面對這高收益的吸引,投資者往往只注意到航運金融衍生品的高收益,并沒有對投機風險引起足夠的關注,這就使得大部分市場參與者忽略了對潛在高風險的識別和控制,偏離了套期保值的正確方向而向投機行為靠攏,使航運企業承擔著巨大的風險。
2.現階段而言,由于航運市場缺乏航運、金融復合人才以及全面、準確的數據和豐富的經驗,導致中國的航運企業一直套用國外的金融模型,而缺乏量身定做的風險識別、量化、評估和測試模型,一直停留在定性分析階段,這無疑是中國航運金融衍生品規范發展的一塊短板。
3.目前,中國很多航運企業對風控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控制體系,缺乏合適并且嚴格的風險識別、預警和評估指標體系以及風險出現后的完善應對措施。制度和體系的不完善會缺乏對企業內部相關交易人員的有效約束,加大了內部風險,即使是一筆違規操作,也會使得航運企業因承擔巨大風險而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對航運金融衍生品研究不夠
目前研究航運金融衍生品的人不是很多,從報紙、雜志上、各類財經網上、碩士研究生論文庫里,看到的這方面的文章和研究方向較少,內容缺乏深度,這就使得航運金融衍生品在發展中會因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撐和推動而顯得動力不足。
(四)缺乏綜合型專業技術人才,航運金融衍生品參與者的素不高
1.因為航運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高技術性,復雜行、高風險性。因此從事航運金融衍生品交易和相關的管理的人員需要同時懂得航運和金融的相關知識,可是,中國在這方面的高級復合型人才供給上還存在著很大缺口。
2.由于航運企業風險大,雖然交易者想要套期保值、規避風險,但是人們不知道用哪些工具,哪種工具最好,如何樹立正確的思想科學地進行操作等。如果不去加大力度宣傳,參與衍生品交易的人就會少。現階段,中國參與航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主體是個人和機構,交易者缺乏相關的航運金融的專業知識,素質不高,不能對收益和風險形成正確的預判,沒有明確的投資目的,容易產生從眾行為,從而加大了中國航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風險和波動,打擊市場參與者的積極性,阻礙了航運金融衍生品的長遠發展。
三、中國航運金融衍生品的發展策略
雖然中國航運金融衍生品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不可否認,它確實是廣大交易者投資和避險的良好工具。因此,我們要努力彌補上述的品種、風險控制、衍生品的宣傳力度、理論研究、投資者素質等方面的缺陷,大力發展航運金融衍生品市場,為廣大投資者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
(一)適當增加航運金融衍生品的種類
著眼于現階段中國航運金融衍生品數量不足和同質性高的特點,我們應該努力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選擇,適度增加航運金融衍生品的種類。2013年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加速發展航運運價指數衍生品交易業務。借助自貿區建立推進貿易方式轉變、升級航運服務水平能力的機遇,我們可以在已有的SCFI和CBFI的基礎之上推出更加豐富的航運金融衍生品品種,吸引更多的境外交易者并增加對航運金融衍生品定價權的掌控,積極加速中國航運金融衍生品的健康發展。
(二)航運企業應當樹立正確的套保理念、建立合適模型強化衍生品風險評估、完善風險管理和內控制度
1.航運企業承擔高風險產生的巨額損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對航運金融衍生品的投機行為。因此航運企業要根據自身的需要明確套期保值的數量和方向,保證企業資金的正確使用,杜絕投機和豪賭行為的出現,通過合理利用航運金融衍生品降低企業的風險。
2.由于航運金融衍生品具有高復雜性和高風險性,航運企業要選擇或者建立合適的模型來對運費價格、燃油價格和匯率的走勢進行有效預測和風險識別,對于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業務采取單獨的特殊處理機制。不僅要認識航運金融衍生品的風險還需要對風險進行正確地評估。比如,通過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和模型等方法。endprint
3.航運企業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和特點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和內控制度。且應該對航運市場動向和相關價格保持進行實時跟蹤,結合合適的方法和模型對衍生品的風險進行度量以實現全過程、全面、連續的控制[9]。
(三)加強對航運金融衍生品的理論研究
大力倡導各個與航運及金融領域相關的高校、科研單位,組織專門人員,成立研究小組,長期堅持對航運金融衍生品的內容進行多方向、深層次、細致地研究,給航運金融屆一個堅定的理論后盾,使航運金融市場沿著高效率軌道健康地發展。
(四)培養綜合型專業技術人才和專家型投資者
1.人才競爭在本世紀非常激烈,綜合型航運專業人才對航運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是關鍵因素,一個優秀專業者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因此,一方面,中國應該在相關(中等或高等)學校開設有關航運金融衍生品的課程,將航運、金融等多個相關學科內容融合在一起,培養出一批可以在航運金融領域前沿獨當一面的綜合型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加大自主人才聯合培養的力度,培育一批熟知中國航運金融市場特點,深諳國際市場的運行機制,擁有豐厚的實操經驗和扎實的理論知識的高端復合人才,同時結合人才引進,讓專業人才成為領頭羊持續不斷地拉動中國航運金融衍生品的健康發展。
2.投資者應不斷地加強學習,提高對航運金融衍生品基本。知識的理解、應用和管理能力。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各種手段(如:定期開展業務培訓和風險教育等),使投資者掌握航運、金融、衍生品、風險控制等方面知識,提高他們的操作和風險控制能力,引導他們理性投資。
四、結束語
航運金融衍生品是近十年來中國航運金融界的新興話題,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各種不足,但是對航運企業作用巨大。希望從事航運金融衍生品研究和管理的人員、投資者能充分認識到航運金融衍生品的作用和現階段發展存在的問題,認真學習,理性投資,運用衍生工具套期保值、規避風險、創造收益,從而推動航運金融衍生品市場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進高.發展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思考[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6.
[2]
吳繁.金融危機下運用海運運費衍生品規避風險[J].珠江水運,2009,(10):72.
[3]
張頁.重申航運運價衍生品的重要性[EB/OL].上海航運·金融高峰論壇精彩集錦,http://www.ssefc.com/html/yaowengonggao/
gongsixinwen/2014/0227/16742.html,2014-02-26.
[4]
袁象,劉津銘,何晶.中國航運金融衍生品發展路徑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3,(7):70-71.
[5]
張家麟.中國沿海煤炭運價期貨套期保值效率研究[EB/OL].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3-05-26.
[6]
于艦.上海清算所推人民幣遠期運費協議中央對手清算業務[N].第一財經日報,2013-04-17(A11).
[7]
方星海.打通航運金融市場創新路[N].上海證券報,2013-05-16(A08).
[8]
袁象.中國航運運價衍生品發展問題研究[J].交通企業管理,2012,(6):14-15.
[9]
朱玉華.基于企業內部預警機制的航運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1,(8):40-102.]
[責任編輯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