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娟 張相鋒 董世魁
摘要:在甘肅高寒陰濕區引進10種國外優良牧草,通過3年的生育期和產草量測定,結合抗病蟲害能力、家畜適口性評估以及牧草營養成分的分析,篩選出適合該地區的優良牧草品種。結果表明,紫花苜蓿、蘇丹草、俄菜抗病蟲害能力較強,豐產性好,適口性佳,適宜在高寒陰濕地區推廣。其中,俄菜年平均產量(干重)為69 500 kghm2,粗蛋白含量為20.1%;紫花苜蓿年平均產鮮草產量折合干重為15 500.0 kghm2,粗蛋白含量為18.6%;蘇丹草年平均產鮮草產量折合干重為18 800 kghm2,粗蛋白含量為14.8%。
關鍵詞:高寒陰濕區;牧草;引種
中圖分類號:S 54.0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500(2013)06007204
近年來,草產業作為我國的一個新興產業,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草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點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加快草業發展、培植草業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生態環境,振興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2,3]。種優質牧草,養優質畜禽也已成為廣大養殖戶的共識。結合甘肅省臨夏州政府提出的“產業富民、農牧穩州”的經濟發展戰略,利用農牧交錯區獨特的地理位置,發展畜牧產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但是如果草種單一,隨著某些元素的大量消耗,土壤肥力減退,將導致草地產草量高峰期維持年限較短,草地穩定性較差[4]。優良牧草品種單一、蛋白質飼草嚴重不足是長期以來困擾高寒牧區草原畜牧業效益的重要因子之一[2],加之農民種植牧草的意識比較單薄,種植面積小,直接制約著高寒牧區畜牧業發展。牧草引種栽培試驗旨在篩選出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的優質牧草品種、為本地區草山草坡改良、建立大面積人工草地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5,6]。因此,本文對甘肅臨夏州高寒陰濕地區引進的10種國外耐寒優良牧草進行試驗,通過對其生育期和生產性能的觀測、抗病蟲害能力和家畜適口性評估以及牧草營養成份分析,篩選出適合本地區生長的優良牧草品種,為高寒陰濕區的牧草引種和生產提供科學參考。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試驗設在和政縣三合鄉南陽山村,該地區屬于高寒陰濕地區,海拔2 300 m,平均氣溫4.5 ℃,≥0 ℃的年積溫2 420 ℃,無霜期128 d,年降水量550 mm,年蒸發量1 350 mm,年日照時數2 520 h,試驗區無灌溉條件。
1.2試驗材料
從河南省新鄉市專利應用中心引進10種牧草種子(種苗),種子純凈度95%,發芽率90%。牧草種質來源及播種情況見表1。
1.3試驗小區設計
試驗小區參照文獻[7]介紹的方法安排進行,小區面積3 m×5 m,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間隔為50 cm,區組間隔100 cm,每年4~5月播種,播種時間以當年氣候條件而決定,即地表溫度要達到種子對溫度的要求。播種時要求深耕打耱,后平整,施農家肥1 500 kghm2做為底肥。播種前將種子用1.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0.5 h,目的是讓其充分吸收水分和消毒,以提高出苗率。其中,雜交酸模和菊苣先育苗后移栽,俄菜以母根的無性繁殖為主。
1.4觀測項目及方法
1.4.1生育期目測估計80%以上的植物進入某一生育期的日期定為該牧草其相應生育期,即出苗(返青)期、 分枝(蘗)期、開花期[7]。
1.4.2植株高度在試驗小區內隨機選擇10株植物,用直尺測定其從地面量至各葉尖或花序頂部的高度,記為為植株高度。
1.4.3產草量在試驗小區內隨機設0.5 m×0.5 m的樣方3個。樣方內牧草齊地面刈割稱鮮重,取500 g放入65 ℃烘箱中經過24 h烘干、稱重,即為風干重。
1.4.4牧草營養成分在實驗室內按牧草營養成分常規測定方法測定[8]。
1.5數據處理
數據均采用Excel處理,求取平均值。
2結果與分析
2.1牧草生育期觀察
10種引進牧草俄菜、菊苣、酸模、串葉松香草、紫花苜蓿、白三葉為上年春播,蘇丹草、籽粒莧、冬牧70黑麥草、狼尾草為當年播種。不同牧草品種的生育期差別較大,10種引進牧草的生育期中禾本科牧草生育期較豆科牧草生育期長,以狼尾草最長,其次為菊苣、紫花苜蓿,以籽粒筧的生育期最短,10種引進牧草在越冬率均高于95%以上。牧草開花初期即鮮草收割期平均株高以籽粒莧最高,是128 cm,蘇丹草次之,是126.5 cm,串葉松香草是104.5 cm,菊苣103 cm,狼尾草74.5 cm,紫花苜蓿64 cm,冬牧70黑麥草46.5 cm,俄菜33.5 cm,酸模28 cm,白三葉25 cm。
2.2牧草產量
10種引進牧草的年均產草量以俄菜最高,達到69 500 kghm2 ;其次為酸模51 300 kghm2,籽粒莧30 300 kghm2,蘇丹草18 800 kghm2,串葉松香草16 700 kghm2,紫花苜蓿15 500 kghm2,菊苣,白三葉,冬牧70黑麥,狼尾草的年均產草量都較低。多年生牧草在播種當年生育期延遲,生產性能也相應較低,從第2年起產草量大幅增加。
2.3牧草營養成分
俄菜、紫花苜蓿、菊苣、白三葉、冬牧70黑麥的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較高,而粗纖維含量較低,可被草家畜所喜食;狼尾草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較低,但粗纖維含量較高,營養價值較低,可以作為草食家畜的基礎飼料。
3討論與結論
高寒陰濕地區牧草引種栽培面臨著諸多問題,其中,抗寒性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次,生育期長短,抗病蟲害能力等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8,9]。試驗引進的10種多年生或越年生牧草均能安全越冬,且都能完成
全生育生長,可以在高寒陰濕地區種植。牧草產量和品質是大面積引種和推廣的關鍵因素[7],試驗引種的紫花苜蓿、蘇丹草、俄菜抗病蟲害能力強,豐產性好,適宜在高寒陰濕地區推廣。 牧草營養品質分析可以為牧草的選育及合理利用提供重要依據,其中,粗蛋白質、粗纖維含量是反映牧草營養價值高低的重要指標[10],俄菜、紫花苜蓿、菊苣、白三葉、冬牧70黑麥的營養較高,可以在當地作為優質牧草推廣種植。
參考文獻:
[1]魯春霞,謝高地,成升魁,等.中國草地源源利利:生產功能與生態功能的沖突與協調[J].自然資源學報,2009(10):1685-1696.
[2]陳程,謝俊龍,程學遠,等.皖西南地區春播牧草的適應性研究[J].草原與草坪,2007(2):5-9.
[3]杜林青.中國草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地方篇) [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6.
[4]張振琦,寶音陶格濤,熊櫻,等.農牧交錯區5種禾本科牧草與草原二號苜蓿混播試驗研究[J].草原與草坪,2009(6):15-19.
[5]張榕,豆衛,高占琪.高寒地區紅豆草苜蓿不同栽培模式生產性能比較研究[J].草原與草坪,2011(1):61-65.
[6]張途正,趙建中,周華坤,等.干旱地區優良牧草引種試驗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2009(11):4986-4987
[7]陳寶書.牧草飼料作物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1
[8]熊光勤,李富祥,韓永芳,等.貴州高寒區優良牧草引種與評價[J].種子,2010(4):90-93
[9]柴繼寬,趙桂琴,師尚禮.7個燕麥品種在甘肅二陰區的適應性評價[J].草原與草坪,2011(2):1-6.
[10]朱新強,師尚禮,張新穎,等.4份苜蓿材料在3個生態區的營養成分含量比較[J].草原與草坪,201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