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黃歡
Five Readinesses to Promote Forestry Construction
2002年,當退耕還林一聲號令之下,豐都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以全縣之力,舉十二年之功,讓綠色染遍豐都縣漫山遍野,在實施建設這項偉大的生態工程中,豐都積淀了自己典型而獨特的經驗。
記者走進豐都縣林業局退耕還林辦公室,“嘟嘟嘟”的電話聲和“刷唰唰”的文件聲不絕于耳,看似忙碌的辦公室緊張而有序。
“我們每個鎮、鄉都有這樣一個辦公室,每天反饋和處理退耕還林這一塊的所有問題。”辦公室一位正在忙碌的負責人講道。
“五個到位”的做法是豐都退耕還林工程的決勝法寶,讓豐都在12年的生態工程建設中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組織領導到位,縣退耕還林小組,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縣委、政府把退耕還林工作納入考核內容,充分調動各單位和項目鄉鎮的積極性,有力推動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
規劃設計到位,以流域治理和重要交通干線的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及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嚴重的地區。嚴格按照“生態優先、發展產業、助農增收”的原則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科學技術到位,為提高造林成效,提高造林的存活率,豐都縣采用先進的組織培養和輕型基質網袋育苗技術培育桉樹苗木,在造林方式上推行業主實施和專業隊承包兩種方式,將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9%以上。
管護措施到位,俗話說,三分造林七分管護,管護是保證造林成果的核心和關鍵。通過村民“一事一議”的方式確定管護方式和管護費標準,農戶對管護成效進行監督,管護期滿后交還給農戶管理。
政策兌現到位,以前,當年度直補資金要第二年才能直補以農戶手中,現在當年就能能直補到農戶手中,大大提高了農戶的積極性。但是對不合格農戶限期整改,暫停直補資金發放。
五個到位的有力實施,確保了豐都縣生態工程的順利建設。
Converting Farmland for Forestry,The Pocket Ballooned
豐都湛普鎮白水村村民袁印貴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村里的花椒園走走,看看花椒長勢。隨著花椒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合理化的栽培和管護,湛普鎮花椒種植已成為全縣林業增收的一大亮點。
“花椒林是我們的一大亮點產業,同時配合林下養殖業,拓寬了林農收入渠道,不斷增加大家的收入,至少比到天南地北地打工強。”湛普鎮白水村村民袁印貴自己作了這樣的比較。
通過退耕還林這項林業大手筆工程,讓豐都縣立見“四大成效”:生態環境改善、退耕戶收入增長、夯實林業發展、鞏固了林業成果。讓山川披上綠衣,讓農民臉上寫滿微笑。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林草覆蓋率大大增加,生態面貌得到良好改善,大地如同換上了新衣裳一般,船行長江,映入眼簾的是兩岸青山綠水,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曾經大多數人顧慮,我們的地都種上了樹,我們靠什么生活?然而,反觀豐都這12年來的退耕還林,農民的腰包是真實地鼓起來了,他們生活得更好了,這就是最好的答案。
退耕還林直補后全縣每年兌現直補資金2200余萬元,使3萬余戶10余萬農業人口從中受益,戶平增加收入1200余元。
退耕還林后,增加了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了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外出務工收入增加,同時在家農戶發展林下經濟,利用林下種草養牛和林下養雞等,拓寬了林農收入渠道。
同時,豐都縣全力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夯實林業發展。高山移民、扶貧移民和生態移民是鞏固林業成果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廣沼氣池、節柴灶,節約能源,減少森林資源消耗。
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全縣建成以桉樹為主的工業原料林基地5萬余畝,以核桃、板栗為主的干果基地3.6萬畝,竹產業基地2.3萬畝,以龍眼、獼猴桃、柚子為主的水果基地2.5萬畝。
展望山野再染綠
Looking Forward to the Greener Mountains and Fields
豐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居長江上游,屬于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也是長江水資源涵養區,肩負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重任。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五位一體”建設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林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并賦予退耕還林更豐富的內容。
在新一輪退耕還林中,豐都如何延續輝煌的成績,并在將來的生態建設中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使命,為讓漫山遍野再染綠,豐都縣為之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縣上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對人員、資金、規劃進行統一統籌安排,制定統一的建設程序、質量標準和補助標準,在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實行陽光作業,做到公開辦好事。
新一輪退耕還林,豐都縣將破除舊模式,不再是政府包辦。農民自愿,自我發展,農民是主體,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采取農民自愿申報,在退與不退、流不流轉、退后種什么、怎么管由農戶自主決策,讓農民成為項目實施的真正主體。
新一輪退耕還林不再和退耕農戶的長遠生計掛鉤,鼓勵農民借助新一輪退耕還林謀求自我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有經濟效益、有市場需求的林子,實現退耕不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