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實習記者 程名
■自2002年開始,合川區退耕還林工程已實施了12年,全區累計實施34.95萬畝造林任務,其中坡耕地退耕還林17.45萬畝,荒山荒地造林15萬畝,封山育林2.5萬畝,涉及全區29個鎮(街)、297個行政村、78381戶退耕戶。
■在新一輪退耕還林當中,合川區將以“退得下、還得上、能致富、不反彈”為工作目標,讓合川的退耕還林工程真正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效合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讓群眾滿意和助農增收的工程。
Bulging Pockets, Beautiful Landscape
距合川主城區16公里的雙鳳鎮江北村,是一個典型的退耕還林村,經過十幾年造林、管護,生態環境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記者看到,這里樹木蔥蘢,芳草萋萋,鳥語花香,水聲潺潺。昔日的陳舊被重新披上了嶄新的綠裝,各種鮮花競相開放,白鷺、水鴨、野兔出沒于林間、田野,林茂糧豐,山清水秀。
順著蜿蜒的河流,漫步在合川一處生態園區內,周圍層林盡染,綠蔭幽幽。仿佛有了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意境。據了解,退耕還林工程開展至今,城區的森林覆蓋率提升了近8個百分點,這都歸功于合川始終堅持“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方針。不僅讓城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增強了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更讓群眾的生態意識得到顯著增長。特別是帶動了三江沿岸和溪河兩岸的生態效益,讓退耕還林的土壤最大持水量較耕地增加了25%,對地區的水土保持效益貨幣價值也達到了179410萬元/年。
在途中我們遇到了一批正在植樹的青年志愿者,他們告訴記者,不久之后自己就要離開家鄉去上大學,在走之前想為合川的生態建設植一片林,出一份力。由此可見,退耕還林工程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已經深深植入合川人的心中。
在村民老李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他家自己開設的一個休閑小院,老李告訴我們,退耕還林不僅讓合川區整個面貌煥然一新,還推動了城市的旅游發展,各種風景優美的森林公園相繼建立,具有當地風俗的旅游節遍地開展,農民的收入也跟著往上翻。據統計,2008年以來,全區森林生態觀光旅游共接待10多萬人次,獲得收入2000多萬元,并預計2013年合川區的鄉村旅游產值可達2億元。因此,退耕還林不僅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實惠,還讓群眾保護生態的意識得到增強。
Professional Mechanisms to Do Professional Things
合川的退耕還林工程能夠取得如此碩果累累的成績,離不開全區群眾團結一心的努力和政府領導支持,但其核心還得靠一個優秀的管理機制作支撐。那么相關部門的負責人為此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據了解,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川區建立了專門的退耕還林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各部門成員的責任、細化了職能分工。區政府也投入了一定的工作經費保證工作的有序開展,并每年與各項目鎮街簽訂了退耕還林目標責任書,還結合了本地實際情況編制了科學的實施方案。
一方面,合川區堅持政府引導和業主經營相結合,退耕還林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田保護相結合,狠抓造林質量,統一苗木的采購,認真搞好技術培訓,把苗木栽植作為中心工作來開展。另一方面,合川嚴格工程的資金管理,保證資金的有效使用,并及時做好政策兌現工作,按要求把補助兌現到挨家挨戶,以公平、公正、公開為標準,尊重群眾的意愿,接受各類建議并登記存檔,讓每項工作都能真正落到實處。
Sui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for Breakthrough
眾所周知,合川地處三江交匯處,依山傍水。那么要如何利用好這些天生的有利資源,為合川下一步的退耕還林工程做好鋪墊呢?
專業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他們主要采用的退耕還林營造林有兩種,第一種是江河區造林模式造林。工程的實施范圍包括嘉陵江、涪江、渠江及主要支流小安溪、大沔溪、流溪河、兩岸的荒地、河灘地和第一層山脊范圍內的陡坡耕地。江岸綠化帶規劃寬度平均在50米以上,主要目的在于護岸固坡、護堤穩基,減少江河泥沙,保護和改善沿江兩岸生態環境。
第二種則是丘陵區水土保持林造林模式。合川的地形以平緩丘陵地形為主,占全區總面積的90%,適宜多種樹種生長,建設水土保持林。例如可以在沙壤土和中壤土里栽植花椒,由于花椒喜鈣,在石灰巖地上生長特別好,在丘陵地區更是常見。也可以在氣候濕潤,土壤肥沃的區域種植枇杷林等。其中運用到的先進技術以及如何防止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影響,都需要經過專業的培訓才能深入了解。但我們可以看到,合川的退耕還林工程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當中,并會將帶給我們越來越多的驚喜。
事實證明,只有讓完善的管理模式和先進的栽培技術相輔相成,交相輝映,才能真正把退耕還林工作開展到位,實現新的突破。想要把合川打造成一個全新的強生態區,這需要每個合川人的共同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