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波
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必然會培養出一批新型的網絡新聞工作者,包括編輯、記者和主編等。在網絡傳播中傳者與受著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兩者之間的界限也很模糊。傳統的公共資源傳播山大眾傳媒獨享,而網絡傳播技術下的公共資源卻是共享資源,可以由任何一個上網的網民應用和傳播。由于新聞技術的發展,傳播工具的廣泛應用也使得新聞采訪,制作編排和發布傳播的技術要求相應、變低。同時由非專業的新聞組織和個人發布的新聞信息,也有可能和專業的媒體發布傳送的信息重要性并駕齊驅,擁有相應的讀者和受眾。在網絡中,信息的傳播呈現出一對多,多對一,一對一,多對多的網狀傳播形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信息傳播市場:然而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網絡媒體大量的信息滾動和簡單的新聞堆砌是無法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區。這樣一來就需要專業機構通過規范的,持續的信息采寫,發布活動以滿足整個社會的信息需求。當然專業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具有專業的素質、專業的經驗以及專業的規范。在長期形成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的規范下,為新聞工作者形成固定的、權威的媒體公信力。
一、角色身份的雙重性
傳統的受眾在網絡傳播時代發生了變化,新聞工作者亦是如此。網絡新聞不像傳統媒體那樣有著明確的分工,編輯就是編輯,記者就是記者,各盡其職,分工明確,不同的職位,著不同的素質要求和崗位要求。網絡媒體中這樣的想象不負存在,網絡媒體的技術特點和高速傳播的特性,要求一名記者不僅要進行采訪,寫作,編輯和發布新聞。一個在前方采訪的記者可以根據采訪的情況直接在手提電腦上,或是手機上網編寫信息,通過圖片的修改和加工,把信息統一傳送出去,完成信息編輯和傳播的工作。
而新聞編輯在與受眾的身份轉換也有體現。在新聞傳播學中使用廣泛的“受眾”一詞,不言而喻為新聞信息的接受者,并且是被動信息的接受者。然而受眾所擁有的讀者被動性卻是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方式所決定的,主要原因是在過去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在采集和編排信息時總是占有著主動權,而受眾在編輯發布信息和媒體傳播信息之前是什么都不了解的,所以受眾在傳統媒體的傳播中,只有被動的等待和間接地接受了解信息。而今天各種新的信息終端層出不窮,而終端被納入到新聞組織的產品集群之后,編輯面對的就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受眾”了,而是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用戶”,當然,這些用戶也不再是單純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眾多信息的發放和傳播者。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如手機上網用戶、網站客戶、電子閱讀器使用者,ipad愛好者等,只要利用一定的技術手段便可以使受者及傳者的身份發生改變。
就是因為網絡信息的交互性使得新聞工作者的聯系越加密切,除了受眾的身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外,主要指由變被動為主動了。新聞工作者也更加注重來自受眾的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同受眾的聯系和互動。這種互動和交流使網絡的傳播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達到了網絡新聞傳播活動的至高點。
二、傳播信息手段的多樣性
在網絡傳播的大信息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成多樣化的展現出來。而網絡新聞工作者的業務手段多樣性是與其職能身份的多重性相一致的。網絡媒體的寫作已經告別了單純紙筆的應用時代,而是以數字多媒體方式進行。因而,借以實現的手段也就多樣化了。人們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聊天室采訪、可以用多媒體方式、超文本結構寫作和編輯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新聞事件。網絡新聞不需要向傳統媒體那樣,通過編輯喜歡的傳播方式發放新聞。而是把新聞信息任意的放在網站上,受者就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任何的場所只要使用一臺計算機,隨身攜帶的電腦和放在手邊的ipad上網工具就可以輕松地瀏覽到信息,接收到想要了解的資訊。而這種通過網絡就可以閱讀到信息的方式,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這些流程的應用和傳播,大大提高的新聞的時效性,而新聞的時效性則是網絡媒體取悅于受眾的關鍵之所在。
三、工作時間和地點的自主性
網絡媒體的發展,傳統的新聞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媒體及受眾的需要。只有新聞工作者機動靈活的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生活之中才能夠勝任這個“全天候”的工作。記者,編輯,新聞工作者要無處不在,就因為網絡無處不在。所以網絡新聞工作者工作時間和地點有著極大的自主性。只要能夠隨身攜帶方便。編輯、上網的電腦、任何時候都可以完成新聞報道和發布過程。如在2011年3月的“兩會”上,中國記者的“全副武裝”真的讓人大跌眼鏡。可以說是武裝到牙齒了:筆記本電腦,數碼錄音筆,數碼照相機以及全智能的 3G手機一應俱全。記者可以直接在現場完成采訪寫稿,發稿全過程。同樣記者及新聞工作者在下班或休息之余,可以在會場以外,單位或者是家里,只要手有電腦或者直接使手機,與同事和新聞工作者進行及時的溝通便可以把稿件完成,并且可以隨時把來自現場的報道第一時間的傳播出去。滿足受眾對“新鮮”信息的需求。所以不難看出,傳統媒體記者僅憑“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手能寫”、“耳能聽”已經不能滿足現在新聞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必須還要加上一個“手能上網”。因為在網絡傳播的影響下,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時間和地點已經沒有限制了。
(作者單位:泰來縣廣播電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