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錢穆說過,中國文化說到底就一個字—禮。“禮”是中國人日常行為的準則。遼寧省大連市金州新區春華小學圍繞“做知書達禮的陽光少年”的育人目標,以“禮”為抓手,從規范學生行為習慣做起,培養學生的個人禮儀和交往禮儀,讓學生在踐行的過程中不斷體悟,改變氣質,涵養德性,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禮教校園文化。
春華之根—五大主題
“以文立身,以禮約人”,是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也是有效的教化模式。禮可導德,禮教的最終目的是沉淀內在的道德素養。在禮教的過程中,學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煉出孝、禮、勤、誠、恥五大主題。目的是讓學校的孩子懂禮儀、知孝道、守誠信、比勤奮、知廉恥,構建每個人的精神家園。
在此基礎上,學校設計了“春華陽光少年成長計劃”,構建“陽光寶貝—陽光天使—陽光少年”的低中高系列評價機制。在全校學生中開展“五小標兵”的評選活動,其標準為在家做孝順父母、熱愛勞動的“小幫手”,在社會做文明禮貌、誠實守信的“小標兵”,在學校做互相幫助、尊重他人的“小伙伴”,在社區和公共場所做愛護公物、遵守秩序的“小衛士”,獨處時做胸懷開闊、勤奮自立的“小主人”。把教育具體化為在家庭、學校、社會以及獨處時的行為要求,讓孩子們看得見、摸得著,養成良好的美德和行為習慣。
春華之儀—六禮儀式
“夫禮,始於冠,本於婚,重於喪祭,和於鄉射,此禮之大體也。”《禮記》中的這句話,點出“禮”的時間感。在人生的重要節點上,都需要相應的“禮儀”,通過某種儀式來感悟人生,接受人文熏陶,涵養德性。這是中國文化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因此,學校將傳統禮儀時代化,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六禮”儀式。
學校按年級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實施“六禮”(開筆禮、入隊禮、崗位禮、十歲禮、義工禮、成童禮)儀式。每一種禮也都有其特殊的含義,有固定的儀式和程序。其意義在于用“禮”修正學生的言行。這些禮分別是:
“開筆禮”。“開筆禮”是我國古代就有的一種啟蒙學習儀式。這種莊重的儀式讓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感受到入學是一件大事。激勵學生們珍惜讀書的機會,勤奮學習。
“入隊禮”。它在二年級學生中開展,以“我是小主人”為主題,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學做班級的小主人。
“崗位禮”。結合三年級的崗位禮,學校制定了“五崗七長十員”班級自治制度,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十歲禮”。四年級中開展“人人露一手”的特長展示活動,培養學生勤奮好學的態度和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義工禮”。五年級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擔當、奉獻的道德品質。
“成童禮”。六年級開展感恩主題活動,培養學生感恩父母、老師、學校、社會的情懷。
這樣一來,學校把德育主題活動年段化,將年段的活動與儀式有效結合,構建起年段銜接的育人體系。
春華之禮—七禮課程
“不學禮,無以立”,講文明、懂禮儀,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小學階段的“禮”,就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談吐、舉止、服飾等個人禮儀,以及在家庭、校園、公共場所等社會生活領域的交往禮儀,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為此,學校根據學生一天在校的不同時間段提出了“春華學生七禮”課程—形象禮、問好禮、集會禮、課間禮、用餐禮、課堂禮、衛生禮。
形象禮:發必理、面必潔、衣必整、容必善,頭須正、肩須平、胸須寬、背須直;
問好禮:鞠躬,微笑,說您好;
衛生禮:撿渣滓、對桌子、擺凳子;
課堂禮:姿端正,專心聽,聲洪亮;
課間禮:整理,解便,會放松;
集會禮:有序出入,用心傾聽,靜候退場;
用餐禮:排隊取餐,進餐不語,光盤行動。
這樣的“七禮”內容通過“課堂訓練、家庭實踐、社會檢驗”的途徑和方法,為學生積極搭建掌握禮儀、踐行禮儀的平臺,促使師生在參與互動中不斷提升文化素養。
禮儀進課堂。通過每天“十分鐘隊會”中的“做一做、練一練、演一演”環節,學生自編小品、自編課本劇、進行案例評析等,創設生活情境,探討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做到明理、知情、導行。
禮儀進家庭。“親情小檔案”記錄了家人的生日、興趣愛好、身體情況、需要哪方面的幫助等內容。有了這個小檔案,孩子們變得有意識地去關心家人。學校每天還會給學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業:外出時,要和家長道別;回家時,要先向父母問好。同時,學校還倡議學生成為父母的好幫手,學會協助父母料理家務。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要求,是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更是承擔家庭責任的開始。
禮儀進社區。以“四個一”(每天為家庭干一件家務勞動,每周為社區做一件好事,每月參加一次社區教育活動,每學期參加一次社會實踐)校外服務活動為載體,不斷向縱深發展,從而把“自我可持續發展”的精髓由校園輻射到社區。
“大愛如春,文博氣華”是春華小學的核心價值觀。在禮教的過程中,我們期待從春華走出去的學子,能夠成為體現金州“文化之城”的生動名片,處處展示出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品位。為此,我們會繼續引領學生體悟“禮”的真諦,朝著“知書達禮”的目標不懈努力,重塑中華傳統文明之魂。
【孫偉華,遼寧省大連金州新區春華小學校長】